明朝于谦个人简介(大明忠臣于谦生平简介)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属河南省商丘),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于谦15岁中秀才,24岁中进士。

于谦七岁时,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八岁时,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戏弄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下联不仅工整,而且还显露出他非同寻常的气势。

于谦少年时即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常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

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反,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于谦被任命为御史,待高煦出降,明宣宗让于谦数落他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明宣宗大悦,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平反冤狱数百起。

后来,于谦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19年之久,勤政爱民,深得民心,人们称他为“于龙图”。《明史》记载: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

明朝于谦个人简介(大明忠臣于谦生平简介)(1)

于谦在地方上是一位包青天式的好官,但是真正让于谦名垂青史的还是后来的北京保卫战。

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明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明英宗不听。结果明朝50万大军在大漠全军覆没,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举国震惊。史称土木堡之变。

明朝于谦个人简介(大明忠臣于谦生平简介)(2)

也先在土木堡取得胜利后,必然会继续南下攻打京城。京城乱作一团,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朱祁钰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只要一动身就会动摇国本,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于谦的慷慨陈词得到了很多官员和郕王朱祁钰的支持。郕王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主持京城防卫工作。随后,于谦与众位大臣为了稳固民心,也是为了让也先不能用皇帝明英宗来要挟边关将领,请求郕王朱祁钰继位为皇帝,是为明代宗。同时奸臣王振的余党也被清理。

这几条措施确实起到了稳定军心、民心的作用。但是明朝的精锐部队在土木堡已经损失殆尽,京城只剩下十万老弱病残以及预备队士兵,更严重的是粮草不够。

明朝于谦个人简介(大明忠臣于谦生平简介)(3)

于谦马上上书,请皇帝给各地官员下诏,要求他们起兵勤王,尤其是离京城比较近的山东、河南等地。在于谦的要求下,兵部特别要求各地勤王的兵马每个人都要尽量多带一些粮食,来缓解京城缺粮的压力。就这样,瓦剌人来到北京时,京城已经集合了22万大军,同时也解决了缺粮的问题,并且各地的兵马还在陆续赶来。

也先本来以为京城准备不足,士气涣散,很快就可以拿下,没想到明军已经严阵以待,并且在京城各门外都有兵马出城迎战。也先一看这阵势就感到情况不妙,但还是硬着头皮进攻。瓦剌人以骑兵为主,打野战很厉害,但攻城不在行,加上劳师远征,很多时候根本打不到城门。而明军以逸待劳,依靠坚固的城墙和火器的配合,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保住了北京城。于谦成了北京保卫战最大的功臣,使明朝度过了一次重大危机。

北京保卫战之后,于谦深得明代宗信任,很多政事的处理都会找于谦商议。于谦为官刚正不阿,也得罪了一些小人和不得势的人。1457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趁明代宗病重之时拥立太上皇朱祁镇(英宗)复辟,并且污蔑于谦想要另立藩王,企图谋反。

明朝于谦个人简介(大明忠臣于谦生平简介)(4)

明英宗对于谦的功劳很清楚,本来不想杀他,但是徐有贞等人表示不杀于谦,夺门之变就名不正言不顺。最终英宗下令杀掉了于谦。

据说,当时在刑场负责行刑的刽子手都不忍心背负杀忠臣清官的骂名,最终自杀。而锦衣卫在抄于谦的家时,看到家徒四壁,也不禁落泪。可怜一代忠臣竟落得如此下场!

(欢迎关注看一下我的其他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