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读山)

穿过颇具湘西建筑格调的凤凰广场,踏着泛着冷光的青石板,一个响一个响踩过去,挤身据说过去是街,现在只能称作胡同的小巷子里,就像穿越历史似的,手中一根香烟还没吸完,便到了中营街,这里便是天下文人仰慕的所在——沈从文先生的故居,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读山)

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

穿过颇具湘西建筑格调的凤凰广场,踏着泛着冷光的青石板,一个响一个响踩过去,挤身据说过去是街,现在只能称作胡同的小巷子里,就像穿越历史似的,手中一根香烟还没吸完,便到了中营街,这里便是天下文人仰慕的所在——沈从文先生的故居。

和凤凰古城所有低矮的民居一样,先生的故居自不例外。五间面朝小街的门面,靠南两间辟作了“边城书店”,剩下三间,两间墙上嵌有雕花木窗,一间大门洞开,自然便是拜访者的进出口。唯一还有点象征意义的,就是门前比别处多了一块石碑,上写着“沈从文故居”五个大字。石碑不大,但很醒目。据我所知,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曾当过贵州提督,按现在的官衔,可是省部级高官,堂堂的一路封疆大吏,在当地也算是极显赫的家族。后沈宏富辞官归里,才在此处购买了一所旧宅,拆除后请人设计重新修建。此后社会变迁,动乱迭起,这座昔日门前曾蹲有两个威震八方的大石狮子的沈家住宅,也数易其主,成了他人的囊中之物。直至改革开放后的一九八八年,当地政府才出资从他人手中购回,加以保护和修复,以卖门票的方式对慕名者开放。想来百年沧桑,历经三代,沈家的故居能有今天,也实属不易呀。

从大门口脸上挤出一点笑的工作人员身边挤进去,几步便进入庭院无法再深的小宅院。这是一座有着北方风格的四合院,院子用红砖铺成,旁有一井,圆形的井口不大,仿佛只能垂下去一个水桶。从井口望下去,黑魆魆的,水面纹丝不动,但却像先生的文章一样深不可测。正前方是堂屋,两边有十一间厢房,很普通,一点没有官宦人家的富丽堂皇之象,反而很低很矮,只要双脚朝上一弹,顺手就能触摸着屋檐,甚至揭一页瓦下来。但小巧别致,处处浸透着浓郁的湘西民间建筑特色。马头墙上装饰着精美的鳌头,窗棂上雕有镂空的梅花兰草,虽然年深日久,油漆斑驳,但其骨还在、其形还存。夕阳斜照下,呈现出一种世事沧桑,岁月久远的韵致。正屋对着大门,它是当年沈家祭拜祖先,提督大人会见达官政要的地方,可惜昔日的显赫与荣耀,都被过往的风吹得无影无踪。幸喜如今有心人还在中堂上悬挂了一幅沈从文先生的素描肖像,使这间古屋有了几许生气。肖像也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但其和善的面孔,冷峻的眉头,还有睨视前方十分深沉的双眼,都状画得十分逼真,仿佛先生正在回味着人间的世情冷暖,要去再抒写一篇沱江两岸梦幻般的山光水色。

出了正屋进入左侧厢房,这里便是沈从文先生过去的卧室。一张不算怎么大的檀木书桌,一把已呈黑色的藤编靠椅,一个做工粗糙的木质架子床,除此之外别无任何装饰,甚至一个放花盆的方几也没有,朴素而又简单,简单而又朴素。然而在先生的代表作《从文自传》中,逃学下河戏水的顽童,辛亥革命攻城时的好奇与冲动,预备兵的习操……这些像野花一样放香的文字,像蚂蚱一样活蹦乱跳的生活场景,像溶洞探险一样的人生阅历,都是从这间狭小的卧室生长出去的。如今近百年过去了,好多好多人都已作了古,包括沈从文先生也是长眠在了听涛山上。但这木质的架子床,藤编的靠椅,依然静静地站在这里,向游人诉说着先生当年的顽皮与童趣。昭示着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师,全凭这四合院中的天井,低矮的房屋,简陋的居室,古朴的家风,还有院外沱江清纯的江水,拉纤时粗犷的号子声,边城光怪陆离的乡村风情滋润了他、捶打了他,他的文字不朽、人更不朽。

走出先生少年时的卧室,我又踏着众多游人的脚步,在这座低矮的四合院中看了看,当然除了那些陈旧得有些凄凉的板壁,油漆斑驳脱落的门窗之外,最能引起我思索的还是故居悬挂的那一张张先生在世时珍贵的图片,和四十多个国家出版的各种版本的先生巨著。图片年代久远有些发黄,但很清晰,上面大多有文字说明,记载着先生只身来到北平,谋生写作,大学任教,身处逆境,坎坷不屈的苦难人生。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被迫打扫女厕所的一张,更让人睹像思人,唏嘘不已。古人说: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对沈先生来讲,确是如此。不过,任何时候历史都是公正的。它永远都是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会根据每一个人在世的善与恶、功与过,或让你永远默默无为沉寂于泥土中;或让你死后依然活着,活个千秋万载。历史为先生做出的决定就是这样:他的九百万字的巨著,会像凤凰古城的南华山一样,会像从北到南长流的沱江一样,永远永远地活在热爱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人们心目中。

出得故居的小院,旁边就是“边城书店”。柜台上一摞一摞摆放着沈从文先生的选集和专著,装帧朴实,亦如先生的风格。很多穿着新潮服装的年轻小伙和姑娘,以及外国人挤在那里,大本小本争相在翻阅。虽然我的书柜里收藏了不少沈从文先生的大作,我还是挤进去拿起一本《边城》,像拥抱这座百年的故居一样,珍重地抱在了我的胸前。

2014年4月21日

作者简介

王盛华,本名李重华,笔名梦之。著名作家、评论家、书法家、文化学者。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全国国学机构联席会议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陕西省委艺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常务副主席、长安大学客座教授、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教授、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陕西省孔子学会顾问等。曾任《西部艺术报》总编、陕西省文联组联部主任。出版《梦中家园》等著作20余部,获全国奖37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