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抗疫平凡人物感人事迹(记录嘉兴逆行者)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武汉抗疫平凡人物感人事迹(记录嘉兴逆行者)(1)

蔡哲清,主管护师,1981年8月生于浙江慈溪,2005年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护理本科,2018年4月任嘉兴市第二医院急诊科副护士长,一直从事神经外科、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临床护理工作,ICU专科护士,中共党员。

1月25日,作为嘉兴市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首批队员之一(共12位),加入浙江省第一批医疗队,驰援武汉。他们支援的医院是武汉市第四医院。

3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蔡哲清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这是嘉兴唯一,也是浙江省首批援鄂医疗队护理工作者中唯一的先进个人。

“当我知道自己获选,我很意外。我其实做了跟大家一样的事情,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3月5日晚,读嘉记者再次连线蔡哲清时,她这样说。

多次连线采访,蔡哲清驰援武汉的40天终于得以呈现。以下是她的自述——

他们见到我们就像见到了救星一样,说你们终于来了。

武汉抗疫平凡人物感人事迹(记录嘉兴逆行者)(2)

蔡哲清在武汉市四院

我们是大年初一晚上11点多到武汉的。

当地有两个医务人员来接我们。他们说,你们终于来了。

类似的话,我们听过很多次。

1月27日,我们到武汉四院,他们(医护人员)见到我们,就像见到了救星一样。

他们太不容易了,负责医院各部门协调,配合我们工作的护士长,经常会提及,从12月开始,到我们来,几乎两个月,他们完全没有休息过。

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他们的家人被感染,我们病区收治过好几位被感染的医务人员以及家属,19楼有个病人就是原来19楼护士长。

他们急切地盼望我们马上进入工作状态。

年初二下午国家卫健委专家开始给我们培训,让我们尽快熟悉各种流程和工作平台。

1月28日,我们医疗队正式接管武汉四院的两个病区。

2月中旬,增加到三个病区。

医疗队是从浙江各个地市整合起来,又是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病房管理、明确职责以及分区划分都是摸索着进行,这是在武汉前期最困难的。

另外,武汉四院的工作平台,比如病历系统、医嘱系统等和我们浙江完全不同,我们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去熟悉。

我们只想着怎样尽全力,以最快速度进入角色,尽早把他们替换下来,甚至都没有精力去关注疫情。

武汉抗疫平凡人物感人事迹(记录嘉兴逆行者)(3)

病区环境消杀

今天(3月5日)是我们到武汉的第41天。

凌晨0点,我结束工作。我上的是20点到24点的夜班。

坐班车回到驻地,已经快1点了。

洗漱清洁后,喝了杯酸奶,虽然有点饿,但不想吃东西,上床时已经两点多了,很累,却睡不着,吃了点安眠药。

我们一般六人一个小组。每天一个班,四个小时,夜班第二天可以休息,一周一般有三个夜班,夜班三人。

每天提前一个小时出发,花半个小时穿戴全副武装。

我们六人一般分两组进入,一组带上给病人的饭、药等物资,从顺行通道进入,一组从逆行通道进去,要把前一班队员脱在缓冲间里被污染的防护用具,一层一层收集、整理,再放在专门的收集区,逆行要接触污染物,时间也较长,但我们防护做得好,所以也不担心,不用排班,到了地方,就会有人说,“我去逆行了”。

武汉抗疫平凡人物感人事迹(记录嘉兴逆行者)(4)

为病人喂饭

防护服和隔离衣,笨重得很,干什么都比平时费劲得多,戴了三层手套感觉要迟钝得多,打针全凭经验,戴两层口罩,稍微走动,都感觉氧气不够,靠鼻子根本来不及,都得靠嘴巴呼吸,很容易渴。

但为了节省资源,我们在值班期间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有人穿尿不湿,我不习惯,所以每次上班前,我提前三个小时不吃不喝,如果是下午4点的班,我12点多吃中饭,3点出发,8点下班,脱防护服 回程 清洁洗漱,大概晚上10点我才能吃饭,所以,有时一天就吃两顿饭。

隔离病房,没有亲属陪护,没有护工,我们的工作是全方位的,常规的治疗护理不用说,擦身,大小便,喂饭、喂药等生活护理,两小时一次的环境消杀等,都得我们自己来。

武汉抗疫平凡人物感人事迹(记录嘉兴逆行者)(5)

带病人做CT

还有一些重体力活。我们接管的病人多是重症和危重症,很多都卧床不起,送病人做CT,我们要把他们抬到手推车上,再抬到CT床上;终末处理,对床和所有用品进行消毒清理,更换床上用品;换氧气瓶,很大,很重……这些都是体力活,我们女护士占绝大多数,我157cm高,有很多人跟我差不多,现在都成了主要劳动力。

我是我们六人小组的小组长,要协助护理组长理顺流程和工作职责,时时关注六位组员的身体和心理状况。

做好日常护理的同时,我们还开展优质护理的服务,对病人健康宣教,指导他们深呼吸,怎样进行有效咳嗽。

武汉抗疫平凡人物感人事迹(记录嘉兴逆行者)(6)

和小组“战友”一起叠千纸鹤,给病人加油打气

我们还讨论怎么给病人加油打气。我们叠了千纸鹤,写上祝福或者打气的话,送给每个病人,给他们战胜病情的信心。虽然资源有限,时间有限,但下一步我们想联系后勤部弄点彩纸,多折一点,串起来挂在病房里,更温馨。

我们不只是担任了医务工作人员的职责,更像是亲属,疫情把一家人隔在了不同地方,我们要从心理和生活上去关心他们。

有个武汉病人出院时说,浙江人在我心中,是有种子,是有根的,这让我很感动。

腊月二十九,我第一时间知道疫情消息就报名了。老公和公婆,是年三十才告诉他们的。没敢告诉爸妈,我到武汉后,他们从新闻中得知打电话过来,说知道以我的脾气肯定会去,要我保护好自己,回去以后一定要回趟老家给他们看看。

我当时其实没想那么多,就觉得这个时候用得上我。

刚来武汉时,情况艰难。

2月2日,我们到武汉的第九天,我记了日记,所以记得很清楚,那天阴沉沉的,下着小雨,我上机动班,随时待命。

群里忽然有消息提示,有两位病人抢救不及,去世了,那个阿姨前一天我还给她擦脸擦痰,那个爷爷,我之前也扶着去小便,后来因为病重,只能插了尿管。

努力了,大家都努力了,但真的是没有办法。大家都非常难过。

晚上上班时,忙忙碌碌的,马上有两个新的病人要来了。

我们想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平安出院,回家,但有些东西真的不是说我们努力了就有好的结果。

可就像特鲁多医生那句有名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穿上一身铠甲,我们勇往直前。

很多朋友问我怕不怕,当我穿上白衣,走进病房时,我真的一点都不怕。心中只有一个想法,我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什么病毒,完全抛在脑后,什么疫情,我们没有办法去考虑更多。

武汉抗疫平凡人物感人事迹(记录嘉兴逆行者)(7)

2月2日日记

我们每天最关注的是,这个爷爷怎么样,那个奶奶怎样了,他们只是我们的病人,我们只想尽到本分,尽力去帮助他们。

前段时间,我们病区16床的阿姨,她老公住在我们楼下病区,病情很严重。一般情况下,隔离病房防止交叉感染,是不允许病人出门的,但老公吃不下饭,阿姨每天都去给他喂饭,打气。

那天早晨她老公突然打电话来说,想见她,自己快不行了。等她赶过去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最终没有见到。

阿姨几近崩溃,在病房里哭得撕心裂肺。

我们看着她,特别难过,都去安慰她,给她支持。

她低落悲伤的情绪持续了好多天,后来才慢慢有了起色,前几天出院了。

但我不知道她何时才能真正走出悲伤。

武汉抗疫平凡人物感人事迹(记录嘉兴逆行者)(8)

带病人去做检查

这场疫情,有些家庭可能好几个人都隔离或者确诊了,都不在一个地方,虽然能通电话、视频,病房也为没有电话的老人配置了一部公用手机,但亲人不在身边,他们担心,又不能出去,很容易孤独焦虑、情绪低落,也可能会激动暴躁,我们只能去包容他们,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有病人按铃说要喝水,我们准备用热水壶给他打水,他说要打在杯子里,我们拿杯子打了水,他又说热水壶也要打满。

有个老奶奶,耳朵不是很方便,很易怒,说话就很大声,要求我们所有事情都要顺着她,我们就像哄小孩一样跟她讲,尽量顺着她。

我们有空就跟他们聊天。

谈话从哪个方面入手,怎么给他们做心理疏导,怎么打气,这非常重要。

我老公是嘉兴二院的心理医生,和他视频时,我提到这些病人比较焦虑,情绪低落,怎么沟通,他给了我一些建议,教我怎样引导病人倾诉,倾诉也是一种纾解,也是一种解压。他可以说是我的热线后援团。

我们照顾的病人痊愈出院时,发自内心感谢我们,有些人会一个劲儿跟我们鞠躬,说感谢,我觉得他们其实都知道,有时候可能就是不能控制自己。

武汉抗疫平凡人物感人事迹(记录嘉兴逆行者)(9)

送病人出院

我最近一直在看董卿(主编)的《朗读者》,里面提到“无国界医生”蒋励,说起成为“无国界医生”的最大收获,她说,“一个医生最大的满足,就是在病人面前,被信任、被需要。”

这也是我的最大满足。

浙江医务人员朋友圈里传播着一段视频,视频里那个武汉病人出院时说的话,特别让我感动:

我每天含着热泪在治疗,

特别是当浙江团队到来时,

我心生感动。

你们到湖北来,

是冒着风险的。

所以,

在以后的日子里,

我总会有一颗感恩之心。

我想,

不管怎么下雨,

不管怎么刮风,

太阳总是要出来的,

花儿总是要开的,

我们的生命,

是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

我也不是唱赞歌。

我是觉得,

在困难的时候,

我们要乐观向上,

只有这样,

才有积极的力量,

来对付我们身上的病毒。

每个浙江的医生,

你们每个人的样子,

都是一样的,

我认不出来是谁。

但是,

你们每个人,

也都应该是一样的,

因为你们对我们是一样的。

我衷心地感谢你们,

这次生病的经历,

会成为我一生的回忆,

我不说是美好,

但至少,

浙江人在我心中,

是有种子,是有根的。

武汉抗疫平凡人物感人事迹(记录嘉兴逆行者)(10)

送病人出院,病人为蔡哲清点赞

马路上,人稍微多起来,所以我觉得,胜利指日可待。

刚来武汉时,有一天我是16点到20点的班,临时接到任务,突然来了很多病人,我就留下来继续加班。医疗队护理组长郑秀云老师,专门从酒店赶来,和夜班护士一起值班。

我记得,凌晨两点,我俩走回酒店,路上空无一人,也没有车,整个城市都安静得可怕。

40天,忙忙碌碌,一转眼就过去了。

想家,想儿子。我们到武汉后,随着医院寄来的物质一起过来的还有7岁儿子写的信,歪歪扭扭的,夹着许多拼音,让我注意安全,还给我寄了礼物——一个绿色的保温杯,让我多喝水。我在家经常叫他多喝水,他认为多喝水是好的。视频时,他还常给我读他写的日记,说,妈妈我想你啦。

一个人呆在房间,特别是夜班回来,常常会想他们。

武汉抗疫平凡人物感人事迹(记录嘉兴逆行者)(11)

收到儿子来信后的日记

上班高强度高负荷,下班长时间都是一个人,夜班比较多,四小时一班,倒班比较厉害,失眠,我们小组差不多都要吃安眠药。这种压力可能说也说不出来,但无形中会有影响。

我的自我调节能力挺好的,我性格比较大大咧咧,也不会想那么多。空闲时一般我会看看书,找朋友聊聊天,来纾解压力。

前不久,新闻说广西援鄂的护士心脏骤停、晕倒,我们病区也有个小姑娘,在抢救病人做心肺复苏时,自己晕倒了。

这对我们影响蛮大的,很有压力,这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原来不是新闻,真的会发生。

后来,队里有了应对的规定,领队也特意在群里跟我们讲,注意保护自己,进出尽可能结伴,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告知,值班时如果身体不适,临时要出去,我们有规定,到外面后要在群里报平安,因为缓冲区完全没有人,也没有摄像头监控的,发生什么事情,别人都不知道。

为了增强我们的抵抗力,我们后勤保障部门做得特别好,给我们发VC,还有各种营养粉、胶囊等,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还准备了跳绳和瑜伽毯。

武汉的40天,我更加坚强,学着去思考,去站在病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与他们感同身受。

我学到了很多。我们(嘉兴)二院不是传染病定点医院,这一次,我学到很多传染防疫以及管理经验。

武汉抗疫平凡人物感人事迹(记录嘉兴逆行者)(12)

和小组“战友”一起合影

武汉抗疫平凡人物感人事迹(记录嘉兴逆行者)(13)

一起煮面条,过生日

我还收获珍贵的战友情。我们小组组员来自六个不同的地方:杭州的吕玲玲、温州的刘君福、台州的洪敏、宁波的何倩倩、衢州的郑慧瑾和我。

有缘相识,我们就像战友一样,一起面对困难,彼此保护。

我们会在上班时,互相帮忙注意对方的防护服,有没有穿好,有没有不小心勾破,有人身体不适,其他人也会主动顶上去。会在下班时,一起过生日。2月23日,有两个组员同一天生日,我们没办法出酒店,就在下班后,一起在酒店二楼煮了面条,煎了荷包蛋,虽然简单但很难忘。

我还感受到什么是万众一心,真的体会到众志成城,所有人都为这个事情在努力。

比如最近,我们收治了一批养老院的爷爷奶奶,他们大多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在护理上尤其得多花心思。

这个奶奶的护理经验,这个爷爷喂饭要注意什么,喂药要注意什么,吃饭的特点是什么……大家在群里交流,方便下一班护理人员及时掌握情况。

病人需要什么,只要我们有,就踊跃带过去:医院寄过来的尿不湿,病人想要吃水果,大家都竭尽全力想要去帮助每一位病人。

有个奶奶在福利院长期卧床,屁股上生了压疮,得经常擦身、经常翻身。我们长时间戴防护用品,脸上有压伤,医院给我寄泡沫敷贴,这对长期卧床病人身上的压疮也能起到保护作用,我就都带给了老奶奶。

武汉抗疫平凡人物感人事迹(记录嘉兴逆行者)(14)

给病人擦身

我们医疗队后勤保障部也特别给力,在驻地准备了电磁炉、食材,错过饭点,我们也可以煮点热乎乎的东西吃,还给我们准备了很多图书,有我喜欢的散文和哲学。

医疗队虽然带了物质,但N95口罩一直都缺,我们整个医院(嘉兴二院)都在省,给我们六个人每人带了20个,后来又给我们每人寄了20个,至少保证我们一班一个,这个是很珍贵的。

我的闺蜜、同事也大都特别贴心,他们怕我无聊,怕我有压力,隔三差五给我打电话,还给我寄了董卿的《朗读者》,还有很多面膜眼膜。

在前线看到,感受到,每个人,每件事,实实在在被感动,所以我觉得我能够出自己一份力,很自豪也很欣慰,很庆幸我自己学了这个专业。

得知我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我很意外。我其实做了跟大家一样的事情,我的工作能被肯定,被认可,我很感谢。

获奖后,压力更大了。我唯一能做的是对自己更高要求,更主动积极,更务实,既然已经来了,就全力投入工作,别的东西都没有考虑,没有关注。

我的房间正好对着下面的马路,这几天,马路上,人稍微多起来,太阳非常好,所以我觉得,应该快了,胜利指日可待。

等疫情过去,我还要回趟慈溪老家。

来源:读嘉新闻 文字记者:陈苏 口述:蔡哲清 供图:蔡哲清 编辑:陈苏 栏目设计:孙欢涛 沈怡 责编:沈秀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