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名句(读朱熹观书有感其一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小学都会背诵的古诗三十年后再读,感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名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名句(读朱熹观书有感其一有感)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名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小学都会背诵的古诗。三十年后再读,感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半亩方塘一鉴开”这句有三个比喻,形象生动又含而不露,一层层铺开,暗藏读书的三重境界境界,一重比一重高。

第一重境界:以书比作半亩田,不耕耘,不浇灌,不付出血汗,便不会有所收成,无收成便无依无靠,岂不悲哉;须得大读起来,废寝忘食可也,不知老之将至可也,必有所得。半亩田只得三五斗粮,亦可果腹;读书有得一二真言,可安然入梦也。

第二重境界:把书比作方塘,此朱子高明处,只点一塘,可想有塘必有水石,有水必有鱼,有石必有亭榭,有亭榭岂可无草木风月,有草木断不能少花鸟,有风月当有停云飞雪,有停云飞雪岂能无饮,有饮岂能不吟……此方塘有水,有鱼,亦可藏蛟龙也。读书得遇物像万千,岂不幸哉,岂不美哉,岂不乐哉!

第三重境界:把书比作开鉴。鉴天地,通古今,识兴衰,明得失,知我非我还是我,有我无我都是我。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读书的三重境界都归结到一个“开”字。开卷有益,开眼,开心,开悟。真可谓炼字之精!朱子说的是观书有感,其实未必仅仅是说读书,恐怕是个大幌子,说是“治学”的三重境界,“为人”的三重境界又何尝不可呢!可以说这一句诗最能体现朱子的理学精神:严谨但不刻板,精进不失随意,诗意又忠于现实。如果朱熹有自画像,我想就在这一句诗里了。

紧承第一句是“天光云影共徘徊”,读书是为有用吗?读书是为有名吗?读书是为有利吗?读书是为有颜如玉吗?都没有,天光云影而已!

什么是天光呢?日光,月光,星光,灯光,萤光,目光……无光不能照见万物的形影,看不到万物的形影而想得到万物的精神,太难了。读书就是打开光,有了光就有了万物生长,一旦明了万物的生长,明了自身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个人明了了自身,还不知道如何行为么?

什么是云影呢?水在地聚为江河湖海,在天则为雨露霜雪,而云在天地之间,散为气,聚为云。云有影子,必须有光。是自然的一种现象。可人到一定阶段,看云未必是云:人生如梦幻泡影,历史过往如烟云,这是“看山不是山”。朱子说的云影是不是经过了繁花似锦,品过酸甜苦辣后的从容,已经达到了“看山还是山”境界。

天光云影共徘徊,为什么要徘徊呢?徘徊的还是人,人在天光云影之间行事,有行事必定要决断,要决断少不了思考,有思考难免徘徊;如果都放下,任其自然,这时的“徘徊”不是为难,而是闲庭信步,不是犹豫不决,而是逍遥自在。

此诗最后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一问一答,似乎是一呼一吸,又仿佛一俯一仰,好像一来一往,浑然天成。人们得其所妙,认为名句,殊不知,前两句别有妙处。如无前两句,后两句便成了无源之水。

想朱子于前两句费心思大胜后两句。如果朱子知到我这样读这首诗,会不会会心一笑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