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不思进取的思维定势(打破思维定式)

曾看过一句话: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不是胜过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勇于除旧布新,才能打破原有僵局。

敢于不断更新,才能焕发新的活力。

人终其一生不能因循守旧一辈子,而要随时保持更新的理念。

唯此,才能发现无数的可能性,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富有智慧。

如何改变不思进取的思维定势(打破思维定式)(1)

01

及时转换思维,打破固有认知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思维定势”,这是一种惯性思维倾向,就是一味地用过去的经验判断当前的事情。

可是,没有任何事物会一成不变的,改变思维,更新思维,才能打破原有认知,从而让自己迈上新台阶。

白雪是一名器材公司的销售员,她平时工作非常努力、认真,还善于钻研业务,每个季度的销售业绩都是名列前三名。

但由于性格恬淡,不擅长交际,公司里其他同事也并不怎么赏识她。

一年后,销售经理辞职,部门里的其他员工都跃跃欲试,想争取这个位置。

谁知,考核的结果是,白雪竟然被老板任命为销售经理。

然而,销售业绩优异的白雪并没有转换自己的思维,她仍旧停滞在过去普通员工的角色,并不精于管理之道。

上任后,部门很多员工都不喜欢配合,甚至公开和她较劲。

三个月下来,白雪部门销售业绩一落千丈,这让她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无奈之下,白雪只能主动向老板提出辞去经理的职务。

老板并没有接受她的辞职,反而说道:“你需要提交的不是辞职报告,而应该是一份部门经理的规划报告。

“你之所以处于被动地位,只是你的思维还没有更新。”

古人有言: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个世界日新月异,每天都在变化,如果一直沿用原先的思维对待眼前的事,其方式方法一定行不通。

一个人只有像电脑更新系统似的,不断更新思维逻辑,才能开启新天地。

如何改变不思进取的思维定势(打破思维定式)(2)

02

及时更新知识,学会与时俱进

有句话说:“生活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它的每个角落里都藏着人生真理。”

学海无涯,当你始终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每天不断更新进化,才能真正拥有改变现实的能力和实力。

国学大师季慕林就是一个善于不停追求学问的人,他从不肯让自己有半刻停歇时间。

季老从年幼之时进入学堂,到耄耋之岁仍然笔耕不辍,学习对他来说,如同吃饭睡觉那样平常。

季老想做的是一个“永恒的大学生”他一直推崇终身学习制,活到老,学到老。

他还曾风趣地说,如果马克思不急着召唤我的话,我还要继续学下去。

在外人看来,季老已经才高八斗,学识渊博,但他总觉得知道的太少,总希望迫切地获得更多知识,给自己注入新的血液。

我曾经有个朋友做财务工作,本来人很聪慧,脑瓜转得快,财务总监一直看好她,想让她做主管。

于是,在年底考核中,她顺利过关,当上了财务主管。

可是,在做了三个月后,就出现了大纰漏,居然给公司多缴税款五万多。

老板勃然大怒,财务总监也没好脸色,究其原因,她没有学习新的税务法,而是还停留在原先的旧法中,导致多缴税。

古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人生是一个不断求知的过程,你所学习的新技能、新知识,都将不断更新生命的厚度和广度,最终成就一个更优秀的你。

如何改变不思进取的思维定势(打破思维定式)(3)

03

及时优化圈子,更上一层楼

看过一句话:你的时间只属于你和比你纬度高的人。

有的人喜欢自我设限,永远在原有的圈子打转。

殊不知,换一个圈子,才能换一种认知,进而换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学会退出旧圈子,建立新圈子,懂得及时优化自己的圈子,因为圏子决定未来!

有这么一个故事:

15多年前,有2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分配到上海某大型国有企业。

进入国企,一个人感觉可以安逸了,于是,除了上班就是打游戏,似乎还在延续大学的生活;

另一个人则居安思危,业余时间上夜校读书学习,并参加了许多线上活动。

过了三年,这2多个看起来起差不多的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上班打游戏的一直还在基层工作岗位,继续读书的居然又跳槽进了世界五百强。

原来,他在夜校认识了许多高层管理圈子,并加入学习,久而久之,便深造了自己。

如何改变不思进取的思维定势(打破思维定式)(4)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与哲人为伍,你会增长智慧;与富人相随,你也能点燃激情。

择善而交,不断更新自己的圈子,才能在余生砥砺前行,得到更广阔的天地。

春夏秋冬,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就是变化,而人的一生也要遵循变化的发展。

墨守成规,只会固步自封;懂得自我更新,生活才会呈现绚烂的风景。

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修行,每个人都会有一段自己独特的经历。

无论如何,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学会更新自我,才会在逆境中不断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