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司的发展过程(未来的公司与公司的未来)

作者:崔传刚

欢迎关注头条号“刚刚讲商业”

公司或者企业,已经在人类历史中伴随了我们很长的时间。自诞生之日起,公司便承担着一种特殊的使命,那就是帮助我们解决某些特殊的问题。用管理学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话来说,公司就是要创造出某种产品或者服务,以有效的帮助人们完成特定的任务。同样,另一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也说,企业的使命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才有价值:这种价值一方面在于得到客户的拥戴,另外一方面则表现在企业自身的收入和利润增长上。

时至今日,企业本质没有发生任何根本的改变。所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企业或者是创新企业,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归根结底仍然在于他们是在以某种方式满足我们的需求,帮助我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我们之所以要使用搜索引擎,是因为它们能帮助我们寻找到需要的信息;我们在线购物,则是因为这种新的方式可以省去我们前往商场排队或者在路上等车的烦恼。

企业的本质不变,但是对这种本质的表现却是日新月异的。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企业新陈代新,一代新人战胜旧人,冠军宝座上的王者总是换了一批又一批。这种进化和淘汰为何总是永不停息呢?从企业的本质上来说,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客户在变化,他们的需求在变化,而需求变化必然导致一些企业跟不上变化,另外则有一批新的企业诞生,恰好能够更好的满足这种变化的需求。新的时代往往出现新的任务,而新的任务必然催生新的公司和企业。

还有一种情况则是任务或需求没有变化,但是突然有了一种完成任务或者满足需求的新工具。比如出门去工作这是一项极为古老的需求,以前我们或许只能选择用步行的方式去完成这一任务,但后来我们发明了畜力车和人力车,再后来,伴随着化石能源的发现,我们人类又发明了汽车,而到了21世纪,我们的生活中有了新能源汽车,以及共享出行乃至无人驾驶这种新的可以满足我们需求的模式。

既然如此,我们就有必要去探究一下,到底是什么会导致用户需求的变化,或者什么会带来新的满足需求的方式。因为对于企业来讲,它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发现这种变化或者新的方式,然后据此找到一种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也能为自己创造商业价值的方式。

一个公司的发展过程(未来的公司与公司的未来)(1)

导致用户需求变化或者满足需求方式变化的方式固然有很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根源之一便是技术的推动力。正如我们上文提到的对出行方式的满足,其背后正是从发现机械规律,到蒸汽革命,再到新能源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正是因此,技术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关键核心之一。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关键性显得尤其重要。

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只有当技术用于满足客户需求,帮助我们完成任务时,它的价值才得以体现。正是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发现技术的可行性之后,为其找到价值实现的方式。这种价值的实现将带来客户的满足,也会给企业自己创造可观的利润。而找到这种价值实现方式,其实就是要找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所以我们说,如果未来企业真正有什么新的特性的话,那就是它需要更加理解技术,并且以此为基础,找到能够创造价值的新商业模式

未来的公司都是科技公司

未来的公司都将是科技公司,这已经不是一种什么新鲜的论断。实际上,企业向来离不开技术,公司这种实体于17世纪甚至更早时代的诞生,也不能不说是拜技术所赐。当时,正是地理大发现和人类思想的解放推动了全球探险和世界贸易,继而催生出了股份公司这种新的商业组织形式。

今天,当我们说未来公司都必须是科技公司时,其基本含义是:

企业需要更多的以科技力量来创造客户价值。

科技一直是商业的推动力量。无论是炼钢法还是内燃发动机,它们最早都可能只是一些无甚用处的发明,但当这些技术被运用到客户价值创造上时,他们可能就推动了钢铁业和汽车业的发展,而钢铁业也正是房地产,航空以及其他诸多行业发展的基础,汽车业也同样可以创造一个庞大的直接产业链和非直接的用户需求。除此之外,日常消费品之中,宝洁的各种洗发水,亦或者某种独特配方的洗衣液等等,他们也都是对某些化学新发现的商业应用。

一个公司的发展过程(未来的公司与公司的未来)(2)

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会把这些运用科技的企业称作是科技企业。原因很简单,科技的因素固然存在,但这类企业的成功可能还有很多其他更为关键的原因,例如较低的人力成本,广泛的营销以及契合行业的流程管理等等。这些企业或许只是具有科技因素,但并不具有科技企业所需要的全部或者多数特征。

今天的我们所谓科技企业却有着鲜明的特征。

首先是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是科技化的。谷歌的产品就是搜索,新浪微博的产品就是微博,这些产品或者服务如果不能说是100%科技化,也起码可以被称为是有史以来最纯正的科技产品或者服务了——它们全然没有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工艺或流程,完全依靠背后的强大的算力和算法来运行人类创造的内容和知识。

如果我们认为这种纯粹的互联网产品或服务过于特殊,那么我们可以再考虑一下苹果公司。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几乎仍可以说苹果的iPhone是这个时代最具科技含量的消费产品。从它诞生时代便开始使用的触摸屏幕,到后来的人工语音助手siri,再到当下的人脸识别甚至AR等等,苹果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智慧结晶。

其次,高研发投入是科技企业的一项关键特色。科技公司重视研发投入,这并不是什么秘密。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也非常简单:科技公司生于科技,也知道延续之道在于科技,因此必须持续的在科技研发上予以最深度的投入。当今世界上研发投入最高的企业多数都是科技企业,例如亚马逊,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三星等等。在中国,对科技投入最多的也显然都是科技企业,例如华为等。

一个公司的发展过程(未来的公司与公司的未来)(3)

最后是这些公司本身的管理和流程也具有鲜明的科技化特色。事实上,我们对一家科技企业的认定,看的绝对不仅仅是其所提供的产品以及研发投入,还包括科技力量对于整个公司管理、流程甚至企业文化的塑造。

例如,我们提到英特尔,会想到他的殿堂级的CEO安迪·格鲁夫所倡导的扁平化管理,以及“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等新企业思想。我们提到微软,我们自然会想起比尔·盖茨让世界上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台Windows电脑的科技梦想和他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提到乔布斯,我们联想到的则是车库创业文化以及永远创新的精神内核。我们甚至还会想到谷歌的食堂,亚马逊的物流机器人,“索尼大法好”等等。科技公司会传递一种独特的企业特质,例如工程师文化,冒险精神,改变世界,平等的人际关系,这写都与传统的企业明显不同。我们有时候误以为这些特质只是会让公司获得更多的市场青睐,增加其品牌亲和力。但这是严重错误的,实际上,科技公司之所以能在过去的二十年异军突起,与这种独特的科技化企业内部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与之相比,传统公司的管理无疑是科层制的,在东亚的一些企业之中,这种科层制甚至还有家族制的特性。这些特性在历史上起到过一定作用,但在新的时代,他们未必有科技公司的管理和流程那样适应时代需求。

综上所述,企业若想通过科技来创造的客户价值,就必须创造出更多富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充分的进行科技研发投入,以及要通过科技来改造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企业文化。

但也许有人会问,我们为什么非要变成一家科技企业呢?这里的原因也是非常简单,那就是过去二十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只有科技公司才能为客户提供的更大的价值,并且从中得到最大的回报。例如,2018年时,全球市值前十名的上市公司中科技公司已经占到了7个,而在20年前,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一个公司的发展过程(未来的公司与公司的未来)(4)

相反,如果不变成科技公司又会怎样?在多数的领域之中(当然并非全部),如果你不能采取更先进的科技来改善企业的效率,推出更科技化的产品或服务,那么你极有可能会被被轻易淘汰。此外,一旦其他公司都在奉行更具科技特色的企业组织形式,那些还在遵循旧规矩的企业则必将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风险。所以,企业竞争不进则退,这正是我们为何必要要进一步要拥抱科技的原因。

当然,在拥抱科技这个问题上,相对传统的企业有时候会犯僵化理解的错误。例如他们会认为收购了某项先进技术,引入了最新的科技设备,或者从某些科技大公司挖几个人就已经是在用科技武装自己了。但事实上,由于科技发展是永不停步的,因此一些简单的或者不彻底的做法并不能真正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科技公司或者能够应对科技公司的挑战。因此,在某些时候,传统企业首先要改变的是要有科技企业思维,并且用这种思维去改变自身模式,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去服务客户,创造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

科技创新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不同性质的企业往往会对未来有不同的苦恼。很多科技人员建立的初创企业经常是掌握了一项先进的技术(比如3D打印),但苦于找不到很好的应用方向,另外一些传统的企业则可能是更加了解客户需求,但却没有创造出新的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这些两个问题虽然不同,但都显示出将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结合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对于商业模式的影响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类,一种是科技创新可以创造新的客户需求,从而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另外一种则是通过科技的持续进步来不断提升企业能力,巩固原有的客户需求。

关于第一种模式,我们不妨看一下苹果iPhone的例子。在苹果的乔布斯推出第一代iPhone之前,诺基亚几乎统治了整个手机市场。那时候大家对手机的印象都是出自诺基亚或者其他厂商,那就是手机就是用来打电话的,它的信号要好,它的电池要持久。

当乔布斯推出了iPhone——一种可以靠触摸来控制,并且满是各种娱乐功能的新手机时,市场上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这将是一款改变世界的产品。甚至是诺基亚的管理者也是这么认为的。毕竟当时所有的企业都知道触摸屏的进展,他们也在内部测试了类似的样机,但得出的结论也许是,这种东西太耗电,也没什么用处。

消费者也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用触摸来操作手机,因为传统的黑莓或者诺基亚也好,他们的实体键盘用起来都非常顺手。但事实上,等到iPhone逐渐成为市场上佼佼者,4G网络逐渐普及导致移动互联网行业大爆发之时,竞争对手才知道,原来市场真有这样的需求,而消费者这时候也才恍然大悟。

抓住了用户需求并且予以满足,意味着可以实现企业的价值,与此同时,企业本身也从中极大的受益。苹果在iPhone推出之后才算是走入了真正的快车道,到了2018年,该公司的市值一度突破一万亿美元。

一个公司的发展过程(未来的公司与公司的未来)(5)

在这个例子之中,乔布斯就是利用最新的技术组合,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消费者需求。这种崭新的含义也许并不是完全从无到有,而是还未被消费者发现。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Twitter或者微博诞生之前,没有人会觉得需要在网上写140个字是一种必需完成的任务。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微博和Twitter都获得了巨大产品成功和商业成功。

从新的科技中发现新的需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实际上这极其需要有智慧的头脑,有时候也不免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在19世纪马车泛滥的纽约和伦敦,几乎所有人都在担忧马粪太多所导致的污染,却没有几个人想到内燃机的发明可以用来创造汽车。即使是乔布斯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创立苹果的初期,他一心想要创造的是好的不能再好的电脑,但结果却证明,他竭尽技术所能打造的新机器并不是客户想要的东西。他自己也因此被赶出了苹果董事会。

但尽管如此,我们从苹果或者微博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如果能够通过新技术来创造出新需求,则必然可以获得极大的回报。

第二种模式,即用最新的技术来改造升级现有服务,为原有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们以阿里巴巴的淘宝为例。淘宝创立于2003年,显然,它最早是一个基于pc端的电商平台,其最主要的客户和一些最重要的商业模式也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包括其最为重要的科技应用支付宝)。这些商业模式为阿里巴巴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淘宝也一度面临压力:它需要将自己的客户无缝转移到移动端,并且在移动端创造新的辉煌。

幸运的是淘宝成功完成了这个转变,实现了新的突破。正如我们现在打开手机能看到的,如今的淘宝APP已经在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推荐技术,它可以根据你的浏览内容,购买产品等将你可能喜欢的产品推荐给你。除了这些客户可见的创新之外,阿里还打通了技术后台,从而可以更好的将科技力量运用到各个产品线上。阿里的曾鸣将此总结为智能驱动和网络协同。但从科技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阿里的这一改进实际上是将新技术应用于满足现有客户需求的典范。

用新技术的不断的改良服务或者产品,这是很多大公司的技术运用路径。这种方式自然有其必要性,但是有时候也要警惕,它们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符合预期的后果。同样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当字节跳动最早将智能内容分发运用起来并且创立了今日头条时,它所做的是在用一种新技术创造一种新需求——在头条诞生的初期,很少有相关的从业者会看得起这种模式,并且认为自己没有需求。但结果却证明他们大错特错。

一个公司的发展过程(未来的公司与公司的未来)(6)

等到其他的一些资讯提供商看到了头条的成功时,它们开始考虑采取追赶策略,将自己的原有的新闻模式或者门户模式转为新的分发模式。或许这种转变保住了他们的存在,但是无论是同头条相比还是和自己的预期相比,他们的这些转变都不是特别的成功。这是因为新技术的采用意味着要创造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从传统的品牌广告转为普通的信息流广告等),但是很多的企业其实并没有为此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流程和人才梯队。

从以上两种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科技对于商业模式的创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些成功的科技企业,实际上正是因为能够将最新的科技应用于服务客户,并创立出自己的独特商业模式。微软当年的操作系统授权,谷歌的点击广告等等都可以算是这种范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成功企业和成功商业模式典范,都是在科技的推动下创立的。例如最近刚刚上市的Uber,这种共享汽车的鼻祖之所以能站稳脚跟,就是因为他依靠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将司机和乘客连接了起来。再比如中国的拼多多,它充分利用了中国的微信社交的技术红利。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科技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角度,未来公司要想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就必须要更认真的思考技术的作用,并且要大胆采用新的技术。未来的企业必须是科技企业,否则将无法生存。

今天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着诸如全球化倒退,人口红利消失,以及竞争加剧等新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技术创新的迫切性也变得更为明显。幸运的是,很多技术方面的进步并没有停止,5G的即将商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化,量子计算的演进,生物编辑技术的发展等等都为相关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创造价值的机遇。未来的企业必须抓住这些机遇。

但正如我们一再所强调的,对于技术的意义不要做僵化的理解,其实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先具备开放的思维,因为开放的思维是科技创新的土壤。而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未来的企业虽然千变万化,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永远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危机过后,哪些岗位被淘汰,哪些行业会更美?财经作家,商业观察家崔传刚将在今天晚上20点与大家在线面对面探讨,请扫码入群关注!

一个公司的发展过程(未来的公司与公司的未来)(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