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祭祀礼仪文化常识 人鬼祭祀有哪些

四、人鬼祭祀礼仪的演变。周代以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普通百姓,皆有祭祀祖先的礼仪,大多在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卿大夫三庙,士一庙,百姓无庙,祭祖于寝。故《祭法》说:“人死曰鬼。”“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郑玄说:“鬼之言归也。”

关于祭祀礼仪文化常识 人鬼祭祀有哪些(1)

意思是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普通士人和百姓没有资格立庙,他们的父祖死后就叫鬼。《仪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详尽记载了士和大夫阶层祭祀祖先的礼仪,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祭祀礼仪与丧葬礼仪关系密切,前后衔接。死者去世后下葬以前的祭祀叫“奠”,下葬以后最初的祭祀叫“虞”,“虞”是安的意思,“虞”祭就是安魂之祭。周代祭祀,受祭者是成年以后死亡的,一定要设立尸,即代表死者接受祭祀者,死者是男性,尸一般由孙子辈担任;死者是女性,尸由孙媳妇担任。

尸后来演变为用死者画像、照片。虞祭在死者下葬当天中午举行,以便“迎魂而返”,安顿死者灵魂回到殡宫(死者生前居住的適寝)。虞祭的次数有差异,士举行三次虞祭,需要四天;大夫举行五次虞祭,需要八天;诸侯举行七次虞祭,需要十二天;天子举行九次虞祭,需要十六天。

关于祭祀礼仪文化常识 人鬼祭祀有哪些(2)

虞祭结束后,有卒哭、附庙、小祥、大祥和禫祭,禫祭之后,脱去丧服,生活恢复正常。卒哭之前的祭祀是丧祭,卒哭之后的祭祀是吉祭。《士虞礼》就是记录士虞祭之礼。

特牲是一头猪。诸侯之士每逢岁时就用一头猪和黍稷、酒等食物在庙中祭祀已故的父祖之神,如同子孙生前用食物馈养父祖一般,所以叫特牲馈食礼。

特牲馈食礼仪包括筮日、筮尸、宿宾、视濯、视牲、陈设、入庙、尸饭、三献、旅酬、无算爵、归俎、撤庶羞、送宾等。在祭祀之前,要提前卜筮日子和尸,邀请主事之宾,察看祭祀礼器是否干净、牺牲是否肥美,陈设祭品,邀请尸入庙受祭,请尸享用祭品,三饭,告饱,主人、主妇和宾分别向尸敬酒,众兄弟互相敬酒,饮酒无算。尸享用的牲肉是右胖,即尸俎用右肩、臂、臑、肫、胳等。

牛羊豕解牲为七体叫豚解、全脀,即四条腿、一脊、两胁。四条腿剔出蹄子,前腿名前胫骨、肱骨,后腿叫后胫骨、股骨,胁又叫肋骨、胉。将牛羊豕解为二十一体是体解、房脀,具体是肱骨解为肩、臂、臑,股骨解为肫(膞chún)、胳(骼)、觳(què),肋骨由前向后分为代胁、正胁(长胁)、短胁,脊骨分为正脊、脡脊、横脊,肱骨、胫骨、肋骨分左右,每骨分为三块,有十八块,再加三块脊骨,合计二十一体。祭祀礼结束,尸返回,相礼者撤出肉俎,特牲馈食礼结束。《特牲馈食礼》就是记录士用特牲馈养祖先之礼。

祭祀用牲,牛羊豕三牲具备名大牢,羊豕二牲名少牢,只有一牲猪叫特牲。诸侯之卿大夫于岁时用羊豕二牲和黍稷、酒等食物祭祀父祖之神,如同父祖生前子孙用食物馈养父祖一般,所以名少牢馈食礼,礼节仪式与特牲馈食礼大致相同,较之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隆重的傧尸礼,就是在尸代替父祖受祭之后,主人把尸当作宾客,再次隆重招待,向尸和尸之助手侑献酒。

关于祭祀礼仪文化常识 人鬼祭祀有哪些(3)

《少牢馈食礼》就是记载卿大夫用少牢祭祀祖先的礼仪,因礼仪繁多,分出下篇,名《有司》或《有司徹》,盖取名于篇首“有司徹,扫堂”。

《仪礼》等文献记载的祭祀礼仪,主体部分是记录贵族祭祀祖先的礼仪,汉代以来,历代帝王和士大夫等贵族祭祀祖先,基本是按照《仪礼》之记载,略加损益改编,形成符合时代的祭祀礼仪,《后汉书·祭祀志》《大唐开元礼》等皆有记载,琐碎繁杂,体现等级,讲究排场,绝非一般百姓所能仿照。

《仪礼》和历代正史《祭祀志》所记载的祭祀礼仪,主要是帝王贵族的祭祀礼,彰显等级秩序,突出地位差异,若无折衷,不宜于世,普通百姓难以执行。南宋时期,大儒朱熹在前代礼书基础上,结合实际,加减损益,成《家礼》一书,分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五卷,以“谨名分、崇敬爱”为本,表彰儒家“修身齐家之道、谨终追远之心”。

关于祭祀礼仪文化常识 人鬼祭祀有哪些(4)

《家礼》卷一首言祠堂,卷五祭礼分四时祭、初祖、先祖、祢、忌日、墓祭,在《仪礼》等有关祭祀礼基础上,明确了家庭祭祀的对象有初祖(始祖)、先祖、祢,祭祀的场所有祠堂、坟墓,祭祀的时间除春夏秋冬四时仲月外,尚有忌日祭祀、三月上旬墓祭。

如祭祢于季秋,有卜日、斋戒、陈器、设果酒馔、奉神主由祠堂至正寝、参神、降神、进馔、初献、亚献、终献、侑食、阖门、启门、受胙、辞神、纳主、徹馔、馂馀等。墓祭犹如今天的清明扫墓,礼仪大致与祭祢同,无阖门、启门等环节,但同时有祭祀后土的仪式。

朱子《家礼》制定的祭祀礼,与帝王贵族祭祀礼比较,有四大优点:

关于祭祀礼仪文化常识 人鬼祭祀有哪些(5)

第一是百姓可以建立祠堂祭祀祖先。百姓虽然无庙,但可以于居家之东侧建立祠堂,祠堂之制,根据家庭财力,大则三间,小可一间。

第二是明确了祭祀对象。将普通百姓祭祀祖先的对象确定为初祖、先祖和祢,初祖是本族之始祖,先祖是初祖以下、高祖以上之祖先,大多数人家,祭祀祢即父祖则可。

第三是确定了祭祀时间。祭祀时间除四时祭之外,冬至祭初祖,立春祭先祖,季秋祭祢,三月上旬墓祭,忌日祭是固定时间。

第四是简化了祭祀礼仪。祭祀礼仪主要有卜日、斋戒、陈器、降神、进馔、三献、侑食、受胙、辞神、徹馔、馂馀等,尤其规定:“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贫则称家之有无,疾则量筋力而行之,财力可及者,自当如仪。”祭祀主于尽心诚敬,量力而行即可。

所以,《家礼》一出现,就广为流传,成为元明清时期中国人遵照执行的礼仪规范,后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备受瞩目。

五、祭祀的意义。《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管理百姓的方法,没有比礼更为重要的。礼有吉、凶、宾、军、嘉五礼,最重要的就是祭祀礼。

关于祭祀礼仪文化常识 人鬼祭祀有哪些(6)

春夏秋冬,季节变化,人们感物伤时,触景生情,就会想起去世的亲人,而表达这种思念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祭祀。《少仪》说:“祭祀主敬。”祭祀之礼,主于恭敬。《祭义》说:“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

祭祀次数不能太频繁,祭祀频繁令人厌倦,抱有厌倦之心祭祀,就是对神不尊敬。但祭祀也不可太稀少,祭祀次数稀少就让人内心懈怠,有懈怠之心就会忘记祖先。所以,祭祀前要举行斋戒,防止邪物,杜绝嗜欲。《论语·八佾》记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就好像祖先就在眼前;祭祀天地神祇,就好像天地神祇就在面前。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如同不祭祀。”祭祀祖先体现孝心,祭祀神祇主于尊敬。所以祭祀是孝心的体现,是感恩之举。大致而言,祭祀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关于祭祀礼仪文化常识 人鬼祭祀有哪些(7)

第一,祭祀是孝敬祖先。《中庸》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儒家认为,侍奉死者就像其生前一样,侍奉亡者就好像他健在一样,这是孝心最大的表现。故《祭义》记载,“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周文王祭祀祖先,侍奉神灵就像祖先活着时一样。儒家特别重视血缘关系,强调“慎终追远”,所以,祭祀祖先,就是贤子贤孙孝心的表达。

第二,祭祀是感恩神祇。儒家认为,风调雨顺,田地丰收,身体健康,人间幸福,离不开天神地祇和祖先的保佑,饮水思源,不忘其本,通过祭祀各种神灵,让人们知道感恩,倡导谦让,如此,即可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祭祀是祈求福报。人吃五谷杂粮,易生百病;大自然变化无常,就会有各种自然灾害,危及人类安全。古人认为,天神地祇,祖先鬼神,无所不能,故人们通过祭祀,祈祷神灵降幅人类,消除灾祸,造福人类。

《祭统》记载,祭祀有十个方面的意义,祭祀反映侍奉鬼神之道、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贵贱有别、亲疏远近、升官奖赏、夫妇之道、政事公平、长幼有序、上下相亲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化百姓,治理国家。所以说:“祭者,教之本也已。”祭祀成为教育人民的根本,因此,儒家特别重视祭祀。

本图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