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晋祠游玩的心得感悟(有了这篇保姆级攻略)

友情提示:关注星说旅游,点击“语音朗读”,带上耳机,咱不请“黑导游”,也不花“讲解费”,开启免费讲解,走起!

现在我们就正式进入晋祠博物馆了,这里是一处集自然山水与古建园林、雕塑、碑刻、古树名木于一体的著名游览胜地,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它整体呈唐宋风格的散点式布局,错落有致,亭桥点缀,泉水环绕,一派北方园林雄浑壮阔、自然流畅的风韵。

去晋祠游玩的心得感悟(有了这篇保姆级攻略)(1)

晋祠有祠堂,殿宇、寺庙、道观等各类古建筑近百座,宋、金、元、明、清代代不绝,殿、堂、楼、阁、亭、台、桥、榭样样俱全,堪称古建筑博物馆。

清末维新人士梁启超之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价:“晋祠又像庙观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晋祠,又名唐叔虞祠,因纪念晋国开国元勋姬虞而得名。它的创建年代现已无从考证。不过,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和《魏书·地形志》有关记载可知,晋祠早在北魏之前就已经存在。这样看来,晋祠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当时祠堂、鱼沼皆有,已经是游客、贵人光顾的游览胜地了。

去晋祠游玩的心得感悟(有了这篇保姆级攻略)(2)

自南北朝时期到宋代,历代都对晋祠大兴土木,直到宋初圣母殿建成之后,晋祠的整体布局较前才大为改观。宋代圣母殿成为祠内主体,规模最为宏大,殿前重修了鱼沼飞梁,会仙桥、金人台。金代增建献殿;明万历年间在献殿前建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元、明、清各代还添建或改建了两侧的其他建筑:朝阳洞、三台阁、昊天祠、东岳庙、文昌宫、三圣祠、胜瀛楼、景清门等,从而形成了今天规模宏大的园林式建筑格局。

进来祠内我们首先看到的殿台式建筑,便是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水镜台,它主要是在祭祀典礼时为圣母娘娘和达官贵人唱戏所用,走近看,这座戏台怎么是封闭的呢?它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古戏台不一样呀。对,因为我们看到的是水镜台的后台,演员们在这里更衣装扮。

去晋祠游玩的心得感悟(有了这篇保姆级攻略)(3)

后台上方悬挂着“三晋名泉”横匾,字迹清秀雄劲,是清康熙年间晋祠武举人杨廷翰所书。这里的“三晋”指的是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历史典故,“名泉”指的是晋水名泉难老泉、善利泉、鱼沼泉。下面悬挂着一幅木质楹联,“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这是清末贡生宁惇德所作,现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所写。这幅楹联热情地歌颂了晋祠的自然风景之美,静默的悬瓮山在蓝天之下高耸入云,清澈的晋水缓缓流动,百花绽放、万紫千红,禽鸟嬉戏自由飞翔。作者仅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出晋祠胜景的自然优美。

绕过它我们就能看到表演的前台了,卷棚歇山式的顶和后台重檐歇山式的房顶形成鲜明对比,却毫不违和,浑然一体。前台上方悬挂“水镜台”匾,是清乾隆翰林、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这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与“三晋名泉”不同,这块牌匾笔力秀丽,尽显文人儒雅。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的侄子,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一前一后,各题名匾,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

去晋祠游玩的心得感悟(有了这篇保姆级攻略)(4)

水镜台前台隔板的板壁上方有民国时期补绘的四幅画: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弹琴、七月七长生殿、木兰从军、昭君出塞,都是赞美古代著名女性的故事。在这座主要祭祀伟大女性圣母的祠堂中,绘上这些著名女性的故事,相得益彰。

移步向前,眼前这座覆有木桥的石桥就是著名的会仙桥。会仙桥原不是石桥而是木桥,被火焚毁后,明代重建了石桥。桥面中部高凸如弓型,东西各有台阶数级,南北有石栏护围,原两侧均有题字,现在已经风化剥落无法辨认。传说每年农历的四月十四,有神仙到桥上来相会,故名会仙桥。

会仙桥下这条自西南向东北蜿蜒流动的水渠叫智伯渠。此渠源于春秋末年晋国诸卿之间的生死斗争。晋国晚期,智伯、韩、赵、魏、范、中行“六卿专权”,先是智伯、韩、赵、魏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后智伯瑶势力逐步强大,随即要求韩、赵、魏三家向他献采邑百里。

去晋祠游玩的心得感悟(有了这篇保姆级攻略)(5)

赵襄子不从,智伯瑶便胁迫韩、魏两家于公元453年一起攻打赵氏。赵襄子坚守晋阳城,智伯连攻3个月都不能得手。后来他发现晋水绕城而过,遂想出引晋水灌晋阳的方案,便开挖了这条渠,后人便称作智伯渠。不过,智伯虽然水淹晋阳,但反被赵襄子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两家后里应外合所灭。后来,赵、韩、魏三家分晋,晋国灭亡,从此开启了二百余年的战国时代。

跨过会仙桥,眼前这座摆放了四个铁人的平台,就是金人台了。因台的四角竖立着四尊铁人,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为金人台。每尊铁人身高约2米左右,身着铠甲,手持武器,威武雄健,充分表现了武士的英武气魄,我们现在看到金人手上仍保持着握兵器的姿势,只不过年代久远,兵器已遗失。

金人台中央的这座明代琉璃小阁,是祭祀时焚烧祭文所用。根据《太原县志》的说法:“铁本黑金,熔铁铸人,名曰金神。祠为晋水源发之区,镇以金神,亦谓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愈旺矣。”希望难老泉的水量充沛供当地人生活、灌溉所用,同时也用来防止水患。

去晋祠游玩的心得感悟(有了这篇保姆级攻略)(6)

这四尊铁人除了东北角的一尊为民国年间补铸外,其余三尊均为宋铸铁人。铁人不仅给后世留下研究宋代冶炼技术、铸造技艺和衣冠服饰的参考资料,同时也是晋祠景区的一道独特的古代人文景观。

86版《西游记》中有一集《扫塔辨奇冤》的取景地就在晋祠。剧中九头虫让手下奔波儿灞投毒,意图将拴在金光寺的白龙马毒死,沙僧从后面看到了他,他们在金人台玩捉迷藏那段,就是在我们面前的这座金人台拍摄的。

(关于会仙桥与金人台的传说故事,您可在休息或返程的路上聆听,请移步《山西导游词讲解:深度讲述晋祠会仙桥及金人台铁汉兄弟的传说故事》)

再往前,就看到这精美华丽的牌坊“对越坊”,“对越”这块匾是晋祠名匾之二,是一座功德坊,建于明万历年间。高9.5米,单檐歇山顶下斗拱密致,纵横交叉,整体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结构精美、雕刻玲珑。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气势雄壮不俗。

去晋祠游玩的心得感悟(有了这篇保姆级攻略)(7)

为何叫“对越”坊呢?对越语出《诗经·周颂》,“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因此“对越”是指报答宣扬祖先功德,在这里的意思是“宣扬母德高尚”,用以颂扬圣母。

对越牌坊两侧的钟楼和鼓楼,恰似牌坊的两翼,使中轴线上的建筑不显孤寂而为之增色不少。钟鼓楼建于公元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同时铸造了一口高2米,外径1米多,壁厚16厘米,重达9999斤的大钟,名为“九九钟”。寺庙有规矩,早晨先敲钟后击鼓,日落先击鼓后敲钟,俗称晨钟暮鼓。如果大家留意的话,会发现寺庙里的钟多数都很大,但都不会达到万斤,这是为避讳皇帝称谓,皇帝称万岁,钟的重量绝对不能达到万斤。

(关于“对越坊”的传说故事,您可在休息或返程的路上聆听,请移步《山西导游词讲解:深度讲述晋祠“对越坊”及“九九钟”的传说故事》)

好了,接下来要看到的便是晋祠的三大国宝建筑了。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新冠疫情集中暴发,对旅游的冲击前所未有,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大量流失,一批人走了,一批人还坚持着,对于干旅游的人来说,旅行社更像是人生中一个服役的战场!对工作,我一直不曾放弃,写点什么,也许只是证明我还在!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