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音里的愁(乡音里的乡愁)

这几年在微信朋友圈、在本地报刊中、在各个论坛里,桐乡方言的话题常常被人提及其实桐乡方言真是有趣的很不信你来看看桐乡本土作家王士杰先生写的《留住乡音——说说桐乡话》中的语言:有一种悠闲方式叫“别相”;有一种生活状态叫“西洋活去”;有一种心情叫“懊糟”;有一种厉害叫“接棍”;有一种夸奖叫“登样”;有一种数量叫“末牢牢”;有一种称赞叫“虾扎”;有一种害怕叫“哈撒宁”;有一种等待叫“买买叫”;有一种日期叫“蒙早”;有一种催促叫“熬稍点”……,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留住乡音里的愁?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留住乡音里的愁(乡音里的乡愁)

留住乡音里的愁

这几年在微信朋友圈、在本地报刊中、在各个论坛里,桐乡方言的话题常常被人提及。其实桐乡方言真是有趣的很。不信你来看看桐乡本土作家王士杰先生写的《留住乡音——说说桐乡话》中的语言:有一种悠闲方式叫“别相”;有一种生活状态叫“西洋活去”;有一种心情叫“懊糟”;有一种厉害叫“接棍”;有一种夸奖叫“登样”;有一种数量叫“末牢牢”;有一种称赞叫“虾扎”;有一种害怕叫“哈撒宁”;有一种等待叫“买买叫”;有一种日期叫“蒙早”;有一种催促叫“熬稍点”……

你看,桐乡方言中是不是透着桐乡人的灵气,这样的方言说着爽气、过瘾。

桐乡方言中还保留着本地的各种俗语、谚语、警句、名言,在几千年来本地先民的思想文化的浸润下,默默地起着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在乡野田间,能够听到没有读过多少书的老乡们能够说出类似于“白落落一场空(付出没有结果)”、“懒汉过年扮羊叫——咩(没)”、“蒋堡里淘箩——好得只嘴(口)”、“脚炉盖当镜子——穿完穿完(看穿)”、“哑子讨娘子——好来话勿来”、“螺蛳壳里做道场(比喻小场面办大事)”、“蛤蚌炒螺蛳(比喻掺杂在其中不受欢迎)”之类充满生活智慧的话语来。由此可见,方言的确承载着本地的历史文化。怪不得王士杰先生说:方言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最亮的表现,家乡的方言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当然,方言除了承载着本地丰富的文化基因之外,方言还是交际的工具、情感的纽带、乡愁的归宿。在一定的区域、在特定的场合,方言依然是有着普通话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乡村,还有很多老人只会讲方言,跟这些老人交流时,方言是不可或缺的。或者作为一种习惯,方言在家庭成员之间、乡邻之间,依然被广泛地应用着。方言作为交际的工具,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习惯。《留住乡音——说说桐乡话》一书中的语音是以桐乡市梧桐街道范围的语音为典范,通过桐乡凤鸣高级中学资深语文老师李肇忠那地地道道的桐乡话来朗读,给人一种绵长久远的韵味。“他乡遇故知”是古人讲人生四大乐事中的之一。这种故知,其实就是乡音的识别,说着同一种话,就如在同一频道上:讲述着童年的趣事,讨论着共同的话题。此时此刻,如果用普通话来交谈,就会乏味很多,更无法获得遇故知的共鸣。这种在方言下的乡音,成为了我们彼此间情感联系的纽带,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现在很多桐乡到外地做生意的人,如果遇到桐乡人,讲上几句桐乡话,生意的成功率会大大上升。其实何止桐乡如此,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如此。人们是通过乡音来判断彼此之间的距离,方言就是拉近彼此情感的纽带,尤其是常年在外的人,听到乡音,会有一种独特的感受。现在想想“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场景是多么的感人。

我们现在常常提及家国情怀,就是这个道理。假设一个人没有对家园、对故乡的基本情感的话,何来家国情怀!我想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归宿在方言的乡音里吧。而当我们直面自己的桐乡方言,直面自己的本地乡音,对此充满感情,那么,我们对故乡的那种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我们的归宿感就在其中。

我拿起《留住乡音——说说桐乡话》这本书,走上讲台,大声的教学生们说桐乡话。留住地道乡音,留住历史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