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项目大学(以科技呵护生态环境)

科技创新项目大学(以科技呵护生态环境)(1)

一年之计在于春~

嫩嫩的春天,总是洋溢着蓬勃生机。

在这个装满希望的春天里,

让人振奋的是,

咱们沈大捧回来了一枚沉甸甸的奖状——

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这份荣誉,

因保护生态环境而起,可见沈大之担当

——这份荣誉,

凝聚了一群师生6年多的努力,可见成色之足

——这份荣誉,

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可见意义之深远

证书在这里,快来快来,一起围观~

科技创新项目大学(以科技呵护生态环境)(2)

科技创新项目大学(以科技呵护生态环境)(3)

六年磨一剑,辛苦不寻常

此次获奖的项目名叫“ 辽河保护区水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 ”。 说到这,咱还得先从辽河保护区说起。

辽河保护区是由辽宁省委、省政府批准,依辽河干流设立的狭长区域。

它始于东、西辽河交汇处铁岭福德店,在盘锦入海口入海,全长 538 公里,总面积 1869.2 平方公里,区内共有 33 个支流和排干口,涉及13 个县(区),68 个乡(镇、场),286 个村。

科技创新项目大学(以科技呵护生态环境)(4)

辽河保护区地图

辽河保护区处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域,人类活动干扰强烈。

保护区河岸带71.2%被开垦成农田,植被破坏,边坡不稳,滩地侵蚀,面源污染,湿地面积萎缩和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河流的蓄洪、滞洪功能、廊道功能、过滤功能、源汇功能和景观功能明显衰退,河流水质污染、水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我们知道,水生态环境质量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现有水生态修复主要采用工程措施进行修复。

用工程措施进行修复的弊端是,忽视甚至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制约了生态功能恢复,且扰动大、成本高、景观效果差。

为此,我校的“辽河保护区水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项目应运而生。

项目针对保护区水生态环境问题,根据最小生境理论与恢复生态学原理,提出依靠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因地制宜辅以人工辅助措施,恢复保护区河岸带、湿地植被与功能,支撑河流水质持续改善的“退化河岸带人工强化自然恢复”和“河口污染阻控湿地网构建”技术思路。在国家重大专项课题支持下,自主研发形成湿地植被重建与污染阻控-河岸带植被与生态功能恢复的河流水生态修复成套技术,并进行工程技术示范。

说干就开始干,2012年,环境学院的十余位老师投入到了这场“战役”中。

说是“战役”一点都不为过,从2012年年初到2017年年末,整整6年时间 野外作业,风餐露宿,时常遭遇恶劣天气,是他们最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

孙丽娜,环境学院教授,这个课题项目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这6年来的工作,尽管她笑着对“辛苦”二字不愿多谈,然而,我们还是从一个个故事中读到了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科技创新项目大学(以科技呵护生态环境)(5)

图为孙丽娜教授接受采访

辽河保护区全长 538 公里,为了掌握整个保护区的状况,老师们经常是早上六、七点钟出发,带点简单的面包、香肠、咸菜作为午饭和晚饭,沿着辽河保护区辽河干流开始野外调研、采样工作,通常晚上返回来时已经是八、九点钟。野外环境恶劣,夏季蚊虫叮咬、风吹雨打,冬季天气寒冷,但老师们不畏严寒酷暑,她们的足迹遍布整个辽河保护区;野外作业时间长、不能返回的时候,老师们就需要随时、随地就近投宿到附近村庄的村民家中。

科技创新项目大学(以科技呵护生态环境)(6)

河岸植被缓冲带污染阻控现场实验研究

旷野里,“天苍苍野茫茫”,然而“风吹草低”却没有牛羊,只有蜿蜒泥泞的土路。坐在越野车里,上下颠簸,简直都能把肚子里的食物颠出来。

每到下大雨的时候,人们都往屋里跑,他们却要冒雨赶往百余公里外泥泞的河边实验现场。“因为“地表径流取样必须在雨中或雨停后立即进行,雨停后再去现场取样就来不及了。”

科技创新项目大学(以科技呵护生态环境)(7)

河岸带土壤样品采集现场

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比较“体面”的工作照,然后更多的时候,他们是浑身混杂着雨水和泥土的样子。团队中多位女老师分别克服家中孩子小、以及怀孕等困难,仍坚持进行野外调研与现场试验。

据孙丽娜介绍,6年里,课题组经历课题申请合同、课题实施方案、课题预算等多次论证,经历课题与子课题启动、季度推进会和年度推进会、中期检查,示范工程预验收与验收、技术审核、财务预验收与验收、档案验收、以及课题预验收与验收等各种过程,提交各类文字报告材料500多本。

经过6年的努力,项目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科技创新项目大学(以科技呵护生态环境)(8)

土壤-植物稳定技术实施前河岸带

科技创新项目大学(以科技呵护生态环境)(9)

土壤-植物稳定技术实施中

科技创新项目大学(以科技呵护生态环境)(10)

土壤-植物稳定技术实施后

——辽河保护区河流水质得到了有力改善

实现了干流丰水期、平水期全面达到V类,枯水期80%断面达到水功能区水质标准。

——支撑了辽河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持续恢复

技术支撑了保护区干流河岸带退耕(退林)还河工程以及相关生态控制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支流河口治理工程,共封育河岸带75万亩以上,修复河岸带353 km,综合治理河道167 km,实现了辽河干流538 km长、440km2的生态廊道全线贯通。

保护区河滨带植被覆盖率达到95.56%、湿地面积大于140.34万亩,植物、鱼类和鸟类分别从封育前2011年的187种、15种和45种恢复到封育后2015年的230种、33种,遗鸥、东方白鹳、大天鹅等多种珍稀鸟类和辽河刀鲚、怀头鲇等珍稀鱼类在保护区内重现,罗布麻、华黄耆、花蔺等多年生土著物种重现且分布范围日渐增大。

——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助力辽河流域生态资产价值显著提升

项目实施过程中构建的干流湿地生态景观和河道-河岸带-堤防-外围保护带,形成了水陆有机连接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格局,带动了城市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改善了区域经济结构,提高了辽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省建设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研发的河岸带人工强化自然封育技术和河口污染阻控湿地网技术,已被辽宁省辽河凌河保护区管理局、康平县辽河保护区管理局、沈北新区辽河保护区管理局、法库县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和台安县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应用于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之中。

科技创新项目大学(以科技呵护生态环境)(11)

技术示范地点与规模

每一个风里雨里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不辜负

据了解,“辽河保护区水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项目累计培养了博士、硕士、学生40余人。让孙丽娜教授感到欣慰的是,她看到了学生们的成长。“可以说,孩子们的思想、身心和体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野外环境恶劣,对于现在处于安逸生活中的学生们是个很好的磨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从书本理论知识延展到了动手实践。学生们纷纷表示,如果不到现场操练,他们就不知道,理论和实际还有多少距离,就无法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

每个历经风雨的过程,都是对自己的负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6年多的课题研究,它的意义不仅仅在这个奖项本身,更在于借助这个历练的过程,师生们将沈大人的钻研进取、兢兢业业的精神更加发扬光大,学生们从中收获了可贵的成长。

每一个学科的小进步,都是学校发展的一大步

学校《提升综合实力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筑造学科高地,提升学科整体水平,促进快速协调发展”的奋斗目标。

2018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了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此次获奖对于加快提升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一流学科建设和“同类一流大学”建设,要靠每一位沈大人“吃得住辛苦”“耐得住寂寞”,咬定目标,勇毅笃行。

有理由相信,每一位沈大人的汗水,都会凝聚成明天的收获;每一个学科向前迈出的一小步,都会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一大步。

编辑:党委宣传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