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

宋克的草书唐人歌,草字都是比较规范的,又是一篇长篇的完整的作品,整体气息很流畅,对于我们学习草书很有帮助,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够给您带了那么一点小小的帮助。同时,里面还有一些我没有搞懂的地方,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1)

宋克草书唐人歌全貌

作品介绍

宋克(1327-1387),字仲温,自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明代初期闻名书坛的“三宋二沈”之一。

他的草书唐人歌,属于小草作品,风格有点类似于怀素的小草千字文,温文尔雅,笔意流畅,令人赏心悦目。

宋克在作品的末尾落了一个较长的款,注明了写这篇作品的缘由,当时是“至正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360年,此时宋克33岁,在仕途上并不得志,却在书法上造诣颇深,他在拜访好友徐彦明的时候,徐彦明以卷索书,于是他就抄录了一些唐人写的诗歌,留作纪念。

他说,当时喝了点酒,灯下“恣意涂抹,丑恶顿露”,当然是谦词了。不过,我在临习了这篇作品后,是真的能感受到宋克的那种“恣意涂抹”,虽然是小草,但放得很开,很多笔画都是大开大合,很有气势,笔意连绵不断,令人回味悠长。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2)

宋克草书唐人歌局部

内容提要

《宋克草书唐人歌》里面共写了六首诗歌。分别是:

第一首,卢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第二首,范仲淹《范希文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第三首,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第四首,李贺《高轩过》;

第五首,李贺《雁门太守行》;

第六首,李贺《将进酒》。

从作品的内容上来看,宋克选取的不是茶就是酒,要么就是李贺的豪迈诗篇,跟宋克的草书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六首诗,里面有四首都是李贺的,可见宋克对李贺那是相当地喜爱和推崇。

从作品的结构上来看,还是有一些混乱的,不多读几遍还真是搞不懂是怎么回事,下面我来帮大家捋一捋。

开头第一句就是“日高丈五睡正浓”,没有写标题,我猜想可能是宋克本来没有想写标题,后来一看,不写标题吧显得有点乱,就给后面的诗歌加上了标题,但前面已经没有地方了,为了不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就不加了吧。

第二、三、五、六首都是另起一行,写了标题,没有写作者,还是比较明朗的。

在第四首的时候,作者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对李贺(字长吉)和他的作品《高轩过》作了一个介绍,“长吉年七岁,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师……仍名曰《高轩过》”,以此引出作品的正文。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3)

宋克草书唐人歌局部

译文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里,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椀面。

一椀喉吻润,两椀破孤闷。

三椀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椀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椀肌骨清,六椀通仙灵。

七椀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范希文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云: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 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文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城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 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嘶马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长吉,年七岁,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师。时韩子与皇甫湜览其所作,奇之,因连骑造门求见,贺总角荷衣而出。二公不之信,因令面赋一篇。贺承命,欣然操觚染翰,傍若无人,仍名曰:《高轩过》,其辞曰: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支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将进酒》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帷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落款)

至正二十年三月,余访云间友人徐彦明,盘桓甚久,彦明以卷索书,为录唐人歌以复之,然灯下醉余,恣意涂抹,丑恶顿露,胡能逃识者之指目哉?东吴宋克识。

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点、捺、横笔的处理很有特点

有一些点、捺、横笔燕尾出锋,恣意洒脱,例如“里”、“家”、“研”等字;还有一些点、捺、横笔不往下顿笔或收笔,而是往上钩起来,例如“天”、“歌”、“敢”等字。这篇作品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字,很有三国时期皇象和宋代邓文原等人写的《急就章》的影子。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4)

《宋克草书唐人歌》:里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5)

《宋克草书唐人歌》:家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6)

《宋克草书唐人歌》:研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7)

《宋克草书唐人歌》:天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8)

《宋克草书唐人歌》:歌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9)

《宋克草书唐人歌》:敢

一般现代人写“敢”字,右边都是写三个点,或者连笔,或者不连笔,代表的是“攵”旁,它和“页”字旁、“欠”字旁的写法可以通用。《智永写真草千字文》里面的“敢”字是这样写的,比较常见,也比较标准: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10)

智永《真草千字文》:敢。原句:“岂敢毁伤”。

2.注意一些字之间细微的区别

(1)“章”和“辛”

宋克在这篇作品里面写了两“章”字和一个“辛”字,他写的“章”字第二笔都稍长,可以认为是一短横;“辛”字第二笔象一个点,第三笔较长。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11)

《宋克草书唐人歌》:章。原句:“范希文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12)

《宋克草书唐人歌》:辛。原句:“命堕颠厓受辛苦”。

(2)“刘”和“对”

第一种区别:宋克写的“刘”字中间有四横,怀素写的“对”字中间有三横。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13)

《宋克草书唐人歌》:刘。原句:“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14)

怀素《小草千字文》:对。原句:“甲帐对楹”。

第二种区别:韩道亨《草诀百韵歌》中,“刘”和“对”下面都是三横,而“刘”字比“对”字上面多了一撇。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15)

韩道亨《草诀百韵歌》:刘。原句:“忽讶刘如对”。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16)

韩道亨《草诀百韵歌》:对。原句:“忽讶刘如对”。

(3)“斗”和“冠”

宋克写的“斗”字左边有三横,是“豆”的草书常见写法;而“冠”字左边少了一笔。其实宋克的“冠”字,这种写法很少见,不能做为区别“斗”字和“冠”字的硬性标准。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17)

《宋克草书唐人歌》:斗。原名:“范希文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18)

《宋克草书唐人歌》:冠。原句:“溪边奇茗冠天下”。

(4)“尊”、“薄”和“药”

“薄”字比“尊”字左边多一撇,代表的是“氵”旁。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19)

《宋克草书唐人歌》:尊。原句:“至尊之余合王公”。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20)

《宋克草书唐人歌》:薄。原句:“斗茶香兮薄兰芷”。

注意:见到这个字,不要认为它是一个“药”字,“药”字的下面一般都写成“乐”,本篇作品中恰好也有一个“药”字,是这样写的: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21)

《宋克草书唐人歌》:药。原句:“城都药市无光辉”。

(5)“云”和“卢”

宋克写“雨”字头,都要在里面圈一下,而写“虍”字头则不画圈,这可能是宋克认为的“雨”字头和“虍”字头的区别吧。其实,“雨”字头里面画圈不画圈都可以,现在大家都这么写,没有太大问题。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22)

《宋克草书唐人歌》:云。原句:“家家嬉笑穿云去”。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23)

《宋克草书唐人歌》:卢。原句:“卢仝敢不歌”。

3.认识一些字的不常见写法

宋克写的一些字,比较生僻,我们在这里可以了解一下。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24)

《宋克草书唐人歌》:年

这种写法来自篆书,上“禾”下“千”,在古代属于“年”字的常见写法。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25)

《宋克草书唐人歌》:头

这种写法在《急就章》中有出现,可以认为左边是一个“豆”字的简化,由三横再次简化成一竖;右边是一个“页”字的简化,由三点简化成了一撇加一点。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26)

《宋克草书唐人歌》:吹

右边部分可以认为是一个“欠”字的简化,三点的变形,由一撇、两撇、再加一点组成。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27)

《宋克草书唐人歌》:吃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28)

《宋克草书唐人歌》:酒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29)

《宋克草书唐人歌》:椀

我们看到这个“椀”字,不要认为这是一种树木,它就是现在的“碗”字,可能古人用的是木头做的碗吧。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30)

《宋克草书唐人歌》:曰。

注意,不要把这个字当成了“内”字。这个字来自篆书,是一个指事字。从口,上加一个竖折或者短横,表示言从口出。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31)

《宋克草书唐人歌》:总

原句为“贺总角荷衣而出”。在书上和网上,大家都是这样翻译的,“总角”的意思是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当时李贺年方七岁,是说得通的。但我在其他地方从未见过“总”字有这个写法,我怀疑李贺写错了,还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4.断句的问题探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巅崖受辛苦”一句,我认为有两种断句的方法可以尝试:

第一种,在网上比较流行的是“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在这里加了一个“在”字,上下文连起来,在格式上是比较工整的,但从语意上讲,“苍生命”一词总感觉有些怪怪的,另外是否真的有“在”字还有待商榷。

第二种,宋克没有少写“在”字,可以断句为:“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巅崖受辛苦”,这样,读起来很通顺,在语意上也是完美的。我比较倾向这种断句方法,不知道各位老师有何高见?

另外,我在网上搜到了一篇作品,明代金琮的《茶歌》,里面也是没有“在”字的。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32)

明·金琮《茶歌》

5.少字错字的问题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33)

塞上燕支凝夜紫

“塞上燕支凝夜紫”,这句漏了一个“夜”字,上下文都是七个字,唯独这句是六个字,读起来很不通顺,明显是有遗漏的。“燕支”:草名。可作红色染料,即胭脂。“疑”,古同“凝”。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34)

新雷昨发夜何处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35)

霜重角声寒不起

“新雷昨夜发何处”,宋克写的是“新雷昨发夜何处”;“霜重鼓寒声不起”,宋克写的是“霜重角声寒不起”。读起来都不通顺,应是宋克写错了。

6.删除符号的运用

一般写错了字,都是在右边点三个点,以表示这个这写错不用了(参看前期文章《书法中的符号——重字、删除、补字、颠倒等补救措施》),而宋克在唐人歌里则是点一个点,我们在临习的时候要注意,不能错误地认为这个字加一点也是可以的。例如: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36)

黄金碾畔绿尘飞

“黄金碾畔绿尘飞”,这句里面多写了一个“云”字,右边点一点表示删除。

唐人草书五律二首(宋克草书唐人歌全篇译文)(37)

焉知无茶星

“焉知无茶星”,这句里面多写了一个“精”字,右边点一点表示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