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石板的故事(石灰街的老故事)

徐海涛

我在看40年代的成都地图的时候,发现以前的石灰街和我记忆中的石灰街简直不一样。

古城石板的故事(石灰街的老故事)(1)

我记忆中的石灰街不长,往西不远就是花牌坊街了。

这个地图上的石灰街很长,

好像以前没有花牌坊街,全都是石灰街。这个是咋回事呢?在这里我向各位请教。石灰街的得名据说是因为以前这里都是卖石灰的。崇庆县以前盛产石灰,崇庆县农村到处都可以看到烧石灰的窑子。

70年代中期,我有一个朋友是420厂的子弟下乡去了崇庆县的元通公社。

我到他那里去耍了回来的路上,

就爬上一辆运石灰的解放牌大卡车,一直坐在石灰上面,到了青羊宫才悄悄咪咪的爬下车,司机还不晓得。

下车过后,街上的人都用看外星人的眼神儿来看我。

对于石灰街,我印象最深的是“群生川剧团”。

关于“群生川剧团”,我还略知一二。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群生川剧团是在1950年,由12人集资,在成都皇城坝搭棚演唱川剧,有流散艺人杨瑞祥等参加。1950年5月正式成立群生川剧社。1954年3月更名为群生川剧团,迁西门外石灰街简易剧场演出。属西城区人民政府领导。1963年秋调新津县名新津县川剧团。1967年1月调回成都。1971年4月剧团撤销。1974年5月,剧团人员被召回,参加成都市文艺系统学习班学习,1978年5月,根据中共成都市委指示,恢复群生川剧团,交金牛区人民政府领导。剧团的老艺人和中青年演员先后有董少书、杨瑞祥、罗声明、李德奎、李志权、李清平、罗映雪、罗坤凤、罗菊倩、叶玉侠以及周旭、陈道仁、夏承舫、赖朝儫、魏学模、饶其汉、赖华芬、师常淑、赵恒清、吴昌坤、刘光荣、何明九、苍沛德、竞丽等。历年编演的剧目主要有《枫洛池》、《三姐下凡》、《鲤鱼仙子》、《新台恨》、《夕阳楼》、《窦玉姐》、《三返魂》、《卖油郎与花魁女》和现代戏《丁佑君》、《沙家浜》、《两个女红军》等。创作历史故事剧《薛涛》,1984年参加成都市首届艺术节,获剧本创作三等奖,饶其汉、刘光荣获表演奖。1982年11月,剧团在金牛坝中共四川省委招待所(现为金牛宾馆),为国务委员、国防部部长张爱萍汇报演出《八阵图》等传统折子戏,四川省、成都市有关领导出席观看演出。张爱萍为剧团亲书条幅“川剧为人民推陈更出新”以兹勉励。群生川剧团在经费欠缺的情况下,除长期坚持剧场演出外,常年送戏下乡、下厂、下连队,得到各级领导肯定,被观众誉为“巴地草”剧团。群生川剧团的演出场地是“草堂影剧院”草堂影剧院,位于石灰中街,

古城石板的故事(石灰街的老故事)(2)

1954年修建,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221平方米。原系成都市西城区群生川剧团演出场地,1960年拆除重建后命名为草堂剧场。1963年群生川剧团调新津县后,为成都川剧团演出排练场地。1976年由成都市剧场管理处统一领导管理,以接待剧团演出为主,开始放映电影。1978年成都市文化局遵照中共成都市委24号文件精神,该剧场移交成都市金牛区文化局领导管理,更名为草堂影剧院,是成都市甲级影剧院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城市规划拆除在原址新建,建成具有多功能文化服务设施的影视娱乐城,改名为草堂影城,并加入四川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院线排映影片。石灰街的西边就是花牌坊街。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花牌坊街,完全就是乡坝农田包围着的一条街,具有所有的乡坝头的街上的元素。街上都是低矮小青瓦屋,稍高者,夹有一层木板楼,就算是鹤立鸡群了。街上的每一条小巷尾都连接着田野,街后空地,往往有竹林菜园。从江源巷、交通巷、南薰巷、新一巷、水井巷、西林巷、朱家巷、永安巷、都司巷、王家巷、居益巷,不出几分钟就可告别尘嚣,融入流水淙淙,鱼虾成群,鸟语蝉鸣的绿野平畴,那真是小伙伴的乐园。那时的街,大多为长条木板门面。静夜,甚至可以听到由野狗野猫耗子昆虫乃至莫名其妙的鬼冬哥儿黄鼠狼来联合演奏的小夜曲。昏暗,带着黄色的惨淡的路灯更加增添了几分幽静。许多家户人家的还是点着豆大的油灯。 川人拜神礼佛虔诚,花牌坊中多有寺庙。从解放前的地图就可以看到有西林寺、明星寺。这些寺庙基本上都是改为小学,西林寺大为官办完小,明星寺小,为民办初小。街面就近还有两间小庙,都司巷口有都司庙,供真武大帝,住一山羊胡熊老头,代写书信;南薰巷口,有广福庙供李老君。后来道去庙空神难留,不久这里成了一间国营蔬菜店。 街上还有一处基督教福音堂,每到圣诞节,院内的一株塔柏,被饰成花花绿绿的圣诞树,小孩们去玩,还要发外国糖果, 1958年大跃进,破除迷信,福音堂不再传教,变成了童鞋厂。 街上曾有一个比较有名的茶铺“各说阁”。在成都花牌坊街40号,有一家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手工鞋厂,这里生产的三江布鞋,让很多老成都人耳熟能详。其实“三江布鞋”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在这里牌坊的,以前的“三江布鞋”是在城吼头的提督街,后来又搬过几次,1971年才从三多里搬到这里来的。

古城石板的故事(石灰街的老故事)(3)

古城石板的故事(石灰街的老故事)(4)

说到花牌坊街,如果不是说“无机校”就要被骂成“假成都”。无机校的全称叫“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这个学校的前身是四川甲种工业学校,原来在包家巷,陈毅元帅曾就读于四川甲种工业学校,所以在1963年无机校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陈毅还专门打来贺电。无机校为全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无线电人才,也是分配工作比较好的一所学校,受到大家的追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