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的分类和处理原则(关于伤口的那些事儿)

伤口的分类和处理原则(关于伤口的那些事儿)(1)

据统计,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中国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伴随着人口快速老龄化,慢性伤口人数迅速攀升,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家中老人遇到伤口长期不能愈合该怎么办?如何居家护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伤口?

伤口是正常皮肤组织在致伤因子(外科手术,外力,热,电流,化学物质,低温等)作用下造成的组织损伤或缺损,导致皮肤完整性遭到破坏以及一部分正常组织丢失的同时,皮肤的正常功能也受损。

伤口的分类

按照伤口的愈合时间我们可以把伤口分为急性伤口和慢性伤口。

急性伤口是指愈合过程符合经典的创伤修复过程的伤口,伤口的愈合遵循一定的顺序,包括炎症阶段,增生阶段,上皮阶段和重塑阶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突然形成且愈合较快的伤口,包括:手术切口,创伤后的清洁伤口,2度烧烫伤的伤口。急性伤口如果处理得当、及时,修复过程快,恢复后的结构与功能良好。但若急性伤口处理不当或进一步受损,可能会导致伤口的感染或裂开,最终可能是瘢痕愈合或导致伤口愈合时间延长转变为慢性伤口,在临床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伤口愈合的程度:

1.时间因素,大部分伤口会在7-10天出现明显的愈合,但是根据伤口所在部位的不同,愈合的时间也会不一样,比如头面部血管较为丰富愈合快,四肢关节部位会比较慢,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

2.通过伤口的外观来判断,伤口表面干燥,没有明显的红肿,证明伤口愈合良好。若伤口有明显的红肿,渗出,一周内没有明显好转,就需要及时就医。

慢性伤口是指在各种内在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无法通过正常有序而及时的修复过程达到解剖和功能上的完整状态的伤口。临床上多指由各种原因形成接受超过1个月的治疗未能愈合的创面,或无愈合倾向者。目前,慢性伤口的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费用已经成为医疗保健的一大难题。

根据1998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慢性伤口67%是由于外伤造成的;而2011年的调查则显示,外伤和烧伤造成的慢性伤口已经下降到23.8%,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伤口成为发病原因的首位。

国内研究显示,在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需要使用轮椅的患者中,压疮的发病率高达5-27%。压疮经常合并许多致命性的并发症,如败血症、骨髓炎等,导致患者死亡率比一般住院患者高出4倍以上。

慢性伤口反复感染,在长期牵拉、摩擦等刺激下,局部细胞基因突变,有可能发生癌变。生活中的慢性伤口不能掉以轻心,平时尽量减少对伤口的机械、化学、热力的刺激。如果伤口反复破溃不愈合,并且面积增大,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慢性伤口分几类

一般将慢性伤口划分为:静脉性溃疡、动脉性溃疡、糖尿病性溃疡、创伤性溃疡、压力性溃疡五种常见类型。

造成慢性伤口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一、最常见的手术切口感染、裂开、脂肪液化,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演变成慢性伤口;

二、糖尿病患者出现神经、血管病变,导致下肢对冷热、疼痛不敏感,出现小伤口,自己没有发现,发现也不重视,在这期间血糖也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导致伤口越来越大,长期无法愈合;

三、长期卧床的病人,出现水肿、消瘦、营养不良,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出现坏死,形成压力性损伤,往往这样的伤口一旦出现,就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阶段;

四、血管问题,例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是因为中小动静脉血管闭塞、痉挛逐步形成血栓导致四肢末端缺血、缺氧,表现为局部皮肤破溃;

五、患有严重的慢性疾病,例如:风湿免疫系统的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血管炎患者均会出现一系列的皮肤问题,更有甚者皮肤表面形成溃疡,这类患者如果原发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或者在治疗期间使用了一些抗风湿病的特殊药物,也是影响伤口长期不愈合的因素。

伤口的分类和处理原则(关于伤口的那些事儿)(2)

伤口的种类根据伤口颜色分类

红色伤口:治疗过程中有健康血流的肉芽组织伤口;增生期外观红色的伤口;清洁或正在愈合中的伤口;含新生肉芽和上皮形成的创面。

黄色伤口:伤口外观有坏死残留物;伤口基底有黄色分泌物和脱落坏死组织;感染或容易继发感染的创面。

黑色伤口:缺乏血液供应而坏死并有干硬痂黑色痂壳与基底组织连接紧密的创面。

各类型慢性伤口的日常注意事项

1、下肢静脉溃疡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与静坐,尽量多走动,锻炼腿部肌肉群,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一般静脉性溃疡的患者需要使用弹力袜或者弹力绷带施加一定的压力,但是并非每一个患者都适合压力治疗,有些患者在进行压力治疗以后发现伤口还是不见好转,经过检查,发现是深静脉和动脉的功能都不好,一味加压有害无益,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2、下肢动脉溃疡患者忌烟酒、油腻、辛辣刺激食物。患肢适当保暖,避免过冷过热刺激。过冷可使动脉痉挛,加重缺血。过热增加组织耗氧量。同时,适当有规律地进行腿部肌肉锻炼,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形成。

3、糖尿病慢性伤口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每日坚持适量运动。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延长,会出现不同程度神经病变,对外伤或者高温所引起的疼痛不敏感。忌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红外线频谱仪,尽量避免外用药,一旦出现皮肤过敏、破损、感染,一定要找专科医生处理。

4、压疮患者要尽可能自己多活动,自行或者家属协助至少每2小时翻身一次。同时加强营养,合理饮食,补充丰富蛋白质、足够热量、维生素C和维生素A及矿物质等。一旦压疮部位发出恶臭、流脓、压疮周围皮肤红肿热痛,应立即就医。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关于伤口方面的知识,希望能为患者和家属朋友提供一些帮助。如果有需要可以到甘肃省中医院伤口治疗中心进行咨询、就诊!

供稿:门诊部 伤口治疗中心

编辑:宣传处 阳嵘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