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束支传导阻滞波形图(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电生理分型)

经典的心电图教科书这样描述左束支传导阻滞:V1导联为r波或QS型,V5、V6导联S波消失,QRS波宽度>120ms(图1)。对于左束支传导阻滞,我们常顾名思义地理解,满足了上面的条件,就说明左束支的传导真的阻断了,左束支就不再具有传导功能。

作者:何金山

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右束支传导阻滞波形图(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电生理分型)(1)

图1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典型心电图特点,V1导联rS型,V6导联R波

后来我们发现,有一部分患者,虽然心电图看起来符合传统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特点,但其左束支仍然具有传导功能,并未发生真正的传导阻滞。因而我们又将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标准进行了提升:QRS波宽度男性>140ms,女性>1右束支传导阻滞波形图(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电生理分型)(2)30ms,V1导联为r波或QS型,r波振幅<0.1mv,I、aVL、V5、V6导联>2个导联出现切迹。满足上述标准者我们称之为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2),意味着左束支的传导真的发生了中断。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除了指示左束支的传导功能障碍外,也能预测心衰患者对CRT治疗的反应,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往往对CRT治疗的反应性更好。

右束支传导阻滞波形图(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电生理分型)(3)

图2 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学特点:QRS波宽度男性>140ms,女性>1右束支传导阻滞波形图(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电生理分型)(4)30ms,I、aVL、V5、V6导联>2个导联出现切迹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电生理分型

可说到底,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还是一个心电图的改变,我们如何能够拿到左束支传导是否中断、中断在哪里的确切证据呢?有人借助心腔内电生理标测的方法,从心内电生理的角度,对左束支传导阻滞进行了分型。

研究者应用20级标测导管,在左室的间隔部记录左束支和心室电位(图3),发现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记录到的左束支电位和心室电位却迥然不同,存在很大差异(图4)。

右束支传导阻滞波形图(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电生理分型)(5)

图3 应用20级标测导管,在左室的间隔部记录左束支和心室电位

右束支传导阻滞波形图(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电生理分型)(6)

图4 从左至右依次为正常对照、左束支传导阻滞1型和左束支传导阻滞2型的心内激动图

图4中A为健康对照组的间隔激动图,可见其中主要存在两种电位,对应于体表QRS波的粗钝的心室电位,其前高尖的希浦系电位,希浦系电位由希氏束经由左束支一路下传至心室接近心尖,而后向周围心室肌扩布,室间隔基底部的希氏束最先激动,但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周围包绕髓鞘,是绝缘的,其附近的心肌却要最后激动,因而希浦系电位和心室电位之间形成了“V”形的连接。

对于图4B,其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宽度为135ms,I导联存在切近,基本符合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标准,但我们来看其间隔的激动图,希氏束——左束支——浦肯野纤维网这个完整的激动链条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其左束支的传导功能存在且完整,心室的激动顺序也符合从心尖到间隔基底部的规律,因而导致其QRS波增宽和看起来像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原因在心室肌内,而不是左束支内。

对于图4C,QRS波更宽可达190ms,QRS波切迹也更加明显,显然符合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定义,心腔内间隔激动图也验证了这一点。可见其希浦系电位在从希氏束下传的过程中,不久即发生了中断,这个中断的部位可以在左束支近、中、远段的不同水平。由于希浦系传导功能的丧失,心室激动顺序也丧失了心尖部领先的特点,希浦系和心室肌电位之间的“V”字形连接自然也就不再存在。这样的左束支传导阻滞,说明左束支真的丧失了传导的功能,其QRS波增宽由于左束支的病变导致,而不是室内传导延迟。

电生理分型的意义

进行左束支的这样分型又有何意义呢?

首先,近期开展着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试图应用这些特殊区域的起搏去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但通过左束支的这种分型我们发现,如其类似图4B,左束支的传导功能完整,QRS波增宽由心室内传导延迟导致,左束支区域起搏是无效的,无法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无法获得窄的QRS波;如其类似图4C,左束支传导阻断造成的QRS波增宽,本身心肌传导并无障碍,才是左束支区域起搏的最佳适应证。

另外,文中图4B,符合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定义,但心腔内的激动顺序,却证实其左束支传导功能存在且完整。

心内电生理的分型,更加趋近真相,能很好地指导治疗!

参考文献:

[1] Gaurav A. Upadhyay, Tharian Cherian, Dalise Y. Shatz, et al. Intracardiac delineation of septal conduction in left bundle-branch block patterns: mechanistic evidence of left intrahisian block circumvented by His bundle pacing. Circulation. 2019; 139: 1876–1888.

[2] Strauss DG, Selvester RH, Wagner GS. Defining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in the era of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Am J Cardiol. 2011;107: 927– 934.

[3] Zanon F, Bacchiega E, Rampin L, et al. Direct His bundle pacing preserves coronary perfusion compared with 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 a prospective, cross-over mid-term study. Europace. 2008; 10: 580–587.

[4] Deshmukh P, Casavant DA, Romanyshyn M, Anderson K. Permanent, direct His-bundle pacing: a novel 右束支传导阻滞波形图(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电生理分型)(7)approach to cardiac pacing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His-Purkinje activation. Circulation. 2000; 101: 869–877.

[5] Barba-Pichardo R, Moriña-Vázquez P, Fernández-Gómez JM, et al. Permanent His-bundle pacing: seeking physiological ventricular pacing. Europace. 2010; 12: 527–53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