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农产品基地(近邻越走越亲长三角主流媒体走进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采风活动侧记)

国家级农产品基地(近邻越走越亲长三角主流媒体走进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采风活动侧记)(1)

长三角媒体采访团记者们在沂蒙革命纪念馆接受党性教育

国家级农产品基地(近邻越走越亲长三角主流媒体走进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采风活动侧记)(2)

山东绿沃川智慧农业示范园总经理张华增(右一)向长三角媒体采访团记者介绍草莓育苗新技术

国家级农产品基地(近邻越走越亲长三角主流媒体走进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采风活动侧记)(3)

山东兵妈妈食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呈镕与长三角媒体采访团记者座谈

国家级农产品基地(近邻越走越亲长三角主流媒体走进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采风活动侧记)(4)

长三角媒体采访团记者在时代楷模、兰陵县委常委、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左一)陪同下参观兰陵国家农业公园

国家级农产品基地(近邻越走越亲长三角主流媒体走进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采风活动侧记)(5)

长三角媒体采访团记者实地探访蒙阴县椿树沟景区,领略沂蒙好风光,感受沂蒙文化氛围

“朋友常互动,亲戚多走动。30万兰陵人、5万台兰陵车常年活跃在长三角地区,今天长三角地区的记者朋友们来到代村,就是走‘亲戚’的。”时代楷模、兰陵县委常委、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的一席话,令长三角媒体采访团的记者们倍感亲切。

夏雨初霁,惠风和畅。6月27日至30日,由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共同主办,临沂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长三角主流媒体走进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采风活动如期举行,受邀前来的长三角地区16家主流媒体的24位总编、记者,深入我市11个县区的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采风,欣赏如诗如画的沂蒙好风光,体悟“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记录沂蒙优质农产品在对接长三角市场过程中从“抢滩”到“融入”的质变,见证临沂在深化乡村振兴“三步走”过程中如何与长三角地区从“近邻”走成了“亲戚”。

千年古城,红色沂蒙。

在沂蒙革命纪念馆、红嫂文化博物馆,一件件弥足珍贵的革命文物、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感染着长三角媒体采访团记者们的心灵。“在沂蒙精神发源地接受党性教育,共庆党的生日,砥砺初心,终生难忘。”芜湖传媒中心总编办副主任韩骏说,红色是临沂鲜亮的底色,沂蒙精神是临沂建功立业的不竭动力,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党政军民缔造的沂蒙精神,在今天得到了传承弘扬,赋能了经济社会发展。

走进临沂市规划展览馆,声光电、感应装置、数字虚拟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打造了沉浸式、百科全书式的展示空间,在时空交织的经纬上将临沂的建制沿革、壮阔历程、发展蓝图娓娓道来。立足展厅,展望未来,触动着每一位记者的心弦。“听着《沂蒙山小调》的旋律,漫步规划展览馆,‘文之脉、水之胜、商之兴、城之美’的临沂城生动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临沂这座城,越是了解越是喜爱。”南通报业传媒集团记者卢兆欣说。

山东好品,产自临沂。

今年3月,第一批“好品山东”品牌名单发布,我市有13个品牌上榜,涵盖蒙阴蜜桃、平邑金银花、苍山大蒜等3个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以及金胜粮油、青援食品等10家企业的产品品牌。

在平邑县的山东中平药业有限公司金银花博物馆,一朵金银花“开”出亿元产业链的“涅槃”故事,激发出长三角媒体采访团的“求知欲”。“这里建起了科技研发、检验检测、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电子交易、文化展示等六大中心,完成了中药饮片、药品、食品、日化、美妆等金银花全产业链的打造,对‘金银花开金银来’作出了透彻的诠释。”宁波日报记者张凯凯说。

在莒南县金胜粮油集团,一粒花生米经过七星榨取工艺“征服”消费者,中国花生之乡崛起金胜特色小镇的乡村产业振兴“好例”让大家啧啧称赞。在沂南县泉润食品有限公司,一只肉鸭取其两掌加工制作“鸭寨夫人”脱骨鸭掌,一经推出深受江南消费者喜爱,登顶天猫鸭掌类销量全国月冠军宝座。在沂水县青援食品有限公司,37年坚守品质坚持创新做好一块钙奶饼干的创业史,引发了一波“路转粉”效应,记者们在品尝之余,还要带回去与亲朋分享。在河东区公社联盟有限公司,平邑、费县的山楂,沂水、临沭的地瓜,以及沂蒙煎饼等特色地产品被制作成食指大动的零食,畅销长三角及海外市场,引得记者们驻足良久、“刨根问底”。

“南京人爱吃鸭,有‘无鸭不成席’的说法。临沂生产的鸭类肉制品在南京很受欢迎。”南京日报记者储笑抒说,“临沂与长三角城市紧密相连,产业有互补性,两者相融,互惠互利。我会积极宣传推介临沂优质的农产品、发达的物流运输服务,也希望临沂人民多到长三角城市走走看看、增进情谊。”

“金胜花生油、青援钙奶饼干、公社山楂条等是饮食文化IP,就像杭州人对于龙井茶、吴山烤鸡、葱包桧儿的感情一样。”杭州日报报业集团记者钟玮表示,一路走一路看,看到了沂蒙老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看到了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出圈出彩的优质农产品、新农人安居乐业的精气神,都是乡村振兴的模样。希望临沂走好乡村振兴路,提升品牌影响力,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吸引更多人来临沂投资兴业。

智慧农业,“耕”新临沂。

现代农业是啥样?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有你想知道的答案。作为全国首家农业主题公园,这里通过与旅游业的嫁接和融合,使农业直接从“一产”的种植农业升级为“三产”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探索出了农文旅融合的新模式。

“立体管道栽培模式实现蔬菜一年采收十茬,研发的活体蔬菜产品登上了极地科考船‘雪龙’号,新模式新技术带来现代农业新气象,不愧是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国内一流、沂蒙特色。”泰州日报编委常国梁说,每次来代村都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希望代村再接再厉,当好对接长三角“桥头堡”。

见惯了长在地里的草莓,在这里种在架子上;全自动移苗流水线实现自动化播种,潮汐苗床系统实现自动化育苗,智能化机器人实现自动化收集,全程自动化使得40天即收获一茬生菜,每棵在长三角市场卖到6块钱,一年四季都是收获季……在山东绿沃川智慧农业示范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智慧农业看临沂。期待见证更多的乡村振兴新貌,为讲好临沂‘三农’故事鼓与呼。”扬子晚报记者张麦说。

盛夏时节,郯城现代农业产业园里,1000亩大棚瓜菜喜获丰收。得益于智慧农业云平台的应用,这里完成了从靠天种菜向靠“云”种菜的转变,田间管理轻松完成,瓜果蔬菜茁壮成长,产出的精细蔬菜源源不断供向长三角地区。“听园区负责人介绍,有些瓜种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育种基地。长三角培育的瓜种在临沂被精心培育,长大成瓜后回到长三角市场,这种交融交织的缘分很奇妙。”安徽日报记者彭园园说。

城市走亲,越走越亲。

台州日报记者李明锦在记录临沂之行的报道中写道:“初到临沂,下了些雨,水汽散去,热浪扑面。与南方相似的闷热天气,让我怀疑是不是到了一个‘假’的北方城市。”在这座“假”的北方城市,李明锦邂逅一位真老乡——绿沃川智慧农业示范园总经理张华增。

绿沃川是台州本土企业、“农字号”明星企业。要到联系方式后,李明锦迫不及待地拨打电话,热络地聊了起来。谈及缘何选择临沂置办企业,张华增用《留客中行》作了回答:“这里的水很好,对于绿沃川这样搞无土栽培的企业,最适合不过”“山东人好酒,兰陵也产好酒,不豪饮不算饮,就像李白诗句里说的,一醉方休,已然把异乡当作了家乡”……电话里传来爽朗的笑声。

采风活动中,张凯凯告诉随团直播的临报融媒记者,今年5月宁波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受疫情影响被划入“三区”后,宁波数字化“方舱”蔬菜批发市场完成的首单蔬菜交易就来自临沂。“立足国家‘双循环’战略,着力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休闲旅游‘后花园’、产业转移‘大后方’的临沂,未来势必会与宁波这座滨海之城有更大的交集。”

“临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面貌巨变,颠覆了我对革命老区的印象。”宣城日报编委、社办主任吕祥峰认为,临沂有着奋斗的精神、包容的胸怀、开放的理念,取得大发展大变化是必然,未来更为可期。作为媒体人,将大力宣传推介临沂,让媒体成为连接临沂与长三角城市的媒介,推动各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携手在新时代书写新辉煌,在新征程焕发新气象。

“上海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满载着兄弟省市爱心的物资一批批驰援上海,助力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其中就有沂蒙人民的无私奉献。作为上海市民非常感念这份深情厚谊,作为媒体工作者更有责任讲好临沂故事,讲好革命老区的新发展新变化,让‘生态沂蒙山 优质农产品’飞入长三角百姓家。”新民晚报社首席记者、长三角工作室主编范洁说,随着越来越多地走进和了解临沂,也越来越深地感受到临沂与长三角地区的情缘,感受到临沂融入长三角的魄力、信心与付出。这可以用“三重境界”来表达:第一重境界是城市气质的交融,临沂是北方城市,胜似江南水乡;第二重境界是城市精神的共通,此次采访了时代楷模王传喜、“最美兵妈妈”朱呈镕,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新时代的沂蒙精神,这与上海和长三角推进共同富裕、建设人民城市有着强烈的共通性;第三重境界是城市的主动作为,临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稳步推进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休闲旅游“后花园”和产业转移“大后方”建设,相信伴随着越走越近、越走越亲,临沂将在长三角有更强的影响力和显示度。

实施“三步走”,融入长三角。2021年开始,市级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列支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规范提升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供应基地。市农业农村局制定了供应基地建设标准、指导意见和评分细则,出台了《临沂市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实施意见》,联合市财政、审计部门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县区上报的145家基地进行了复评,确定了2020至2021年度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100家。通过打造提升,100家供应基地累计投入资金9.9亿元,种植类核心种植面积增加6.9万亩,加工类增加产能约7亿元,养殖类直接增加生猪(肉牛)出栏22万头,对长三角地区农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2%。

下一步,“亲戚”该怎么继续“走”?我市在思考探索。今年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先行战略,深化“三步走”路径,着力建设实力的、农民的、活力的、宜居的、奋进的乡村。“我们将紧紧围绕建基地、创品牌、育产业的思路,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引领、特色化提升、品牌化营销,以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为抓手,示范引领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实力的沂蒙新乡村。”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孙涛说。

一次沂蒙行,一生沂蒙情。长三角媒体采访团的记者们用脚步丈量,用真心感受,用温情采访,对临沂大发展大变化由衷感慨,表示要及时准确地将沂蒙老区新面貌传递给更多受众,让长三角地区群众进一步了解临沂、认识临沂、走进临沂。

临报融媒记者 朱 鹏 魏玉娜 赵泽军 汤 婷 王 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