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在诗句中的象征意义(子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诗仙李白在《蜀道难》里借“子规”这个典故,抒发了自己独自探险蜀道的羁旅之感,以及在空无一人的蜀道上盘山而上时油然而生的一股凄凉孤愁。

说到这,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子规”这个典故,常常给人一种凄凉之感、悲伤之情呢?为何古人一提起它,便顿生悲戚呢?本文就来探讨一下“子规”这个典故的来源、在古诗中的常见运用以及它的新意发展。

子规在诗句中的象征意义(子规)(1)

“子规”这个典故的来源是什么呢?

原来,“子规”就是杜鹃,又叫作“杜宇”。在古代神话中就有“杜宇”这一故事来源。

相传,蜀王杜宇是古蜀国开国皇帝,也就是望帝。古蜀国,就像是诗仙李白在《蜀道难》中描绘的那样:“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那么,鱼凫王杜宇是如何建立古蜀国的呢?

唐·李善注引《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云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昭明文选》卷四〈赋乙·京都中·左思蜀都赋〉

没错,又是相传:公元前1057年,杜宇参与武王伐纣的战争,他率领伐纣联军中最具有战斗力的军队之一——古蜀军队,与其他军队一起,推翻了暴君殷纣王的残暴统治。后来杜宇开始称帝于古蜀国,号曰“望帝”。杜宇称帝期间,制定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政策,发挥勤劳刻苦的精神,带领蜀地人民走出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杜宇因此很受老百姓的敬重。

子规在诗句中的象征意义(子规)(2)

但在杜宇晚年时,蜀地经常发洪水,蜀国苍生生活不得安宁,甚至沦落到没地方住的境地。而望帝已经老了,不能平息洪水之灾,便安排相位鳖灵出征治水。鳖灵果然不负期望,勘察地形、测水势、疏通排水,水患逐渐治好,蜀地人民有了安居之所。杜宇为鳖灵的治水之功而感动,让位于鳖灵,号曰开明。

让位之后,杜宇选择隐居西山山林。昔日治理国家的望帝一时间成为了闲居的老人,心中的郁闷惆怅难以平息,不久之后便含郁而终,传说杜宇死后魂魄不忍离开蜀地人民,便化作为鸟,昼夜啼鸣,声音凄切,听起来好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蜀地人民听闻便说:“我望帝之魂也”。蜀地百姓为了纪念杜宇,表达对望帝的哀思与怀念,便把这种鸟叫做“杜鹃鸟”。

杜鹃鸟的别称有很多,比如“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魂、古帝魂、蜀鸟、蜀魄、蜀魂、蜀鹃”等等,均是源自这个神话故事。这便是“子规”典故的来源。

古诗中常常用“望帝啼鹃”比喻冤魂的悲鸣,用“杜鹃啼血、子规啼血”表达哀怨之情、愁思之意

渐渐地,古诗里的“杜鹃”、“子规”就发展成了凄凉悲伤、哀怨动人的象征

子规在诗句中的象征意义(子规)(3)

比如,古诗中常常用“子规”、“杜鹃”来表达:

  • 悲苦哀怨之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

  • 凄凉的别离之情:

“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 ——唐·白居易《江上送客》

  • 愁情:思乡之情、归家之念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和誓死不屈的爱国精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宋·文天祥《金陵驿》

再后来,“子规啼血”这一典故被赋予了新意:

子规在诗句中的象征意义(子规)(4)

杜鹃鸟每逢春季便会啼叫,像是在呼唤人们“快快布谷”、“快快布谷”,以至于啼叫得口中出血,落地化作火红的杜鹃花。将“子规啼血”赋予了新意,认为子规半夜任在啼叫,是在呼唤春风,东风一来,春天便来了,它坚信在它的啼唤下,春风一定会来,表达了杜鹃鸟对信念的坚定不移以及它的努力执着。比如在宋代诗人王令的诗《送春》中: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王令《送春》

便借用了“子规啼血”的典故,但没有一味地表达伤感悲叹之情,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杜鹃鸟坚定的信念以及坚强的意志。从而间接传达诗人王令惜春惜时但是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再后来,人们常常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这一诗句,表达对美好事物孜孜不倦、坚定不移的执着追求精神。给予人们积极向上的态度与信仰。

这便是“子规”这一典故的来源、在古诗中的常见运用以及它的新意发展。

END.

我是百变小樱,热爱写作。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我的账号:百变小樱爱写作。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