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最大硬骨鱼(原始而庞大的三叠纪全骨鱼)

远古最大硬骨鱼(原始而庞大的三叠纪全骨鱼)(1)

罗平强壮鱼复原图。(引自Xu,2019)

罗平强壮鱼

(Robustichthys luopingensis)

■分类位置:辐鳍鱼次亚纲-新鳍鱼类-全骨鱼类-近鲱形类-预言鱼目-强壮鱼属

■化石产地: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

■层位和时代:中三叠世安尼期关岭组二段

■命名人和命名时代:徐光辉,赵丽君,迈克尔·科茨;2014年

远古最大硬骨鱼(原始而庞大的三叠纪全骨鱼)(2)

罗平强壮鱼化石。(引自Xu,2019)

地球自其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沧桑变换,生物的出现更是为这种奇妙历程添上了缤纷的色彩。在令人目不暇接的生命长卷上,鱼类可谓是描绘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这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水中生灵,历经千难万险,演化出有力的下颌、完善的鼻孔和结实的四肢,最终将脊椎动物带上了陆地。这些“劳苦功高”的鱼类先祖们,如今就以化石的模样沉睡在有着“鱼的故乡”和“古鱼王国”之称的云南省曲靖市。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人公,正是近年来在这里被人们“唤醒”的一个“大家伙”——罗平强壮鱼。

名副其实的大块头

罗平强壮鱼的名字取得是恰如其分。其拉丁属名中的“robust”表示体形硕大、富有力量的意思,所以其中文属名被翻译为“强壮鱼”。它的全长(从头到尾的长度)可达40厘米,用肉眼就可以分辨出化石上的许多结构。虽然长40厘米甚至更大的鱼在今天都是屡见不鲜的,但放在三叠纪的华南地区,那说是庞然大物也不为过。

让我们看看罗平强壮鱼的“亲戚”们都是什么样的体型吧。同样产自华南三叠纪地层的奇异盘县鱼和兴义亚洲鳞齿鱼,平均全长约为20厘米;而贵州中华真颌鱼和三叠复兴鱼就更小了,平均全长仅有约7.5厘米。这样比较下来不难发现,罗平强壮鱼真是当之无愧的大块头。实际上,罗平强壮鱼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中三叠世地层中发现的最大的全骨鱼类属种,可谓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大鱼了。

这样一条令人瞩目的鱼,在聚光灯背后也有着自己的小困扰——很长时间以来,它都不清楚自己的兄弟姐妹是谁。这就需要科学家们来帮它了。

究竟是谁家的娃

罗平强壮鱼首次被报道于2014年,那时仅有8件保存不甚完好的标本。由于很多骨骼学特征没有明确,科学家们在为它分门别类时产生了分歧。

在讨论过程中,人们把焦点放在了“它属于近鲱形类还是铰齿鱼类”的问题上。近鲱形类和铰齿鱼类是全骨鱼类下属的两个分类群,它们在亲缘关系上很近,但仍有许多形态上的不同。例如,主张将罗平强壮鱼归于铰齿鱼类的人认为它缺少“下颌双关节”(即方骨和续骨的关节突,以及下颌骨上对应的关节窝)结构,这一结构是区分近鲱形类和铰齿鱼类的重要证据。

其实,某个物种由于化石材料稀少而难以被分类是古生物研究中的常事。我们往往只需要等待更多化石出土,棘手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果不其然,罗平强壮鱼的“两家之争”在2019年有了结果。几年的时间里,又有9件标本陆续被发掘、研究。依靠完好的新标本,科学家补全了罗平强壮鱼一些模糊的特征,“下颌双关节”结构也在新的个体中被发现。

至此,我们总算搞清楚了罗平强壮鱼的“血亲”都是哪些鱼,罗平强壮鱼也正式地加入了“近鲱形类”这一有着传奇色彩的大家庭。

远古最大硬骨鱼(原始而庞大的三叠纪全骨鱼)(3)

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1号化石采掘点。 毛虹 摄

不仅个头大,“辈分”也大

之所以说近鲱形类有传奇色彩,是因为这个类群仍然有现生的物种存在,它就是弓鳍鱼。这种鱼类最早的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侏罗纪,它们至今还活跃在北美洲的河流中,是不折不扣的活化石。而罗平强壮鱼和弓鳍鱼的亲缘关系非常近,他们分别属于近鲱形类下属的预言鱼目和弓鳍鱼目。

预言鱼目不像弓鳍鱼目那么幸运,它的成员均已灭绝。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都有预言鱼目的化石分布;我国的华南地区目前也发现了4种预言鱼目鱼类:兴义亚洲鳞齿鱼、奇异盘县鱼、三叠复兴鱼和罗平强壮鱼。罗平强壮鱼在预言鱼目中的分类地位靠近基干,是一位古老的成员。这是科学家基于其较少的进步特征,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得出的结果。看来,后来者们若是见了它,都要叫一声“老祖宗”的。

劫后余生的启示

地球在进入显生宙后,共发生了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而二叠纪末的大灭绝事件,就是其中破坏力最强的。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约90%的海洋生物和约75%的陆地生物没能经受住灾难的重压,相继灭绝。但是幸存者们顽强地将生命传承了下去。

在自然条件相对友好的中三叠世,生命有了难得的平静发展时间,芸芸众生都肩负着复兴地球生物圈的使命。罗平强壮鱼就身处在这样的大环境里,作为一个“引路人”,为日后的同类们寻找着生存的答案。它的化石让我们得以窥见地球生态系统是如何从惨烈的牺牲中逐步复苏的。

此外,科学家们认为,罗平强壮鱼在曲靖市的发现意味着预言鱼目这一类群的存续下限从晚侏罗世扩大到了中三叠世,即预言鱼目的出现时间向前推进了9000万年;地理分布范围则进一步扩大到了亚洲。这一点也佐证了人们对这一时期古特提斯洋东西两岸的物种存在交流的猜想。

一块鱼化石中竟能蕴藏如此丰富的意义,想必这会让很多人惊叹不已。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地探索自然、解读自然,不仅向我们呈现了与化石一同深埋的生物演化历程,也诠释了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如今的曲靖市,正致力于保护鱼类化石资源、推进鱼类化石科普工作,讲好“古鱼故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鱼的故乡”一定会为世界带来更为惊艳的生命史诗。

冯东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