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乡村(客居仪陇)

客家人的祖先原本生活在黄河流域,因战乱向南迁徙,来到闽粤赣边区,由此成为汉民族中稳定而富有特色的一支民系。为区别于当地的土著居民,他们被称为“客家”,后相沿成为当地汉人的自称。

客家人大举迁川事件,主要发生在清初康、雍、乾三朝,属于和平时期由朝廷批准的移民行动。明末清初,四川兵荒马乱持续四十多年,人烟稀少,田顷荒芜,物产枯竭。清同治十年《仪陇县志》载:“顺治八年邑侯刘在宸为保聚计,仅得十余户。土著之稀已可概见。”仪陇的客家人大约是在1680年至1800年左右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等地迁入的(客家人的第五次大迁徙)。据史料记载,粤、闽等省客家人主要从两条线路入川:一条是从粤北途径湖南的汝城、桂东、茶陵、醴陵、浏阳、平江再到长江;第二条是从粤北经湖南的宜章、郴州、祁阳、邵阳、常德再抵长江。最后,两路都经长江流域或经湖北恩施溯江而上入川,分北上和西进两条路线迁徙。仪陇的客家人由北上路线经川东进入。

客居乡村(客居仪陇)(1)

◎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

举家长途迁川,绝非易事。出行之前,客家人要经过周密的家庭议事和一系列祈求神明的仪式,择吉日方可出行。客家人是世界上最善于跋涉的族群之一,在人迹罕至的穷山恶水间,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之上,带着田园庐舍换来的的盘缠,依靠着双脚,历时三到四月,抵达仪陇时早已经行囊空空。亲身经历过大移民的客家人,将迁川经历视作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家族中进行“移民史”教育,以便艰苦创业精神世代传承。

客居乡村(客居仪陇)(2)

◎奔波跋涉 另觅家园

到达仪陇的客家人十分重视落户居住地的选择。一是选择在壶口形的山洼里,三面环山,一面是一条窄窄的通道;二是住在山上,正所谓“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山区虽然环境恶劣,条件落后,但可防止土匪的侵扰,避免官府抓丁、服役,而且环境封闭,受外力干扰较小,使得客家先民的语言、风俗等得以传承下来。在仪陇的乐兴、周河、丁字桥、马鞍、大风、武棚、磨盘等乡镇居住的客家人,对居住地的选择至今如此。其中,乐兴乡被称为“仪陇客家第一乡”,客家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0%以上。入仪之初,客家人占当时仪陇总人口的33%。发展到现在,广泛分布于铁山、柳垭、三河、龙桥、日兴、双庆、马路、福临、五福、复兴、双盘、铜鼓、化马、三蛟、九龙、大寅、文昌、永乐、磨盘等29个乡镇,人口约11.8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0%左右,使仪陇县成为四川的客家大县。

客居乡村(客居仪陇)(3)

◎仪陇客家话居民点

仪陇客家人人口众多,涌现出了许多出类拔萃的客家精英,有“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的三军总司令朱德,有《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有“感动仪陇”的著名爱心慈善民营企业家郑大清等。

客居乡村(客居仪陇)(4)

◎1960年3月9日,朱德在老家四川仪陇县马鞍公社琳琅大队看望社员。

客家有谚:“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仪陇的客家人落地为业已三百余年,他们的客家话同粤北、粤东的客家话还保持着大部分的一致,例如将“穿衣服”说成“着衫”、“太阳”称为“热头”等,这与他们“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格局是分不开的。仪陇的客家人都是以成批家族的形式迁入的,并非原子化的个人迁徙,这导致他们非常注重继承家族传统,维护家族文化和荣光,不容易被其他族群同化。他们十分重视立祠、祭祖和修家谱等,入川数百年,仍然保留着自己独有的婚丧嫁娶形式和饮食习惯。移居到仪陇的客家人,婚丧嫁娶习俗都与当地人有很大的差别,独具一格。婚礼程序极多,有起媒、哭嫁、坐歌堂、装箱、梳头、试轿、扶亲等多个讲究,体现客家人对婚姻大事的重视和对吉祥平安的祈求。葬礼的环节更为严谨肃穆,封棺、哭丧、发丧、送丧、烧坑、下葬,要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和追忆。20世纪80年代有些地方甚至推行竹棺岩墓。

客居乡村(客居仪陇)(5)

◎仪陇客家民居“最后的孤独”——丁氏庄园

客家人本就有着自成一系的饮食文化,客家菜相比其他菜系,有油重、味浓、软糯的特点。而在漫长的迁移岁月中,仪陇客家菜也发展出了有别于岭南地区的独特客家菜。把川菜与客家菜相结合,保持着自身香软糯口、油重味浓的特点的同时,改变了传统客家以煲、酿、蒸的烹饪方式,转而以烧、蒸为主,仪陇客家人美食“九大碗”由此而来。

客居乡村(客居仪陇)(6)

◎仪陇客家九大碗

仪陇客家人的风俗人情同样悠远弥久,如节至重阳,老人们会带着小孩相约登高,望着湖广填川来时的方向,默默思念遥远的亲祖。崇祖重家的传统一方面保全了自己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族人的凝聚力,让客家人变得团结和具有群体意识,也让客家人这一文化符号深深地烙在仪陇这片土地上。

客家人来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仪陇县地方志办公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