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美学理念(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学说是一种以伦理为本位的理论体系,是以“仁”为根基、为核心的“仁”的审美是通过“礼”对“仁”作形式化的处理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在审美中,我们不再生活在事物的直接的实在之中,而是生活在纯粹的感性形式的世界中”通过“礼”的形式化为“仁”在审美以及艺术创作中表达一种“善”的规范性,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孔子的美学理念?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的美学理念(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理念

孔子的学说是一种以伦理为本位的理论体系,是以“仁”为根基、为核心的。“仁”的审美是通过“礼”对“仁”作形式化的处理。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在审美中,我们不再生活在事物的直接的实在之中,而是生活在纯粹的感性形式的世界中。”通过“礼”的形式化为“仁”在审美以及艺术创作中表达一种“善”的规范性。

在先秦的典籍中关于“善”与“美”的看法是比较含混的,甚至是可相互替代的。孔子则认为“美”不同于“善”,“善”侧重于事物的内容,“美”侧重于事物的形式。形式虽不同于内容,但形式与内容是相互统一的。因此“美”与“善”应相互统一。“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就是这一审美理想的体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礼”和“乐”都是“仁”的外化。从社会生活维度来看,礼是仁的最为直接的外化,它将仁的内容具体化为道德规范、政治制度、祭祀方式;从人性完善的维度来看,乐是人性完善的最高层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的作用是“兴”,即以鲜明生动的形象、铿锵悦耳的音韵激发人们的兴趣,引起注意,进而去接受“善”的教育或“真”的启迪。这叫做以“美”引“善”,以“美”启“真”。

“立于礼”的“立”是建立的意思。“礼”是以伦理为本体的各种规章制度。“礼”着重于人的道德心理结构的建构。用“礼”来建构人的道德心理结构,既包括道德内容的建构也包括道德形式的建构。

“成于乐”的“成”比“立”更高一个层次。“立”只是建立,“成”则是成就。“成于乐”的意思是,人的全面塑造,最后完成于乐的熏陶之中。乐可以把人的心灵升华到一种境界,可以使人在这个境界中受到熏陶,从心灵的最深处忘怀一切上下差等,实现情感与理智的平衡,其乐融融。

诗(主要为感性,但有理性成分)——礼(基本上为理性,但也有感性成分)——乐(感性,但溶解了理性)。这种从感性经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是人格建造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审美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立善则纯粹是理性的,由感性的人到理性的人需经过审美这一中介,“兴于诗”就起到了这个中介的作用。“乐”是艺术,赏乐是审美。审美不仅是立善之发端(“兴于诗”) ,而且是立善之升华(“成于乐”)。

真善美,美是最高境界,不是真、善涵盖美,而是美涵盖真、善。以美启真,以美引善,然后又让真、善升华到至美的境界。这不是主观的随意的空想,而是符合实际的逻辑推导。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读书笔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