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笔记(中考常考名篇七上第15课诫子书学案)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早年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后随刘备夺得汉中并被任命为蜀汉丞相,主持朝政。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234年病逝于五丈原,追封为忠武侯。

这是一封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课文批注

初一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笔记(中考常考名篇七上第15课诫子书学案)(1)

初一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笔记(中考常考名篇七上第15课诫子书学案)(2)

初一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笔记(中考常考名篇七上第15课诫子书学案)(3)

重难点分析

一、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二、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

劝诫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1、“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

2、“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字词句式

1、古今异义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只是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2、一词多义

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3、词类活用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长

文章主旨

本文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在生活中勤俭节约并珍惜时间,字里行间渗透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菲菲老师说语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