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拍案黄勇案例纪实下集(开创步法追踪技术破大案)

我国刑侦技术种类齐全,其中,有门技术是将脚印、鞋印当作破案的关键钥匙,即“步法追踪”技术。

这门技术的鼻祖名叫马玉林,生于内蒙古赤峰县长胜沟村,这位从小山村里走出来的放羊娃,看脚印,破大案,立奇功,被内蒙公安厅授予了“追踪能手”的称号。

老马拍案黄勇案例纪实下集(开创步法追踪技术破大案)(1)

一.崭露头角,进入公安局刑警队

1959年的除夕前夜,一则报警信息惊动了赤峰市公安局——水地公社分销店被盗。刑警队赶到现场,得知罪犯撬锁入店,盗走现金三百余元、香烟四条、棉布四匹等。

在物资缺乏的年代,这算得上是件大案,再加上临近除夕,为了避免人心惶惶,公安局对此案高度重视。

现场线索不多,刑警队也只能锁定两大嫌疑足迹,一个是赤脚的,另一个是穿胶鞋的。

然而,刑警队刚追踪脚印到店门口,便无计可施,陷入僵局。

老马拍案黄勇案例纪实下集(开创步法追踪技术破大案)(2)

这时,有人推荐马玉林,说他有码脚印绝技,在十里八乡都有点名气,队长史海滨一听,连忙把马玉林请来。

马玉林连夜赶到,谢绝旁人递来的皮尺,用手丈量两大嫌疑足迹,判定赤脚者40岁左右,身高约1.7米,胶鞋人20岁左右,身高约1.65米。

破晓后,马玉林再三端详足迹,往外走到一个土包附近,指着土包上的足迹道:“这是那个穿胶鞋的脚印,胶鞋是一双才穿不几天的新鞋。当时他站在这土包上,朝店里偷看哩!”

接着,马玉林开始在地上圈踪,起点附近的圈里隐约可见足迹,离起点越远的圈里越是看不见足迹。

老马拍案黄勇案例纪实下集(开创步法追踪技术破大案)(3)

旁人见他在没有足迹的地方也画圈,质疑道:“这圈里什么也没有呀!马老画这个圈是什么意思呢?”马玉林神色自若地问道:“真的没有吗?你有没有发现这圈里有颗石子被翻过来了?”

那人凑近一看,果不其然,圈里石子朝上一面还带着泥土,朝下一面却很干净,他倏然对马玉林佩服得五体投地。

顺着足迹,马玉林带领众人追赤脚者,来到一个村子,让刑警队将村里成年男子都召集起来。根据马玉林的要求,刑警队在土墙的豁口前撒上一层土,把村中男子分为五人一组,令他们在薄土上行走。

只剩下最后五个人没走时,本就半信半疑的队员变得浮躁了起来,马玉林却仍然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不愿先走的人很可能心里有鬼。

老马拍案黄勇案例纪实下集(开创步法追踪技术破大案)(4)

那五个人尚未走完时,马玉林便猛地拽住其中一个中年男子。

面对这个中年男子的激烈反问,马玉林淡淡一笑,回答道:“你的足迹和步法就是证据!”

刑警队长尚还疑惑,询问马玉林为何不追胶鞋人,马玉林笑道:“那个人的脚印我认识,年三十那天我就码到他的家门口了。他姓徐,今年才17岁。”

根据小徐的交代,刑警队从草垛里找回了物资。至此,分销店被盗案真相大白,正是赤脚者与胶鞋人联手盗窃。

同年7月,马玉林凭借出色的码踪技术,被领导推荐到赤峰市公安局刑警队,成为了一名试用追踪员,从此步入人民警察的行列,在全国各地协助破案。

老马拍案黄勇案例纪实下集(开创步法追踪技术破大案)(5)

二.大显身手,破特大杀人抢劫案

上世纪70年代,我国的法律尚未健全,治安问题较为严峻。

1974年2月13日,河南安阳公安局接到报案,一起特大杀人抢劫案发生在林县人民银行王家沟分理处。

案发当天,银行会计马某惨遭刺死,5.6万元的巨款被作案者劫走。

刑侦支队的丁学平回忆称:“5.6万元在当时可是一个天文数字。要知道,在1974年,1块钱可以买130个鸡蛋。在食堂里吃饭,花8角钱就可以吃上四菜一汤,还有肉菜。那时一碗素面只要5分钱,一碗肉面也不过1毛钱。”

老马拍案黄勇案例纪实下集(开创步法追踪技术破大案)(6)

刑侦队赶到现场,发现屋门中央有一个大洞,会计马某被三角刮刀刺入口部,舌头被戳穿,背部被捅了十几次,所有伤口的深度都在5cm以上,死状极惨。

这一杀人抢巨款的恶性事件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当时的副总理李先念下了死命令:“无论如何应破案”。

李先念在听闻现场有足迹残留后,立马让警卫人员通知步法追踪专家马玉林来协助破案。

马玉林赶到现场,先是排查线索、了解案情,再亲自研究作案者的足迹。

这一案件的足迹稍显复杂,包括两枚足迹,一枚来自布底鞋,另一枚来自“回力”牌胶鞋,两枚足迹重叠在了一起,犯罪分子当是两人。

老马拍案黄勇案例纪实下集(开创步法追踪技术破大案)(7)

马玉林盯着“回力”牌胶鞋足迹,敏锐地发现它前端边缘没压实,当是大鞋套小脚,这双鞋有较大可能不是他本人的,并判断出作案者年龄约21岁,身高1.67米左右。

根据“回力”牌胶鞋足迹,再加上三角刮刀、群众提供的线索,马玉林与刑侦队一行人追到铁矿南生产队,掌握了新的线索,抓获了作案者张平、正准备坐火车逃去外省的作案者张海。

在审讯过程中,警方得知作案者为了隐藏身份,防止警方通过足迹来抓获他,特意向别人借鞋作案,想用较他本人更大的足迹来迷惑警方。

然而,马玉林没被小伎俩所迷惑,抓住足迹前端没压实的漏洞,成功判断出作案者的庐山真面目,破了一起大案,实属功不可没。

老马拍案黄勇案例纪实下集(开创步法追踪技术破大案)(8)

三.马玉林在步法追踪上的开创性贡献

1981年,75岁的马玉林与世长辞。公安部在电报中郑重吊唁马玉林,称:“马玉林同志在创建和普及我国的步法追踪技术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之后,《神眼》、《神眼马玉林》等报告文学出版,连续剧《神眼》也被搬上了电视,以多种方式记录并怀缅马玉林。

1993年,马玉林学术研究会在内蒙古赤峰市成立,纪念为我国步法追踪技术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马玉林,并努力推广世界足迹学研究的相关成果。

这一学术研究会的成立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这是我国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公安专业性学术团体。

老马拍案黄勇案例纪实下集(开创步法追踪技术破大案)(9)

要理解马玉林做出了何等开创性贡献,先要追溯我国步法追踪的历史。

早在战国时期,古人便体现出了对步法的关注,如《荀子》里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是指跨出一足,步是指再跨一足,在当今步法追踪技术体系里,跨出一足为普通步,再跨一足为单步,两者遥相呼应。

到了秦朝,开始了利用犯罪现场足迹来破案的实践,这一实践贯穿整个封建时期。

在这一时期,法官会把足迹的直观特征当作断案依据,如某人在雨后自缢,要仔细观察泥泞上的足迹是否有或只有死者的足迹,当死者的鞋子上没有泥巴时,必然是他杀。

但之前的实践都较为粗浅,不成体系,只适用于特定场景,也没有整理成技术著作,早已被时代所弃。

老马拍案黄勇案例纪实下集(开创步法追踪技术破大案)(10)

我国步法追踪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还是要等到新中国成立后。

建国后,我国的步法追踪技术可分为三个时期:初创阶段、创新阶段、全面发展阶段。

在初创阶段,我国创建了自己的足迹检验工作,但主要还是停留在对苏联经验的吸收,独立性不强,且只能证明足迹和鞋的关系,不能进一步获取足迹和人的关系,足迹只能作为间接证据,称不上真正的步法追踪。

在创新阶段,马玉林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公安部总结了马玉林的码踪追踪之术,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步法检验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

与之前相比,这一阶段的足迹检验有长足的完善,不止于证明足迹和鞋的匹配问题,而是可以通过足迹来获取人的行走习惯,根据步幅、步态等,来推断人的身高、性别、年龄、体态等,这才能称为真正的步法追踪。

老马拍案黄勇案例纪实下集(开创步法追踪技术破大案)(11)

马玉林的开创性贡献,不仅体现在足迹能被当成直接证据用于司法,而且体现在中国特色足迹检验技术的形成。

从此,我国不需要高度依赖外国步法追踪技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独立创造的能力,这堪称是里程碑式的大发展。

在全面发展阶段,足迹专家们将科学理论与技术引入步法追踪领域,用人体解剖学、人体运动力学、计算机技术来丰富足迹追踪手段,使得步法追踪技术来到了一个新台阶,在刑侦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而这一新台阶,离不开马玉林所奠定的基础,若毫无根基,连真正的步法追踪都没有开创,何来今天的全面发展?

老马拍案黄勇案例纪实下集(开创步法追踪技术破大案)(12)

因此,不管步法追踪未来发展到什么程度,马玉林之功都不会被抹去。

四.马玉林的成才之因

人们或许会惊讶于马玉林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羊倌,自幼家贫,大字不识,却摇身一变,成为步法追踪的鼻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也或许会惊讶于马玉林是内蒙古赤峰人,骨子里流着粗犷豪放的血液,却在步法追踪上心细如发。

关于马玉林的成功,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他的成长成才之路。马玉林生于1906年,由于家徒四壁,自幼随亲人为富家放羊。

老马拍案黄勇案例纪实下集(开创步法追踪技术破大案)(13)

当时,放羊时丢羊是屡见不鲜的事,但马玉林的羊群却非常特别,他放羊的马家营子周围有绵延起伏的沙子山,羊若是丢了便极难找到,但他从未丢过一只羊。

马玉林有如此本领,得益于他通过对羊踪迹的用心观察,而磨练出的一手跟踪绝技。

放羊时,马玉林不会闲着,他会一直细心察看,留意羊的大小、轻重、公母、走失方向与羊的步子大小、下踏深浅、蹄着地硬度之间的联系,不断地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久而久之,马玉林对辨踪之术越发熟练,放羊时只需探查蹄印,便能很快知道是否丢羊、丢了哪只、羊的去向,因此,马玉林的羊群从未丢过一只羊。

除了找回自家丢的羊,马玉林还会帮助乡亲们觅回家畜,赢得了乡邻的广泛信任,在当地小有名气。

老马拍案黄勇案例纪实下集(开创步法追踪技术破大案)(14)

马玉林逐渐发现,自己不仅对家畜的蹄印很敏锐,还对人的脚印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可以通过足迹,来判断人的胖瘦、高矮、性别与年龄。

由此,马玉林开始依仗步法追踪来破案,名声越来越大。

马玉林自从步入人民警察的行列,便二十年如一日,吃住都在公安局,全国各地一有什么案件需要他协助侦查,他会立马披星戴月地赶赴现场。

“逢案必去,每去必破”是对马玉林的真实描绘。仅在1969年,马玉林就破了六十多起案子,更甚者,他有一天连破7起案,堪称劳模。

老马拍案黄勇案例纪实下集(开创步法追踪技术破大案)(15)

哪怕在生命敲响警钟之时,马玉林也坚持四处奔波破案,天寒时带着酒壶暖身,结冰时请同行者把自己和自行车拉到目的地。

正是天赋加上后天的不懈努力,成就了马玉林这位大名鼎鼎的“步法追踪”鼻祖。

这位有“追踪能手”之称的赤峰人,连破大案,开创步法追踪技术,为刑侦立下汗马功劳,必将长留在青史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