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诚信制度建设(法治助力科研诚信建设)

前不久,科技部、中央宣传部等二十二部门印发了《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规则》增加了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等7种科研失信行为,让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工作有了更具操作性的规范,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科研诚信制度建设?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科研诚信制度建设(法治助力科研诚信建设)

科研诚信制度建设

前不久,科技部、中央宣传部等二十二部门印发了《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规则》增加了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等7种科研失信行为,让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工作有了更具操作性的规范。

诚信是立身之本,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科研人员承载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任。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科研的投入大幅增加,科研产出也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个别人受浮躁心态影响,在利益驱动下,在科研活动中不时出现不端行为:有的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或项目申请书;有的违反论文署名规范;还有的重复发表论文。就在最近,有媒体报道某医院通报了有医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相关处理情况。人们在为这家医院敢于自曝家丑点赞的同时,更感受到科研诚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研诚信问题,绝不只是个人的学风作风问题,还是法律问题。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了虚构、伪造科研成果,发布、传播虚假科研成果等行为,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等规范性文件都有对学术不端行为相关内容的规定。此次《规则》的印发,不仅进一步规范了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程序,而且统一了处理尺度,还扩大了科研失信行为的范围,这让之前一些难以被发现或者即使被发现也无处罚依据的行为,有了明确的处理依据,加大了科研失信行为的违规成本。

科研诚信事关科技发展,也事关诚信社会建设。推进科研诚信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既要注重自律,也要重视他律,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助力科研诚信建设,将教育、制度、监督和查处等多重手段有效结合起来,推动在全社会形成“科研诚信是底线”的良好氛围。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利于普法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青海普法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