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晚年在鲁国做的大事(孔子家族的大宗支险些因为哪个事件而断绝)

西汉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世孙孔霸为褒成君,奉孔子祀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又封孔子十六世孙孔均为褒成侯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将孔子三十五世孙孔璲之由褒圣侯提升为文宣公除授予孔子家族的历代宗子世袭爵位以外,朝廷也不时封赐食邑、绢帛,免除徭役,优待孔子后裔南朝刘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朝廷下令免除靠近孔林五户百姓的徭役,充任孔林洒扫户,负责打扫孔林的卫生,代代世袭这五户人家本都不姓孔,按着当时仆随主姓的习俗改姓孔,其中有一户因此名叫孔景,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孔子晚年在鲁国做的大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晚年在鲁国做的大事(孔子家族的大宗支险些因为哪个事件而断绝)

孔子晚年在鲁国做的大事

西汉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世孙孔霸为褒成君,奉孔子祀。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又封孔子十六世孙孔均为褒成侯。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将孔子三十五世孙孔璲之由褒圣侯提升为文宣公。除授予孔子家族的历代宗子世袭爵位以外,朝廷也不时封赐食邑、绢帛,免除徭役,优待孔子后裔。南朝刘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朝廷下令免除靠近孔林五户百姓的徭役,充任孔林洒扫户,负责打扫孔林的卫生,代代世袭。这五户人家本都不姓孔,按着当时仆随主姓的习俗改姓孔,其中有一户因此名叫孔景。

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孔子家族后裔的人数已为数不少,但因外任做官和躲避战乱,他们多流散在外,定居于曲阜的较少。此时,宦官乱政,藩镇复起,战乱不休,唐朝皇室自顾不暇,对孔氏家族的优待也远不如过往,孔子四十二世嫡长孙孔光嗣因此未能承袭文宣公的爵位,只是在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被任命为泗水县县令。

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孔景的后裔孔末眼见天下大乱,时局动荡,起了谋逆夺位的野心,遂伙同暴徒将生活在曲阜的阙里孔氏一一杀害,最后,孔末又到泗水杀了孔光嗣,夺其家产,取代其位,主孔子祀,俨然以孔子嫡裔自居。经此事件,曲阜的孔子后裔几乎被杀尽。

孔光嗣的独生子孔仁玉此时刚满九月,被其母亲张氏抱回张羊村娘家,由张氏的双亲张温和乐氏藏匿起来,幸免于难。孔仁玉在母家的抚养下逐渐长大成人,他九岁便精《春秋》、通六艺,姿貌雄伟,为人严谨,临事果断。

929年,当时的文宣公孔邈去世。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鲁人将孔末假冒嫡裔,窃取官爵之事告之于官府,“曲阜令孔末非圣人之后,光嗣有子名仁玉,现育于外婆张氏家中”。后唐明宗李嗣源得知此事后,派人前往曲阜详加调查,确认属实,于是下令处死孔末,命孔仁玉任曲阜县主薄,主孔子祀。长兴三年(公元933年),孔仁玉改任龚邱县县令,袭封文宣公。

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改任曲阜县令。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六月,后周太祖郭威征讨慕容彦超,过曲阜,拜孔庙及孔墓,赐予孔仁玉五品官服,又授孔仁玉曲阜县令兼监察御史。孔子家族经历大难后,终于在孔仁玉这一代而中兴,孔氏后人因此尊称孔仁玉为中兴祖

孔仁玉为报母家救命养育之恩,奏请皇上恩准孔府认张家为世代恩亲,张家的后人不管哪一代到了孔府,都必须以贵宾相待。同时尊张温为中兴外祖张公,每年按时祭祀张温的墓地,并为之置办祭田,还报请朝廷永久免除张家的徭役;日后孔府又在曲阜城外张羊村设一片小树林,称为“张家林”,为张家的专门墓地。每逢祭孔仁玉和其母张夫人时,张家嫡孙都要陪祭,有时也请张家代替扫墓。

明永乐年间,孔子五十九世孙袭封衍圣公孔彦缙请曲阜人张敏撰写了一篇《孔氏报本酬恩记》,详加叙述此事。孔彦缙担心后世子孙对张家不能以礼相待,特意立石碑为证。

宋朝建立后,孔仁玉的后裔均同居于孔庙内,称为“内院”,世称“真孔”、“内孔”或“内院孔”。孔末后代则称为“外院”,世称“伪孔”、“外孔”或“外院孔”。孔仁玉有曾孙十一人,其中三人无嗣,一人后嗣失考,一人传一代而绝,一人的后裔外迁,这样只有五家的后裔定居于曲阜,后人便按着五位祖先的职衔称作“五位”,即袭封位(嫡长)、中散位、侍郎位、中舍位、博士位。外孔见内孔都受到朝廷优待,也仿照内孔将其子孙分为五系,称为五院,分别是宅上院,为小薛社民;洙泗院,为张阳社民;驾部院,为西隅社民;文登院,为东忠社民;三传院,为西忠社民;合族与孔子后裔“为难”。之后,外孔与内孔矛盾不断,甚至继续引发了仇杀。

孔子后裔认为与外孔并不同宗,后者是仆随主姓而姓孔,加之孔末曾大杀孔子后裔,冒宗冒爵,所以与其永为世仇。孔子五十四世孙袭封衍圣公孔思晦在孔礼事件后,对外孔冒充圣裔非常气愤,认为外孔与内孔不共戴天,将他们列入族内共同祭祖绝对不行,于是会集族人,考核典故,将孔末子孙一律斥之,又重刻宗谱元中兴重立宗支图于石碑之上,防止冒充或混入宗谱。

此后,孔子家族在在编修家谱时都极其审慎严格,号称“宁漏一千不妄收一人”。此外,流寓外地支派的支谱送交衍圣公府时,只收不录,直到民国时期的第四次大修家谱期间,才将家谱修成“全国谱”。

民间传说,孔末原本姓,大杀孔族时孔仁玉已九岁,孔末追杀至孔仁玉乳母张氏家中,因张氏长子与孔仁玉年龄相仿,且皆为秃子,张氏便让长子换上孔仁玉的衣服代死,最终被孔末所杀。这种说法被署名孔德懋(末代衍圣公孔德成二姐)、实为其女柯兰所撰的《孔府内宅轶事》所采纳,但孔令朋著《孔裔谈孔》认为此说不确。

另有传说孔仁玉还送给外祖母张姥姥一根楷木龙头拐杖,可以管教孔府上下所有人等,张姥姥死后,她的这一尊称和龙头拐杖都由张家的长房儿媳继承,世代相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