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高考是怎样的(古代高考那点趣事)

来源:山西晚报

古人的高考是怎样的(古代高考那点趣事)(1)

清代保和殿是举行殿试的地方。

古人的高考是怎样的(古代高考那点趣事)(2)

江南贡院内阁

古人的高考是怎样的(古代高考那点趣事)(3)

明代赵秉忠状元试卷(局部)

微历史

昨日,气氛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高考已经结束,之后就是耐心等待放榜之日。高考,放在中国古代,和科举考试制度有些类似。在历史进程中,科举制度不断完善,直至清朝光绪皇帝下谕停止所有乡试,科举制度才被废弃。本期微历史,专门说说古代高考的那些有趣事。

古代“糊名考校”法,非常先进

古代高考的封卷制度相当严格,据说始于唐代,但真正形成制度并完善是宋朝时候的事情。

宋太宗淳化年间,社会上各行各业的风气比较浑浊,教育考试这一块出现的弊病很多,很多人呼吁改革,就像今天不断完善高考制度一样。监丞陈靖具体负责这件事,他首先对考试封卷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糊名考校”法。考试时,一律把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都糊住,等阅卷完毕,成绩公布后,再拆卷。“糊名考校”法防止了考试舞弊行为,使科考制度更加科学,受到了社会肯定。有人说,这是现代高考封卷制度的“鼻祖”,一点儿也不为过。现在,高考封卷制度极其严格,题目一旦泄露,相关责任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试卷书写漂亮,古代高考可加分

现代高考,哪门学科都要求字迹工整、美观、大方,尤其语文试卷。往往很多成绩不错的考生,字写得也很好。

而古代考生在这方面更加出色,书法艺术堪称一绝。比如唐代的柳公权,是唐宪宗元和三年戊子科状元,柳体书风刚劲、有力。还有宋代的宋庠、文天祥,明代的杨慎、吴宽,清代的翁同龢、刘春霖等都是状元,他们的书法令人赞叹。

在古代科举中,要想蟾宫折桂,除了具备深厚的经史功底、卓越的属文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相当的书法造诣,否则是不可能高中的。因而,书法是古代“高考”的“加分项”。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状元赵秉忠的试卷,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宫廷档案中含有几份清代状元卷)。字迹隽秀,工整严谨。它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空白,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献。

古代凭“浮票”进考场

现在,高考凭准考证入场,上面有照片、姓名、学校、身份证号等考生信息。古代考生进入考场,需核实身份,也要携带“准考证”。但由于古代科技落后,没有照片,画像也不能保证没有误差,只好用语言描述。比如,姓名:赖以尊。年龄:二十岁。体貌:中等身材,没有胡须。考号:治字三十一号。这就是准考证,古代叫“浮票”。

有了准考证,考生们依次进入考场,考场条件很艰苦,不像现代考场那么宽敞,整洁舒适,一人一桌,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很多明清的影视剧里有考生会考的镜头,让现代考生好崩溃。明清考场叫贡院,贡院里没有座位,只有成千上万个单间,像“隔断”一样,空间很小,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按照换算,一尺等于33.33厘米,那就是大约长1.67米,宽1.33米,高2.67米。考几天,考生就在逼仄的屋子里呆几天,吃喝拉撒睡都在这房间里解决。尤其晚上睡觉只能蜷着,个子高些的连腿都伸不开。考生进考场,也像今天考生接受严格检查一样,不准夹带,当时只能带书具、灯具和蜡烛。进去后,单间立马关闭上锁,考生在里面答题。

很多现代围观的“吃瓜”群众,看了那镜头都说会崩溃。因此,古代身体不好的考生都熬不过去考试,就更别提考中了。

考场“服务员”做小买卖泄题

现在高考场所周围有很多兜售考试用品的商家,考生万一没有带考试用具,马上买一套也能来得及。那么,古代考生们进了考场后,一住就是几天,碰到突发情况怎么办?

唐宋时期,考场氛围比较宽松,巡考人除官员外,还有军官、士卒帮助维持秩序,他们可以解决考生的燃眉之急,临时给考生兜售一些急需物品。比如,卖点笔墨、茶酒、菜肉之类,趁机赚点外快,据说是个美差,很多人走关系才能到考场服务。

不过,有时候他们也扰乱考场秩序。宋朝有个考生叫洪景伯,一看考题为“克敌弓铭”,顿时愣住了。这时一个巡查的老兵因为头天卖给他饭菜而小赚,看他为难,便趁卖给他东西时,提示到:某年某月,某太尉曾经仿照一把神臂弓又复制了一张弓,献给皇帝,皇帝赐名叫“克敌”。洪景伯心领神会,马上写了一篇赞赋。结果,他得到主考赏识,—举及第。

看来,古代考场在管理上有很多漏洞,放到现在是不可能的事儿。

殿试,考察人文素养

古代高考体系中有一场很重要的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地点在皇宫大殿。考场上,皇帝除了现场点题让考生们比试外,还要通过问话、观察等方式,对他们进行综合考察,最后才能定出状元、探花、榜眼等名次。武则天,山西人,据说她即将称帝时,曾亲自主持考试,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之多,连续考了几天。这次殿试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资治通鉴》干脆抹杀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试,称殿试是武则天开创的。

殿试可以通过直面观察,对考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了解,获得第一手信息,以便全面正确地评估其才能。

“童子科”少年班受重视

现在,很多大学都设有少年班,比如西安交大、中科大等高校,每年都会从全国各地招收“数、理、化、生”等方面有特殊才能和发展潜力的少年,进行重点培养。其实,这种选拔方式,古代就有了。

汉朝时,国力鼎盛,经济发达,政府很重视教育,每年都会破格吸收一些年龄在12岁以下的孩子到太学读书,并且免除一定的学杂费,如果学习好,还有一定的奖励。唐代,专门成立了“少年班”———童子科,规定年龄在10岁以下,能通一经并且《孝经》《论语》等每卷能诵文十通者,就可以入“科”。有些人说,这些孩子年少不经事,虽然有功名,却不能在治国理政上提供帮助。但政府认为作为人才后备力量,是一项长远工程,必须坚持下去,谁再阻碍,将受到处罚。这个做法和今天国家储备各方面的青少年人才是一样的,属于国家长期的发展战略。

宋朝时,有个小才女还被童子科录取过。宋淳熙元年,一个名叫林幻玉的女孩应试,主考官考了大纲内的40多本诗书,她全部对答如流。孝宗皇帝得知大喜,特别进行了召见和嘉奖。

不能养、育者,政府给钱养之 教育之风盛行

古人认为只有考取功名,才会改变人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很多家庭不二的选择。尤其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朝代,社会普遍重视读书,认为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像当今家长高度培养教育孩子的观念是一样的。

隋唐时候,只要孩子在科举考试中成绩优秀,就能有个不错的前程。有些人家经济非常拮据,舍不得吃穿,却舍得给孩子交学费,培养孩子读书,用砸锅卖铁来形容,一点儿都不过。

宋朝时候,政府对公办的“重点学校”进行补助,每月每个学子能领到一些零用钱,并免费住宿和吃饭,连民办学校——私塾、书院的收费也很低廉。对于确实贫穷读不起书的家庭,有“不能养、育者,政府给钱养之”的制度。(记者 郭志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