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活动的现代科学,但教育心理学家们所得出来的结论对于家庭教育也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孩子可以从家庭教育中获得阶段性启示,自觉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其实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了发展认识论,认为认知(cognition)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儿童在摆弄玩具、攀爬、走动、做游戏等活动中,逐渐理解外界事物的形状、大小以及对自己的意义,他们的认知或者说智力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逐步发展的。

例如,儿童一开始并不能捏稳筷子,他们往往只能用整只手掌握住勺子然后吃饭,后来随着用筷子次数的增加,他们逐渐能够掌握其技巧。

在皮亚杰看来,这是一种质变的过程,即“顺应(conform)”,是指通过改变已有图式从而适应新刺激。

孩子教育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认知发展阶段论(1)

除此之外,“同化(assimilation)”也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例如,吃饭时,儿童一开始不能很好地夹住球形食物,但随着他们逐渐掌握夹菜的力道和分寸,最终便能成功,这种将新刺激(球形食物)纳入已有图式中的认知过程就叫作同化

总之,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儿童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途径,任何人从小到大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智力,便是依赖于这两个过程。

  • 同化
  • 顺应

在皮亚杰看来,认知其实就是智力,为了促进孩子认知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同时考虑到几种影响因素。

首先是成熟,即生理的发育。从受精卵开始,个体就在不断地发育,神经元增长、逐渐变成人形、最终呱呱坠地。出生后,婴儿在体重和身高等方面迅速发育,每个月似乎都能发生肉眼可见的改变。

孩子教育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认知发展阶段论(2)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身体各项机能逐渐发育成熟,而这一切都成为心理活动的基础。换言之,如果没有生理发育,心理发展也便无从谈起。

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并非从入学开始,而是要从胎教开始,胎教可以促进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更是能够促进母婴心理的发展,为日后孩子的智力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是练习与习得经验。根据埃里克森(Erickson)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任务为获得自主性和主动性,而儿童的经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习得的。

那么,这些经验对儿童有什么用呢?

从安全方面来说,儿童通过攀爬物体、不小心摔跤等事件逐渐发展痛觉的感受性,他们便能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去做,以及什么不能去做”,以后他们在活动时就能更加注意分寸,以避免机体受到伤害。

孩子教育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认知发展阶段论(3)

从动作发展的角度说,儿童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从大脑开始发育,逐渐到躯干、四肢,即他们的动作技能会逐渐变得熟练起来,这为他们日后从事更加丰富多样的活动提供了经验和基础。

再次,社会经验也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情商,高情商的人往往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他们知道如何与人和睦相处,擅长把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为其个人目的服务。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以促进他们社会经验的积累,实现认知的发展。

孩子教育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认知发展阶段论(4)

最后,想要实现认知的发展,就必须使个体达到平衡状态。个体与环境总是维持着某种关系,你可以把控环境,环境也能把控你,然而我们与环境总是没达到平衡状态。


马克思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通过否定事物能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其与皮亚杰的“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是一样的道理

例如,儿童不能解出一道算术题,此时就是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可能是逻辑思维发展水平有限,而儿童需要做的便是通过同化(例如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和顺应(转变整体的数学思维方式)这两种途径来达到平衡。总之,这种“对客体的适应”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

孩子教育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认知发展阶段论(5)

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要经历几个阶段,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几个阶段,我们先来对“阶段”的特点进行介绍。

第一,认知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为什么说是连续的呢?

因为我们的认知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并不会出现突然的断层。按照心理学家卡特尔(cartel)的观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液态智力不断提高,到18岁左右达到顶峰

然而人类心理的发展并不会由此停止,虽然先天的能力例如反应速度、视力等逐渐下滑,但晶态智力却仍在不断提高。

你可以把晶态智力理解为生活经验,很多人正是依靠经验才能在社会占据一席之地。

孩子教育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认知发展阶段论(6)

除了连续性,认知发展还具有阶段性。阶段性指的是认知发展存在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是有区别的

例如,婴儿、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不能理解抽象的事物,到了小学阶段,他们才逐渐产生抽象逻辑的萌芽,这就是一个阶段的变化,因此我们说个体的认知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第二,认知发展的各阶段有着明显且独特的结构。如何理解这种结构?例如从出生到2岁,婴儿主要依靠感知运动手段对外界刺激给予反应,当你触碰婴儿的小手,便会引起他们的抓握反应。

孩子教育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认知发展阶段论(7)

到2岁以后,婴儿又会出现“自我中心(egocentricity)”的特征,这并非我们经常说的“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指婴儿在感知外界事物时总是以自己作为参照物,无法想象别人看到了什么。

第三,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有着一定的顺序,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没有谁可以一开始就掌握抽象逻辑思维,也不可能刚生下来就能理解外界事物的“客体永久性”。

生活中很多家长和老师不能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性,他们拔苗助长,强迫儿童去理解他们无法理解的事物,并且以成人的标准对他们进行奖惩,这是不科学的行为。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立足于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尊重客观规律,想象自己就是一个小孩,努力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样才能够科学、客观地评判他们的行为。

孩子教育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认知发展阶段论(8)

此外,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那就是每个人的发展节点存在差异。例如有些小孩在小学成绩不好,上了中学却一鸣惊人,这便是因为他们的认知发展较之常人滞后;而有些人则比较“早熟”,这是正常的现象,个体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未来的发展。

最后,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划分的。我们的发展并不是突然的质变,而是在持续不断地量变基础上才会发生质变,而在其中的某一节点,我们必然同时兼具两个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这就是阶段的交叉性。

最能说明交叉性的莫过于小学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的阶段,他们虽然已经有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但具体形象的思维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还无法理解过于抽象的事物,到了5、6年级才能发展到较高阶段。

孩子教育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认知发展阶段论(9)

认知发展的四阶段

了解了皮亚杰的阶段论要点,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具体的介绍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
  • 前运算阶段
  • 具体运算阶段
  • 形式运算阶段

此外,我还将为大家介绍每个阶段个体的认知特点。

孩子教育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认知发展阶段论(10)

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顾名思义,儿童仅仅通过“感知”来认知外部环境,这是认知发展的起点,是一切的起源。正是因为婴儿与外界发生各种相互作用,其大脑才得以越来越复杂,为之后更为复杂精妙的认知技能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出现“泛灵论(animism)”,意思是这一时期的儿童认为所有物体都有生命,例如女孩把洋娃娃当成朋友,担心她们会受到伤害。亦或是一些小孩爱护花草树木,认为他们也有痛觉等等。

此外,他们在描述事物时会伴随着“拟人化”的特点,用描述人类的词汇去形容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体,这一切都是“泛灵论”的表现。

孩子教育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认知发展阶段论(11)

需要指出的是,儿童还存在着“不可逆性”,例如在因果关系中,儿童明白了通过某些手段能取得他们想要的结果,但若问他们这一结果的原因,或许会有些困难,这一特点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已经进入小学,他们逐渐掌握“守恒(质量不变定律)”,思维进一步发展,通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他们掌握分类、排序等基本认知技能。

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儿童逐渐过渡到青少年,并且能够运用假设、推理等高级思维过程去解决问题,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

孩子教育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认知发展阶段论(12)

通过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教育”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无论是老师教学生,还是父母教孩子,最重要的便是考虑到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既不能“超纲教育”,也不应该只重视知识灌输或是基本生活。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最佳的难度,即“跳一跳就能摸到的高度”,通过让学生的认知不平衡,促进他们认知的发展。

家长则是要鼓励孩子多进行社会活动,控制欲太强不是一件好事,只有让他们自主自发地与各种事物进行相互作用,才能让孩子将所得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系统观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