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结婚习俗讲解(说说老青岛的婚嫁风俗)

六十多年以前青岛地区的婚嫁风俗是很有趣的,男方娶媳妇叫“将媳妇”,女方出嫁叫“发赴(富)闺女”。

那时的女性始终被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束缚着,不论婚后幸福与否,都得认命,从一而终,没有婚姻的主动权与决策权,男人则可休妻另娶,有钱的男人还可以三妻四妾。

因婚嫁是两家联姻的喜事,是男女双方的人生大事,故对男女婚事的风俗十分讲究。除了极少数的娃娃亲,童养媳外,绝大多数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男女双方的婚姻都是要找媒人从中说和,给男方提亲叫“说媳妇”,给女方提亲提叫“找婆家”。

青岛结婚习俗讲解(说说老青岛的婚嫁风俗)(1)

在男女双方不曾谋面没有交往了解的情况下,婚事成不成全凭媒人一张嘴。双方同意结亲后,还要请人拆“八字”,并看其二人的属相是否相克若“八字”合,属相不相克这门亲事就算基本说成了。

订亲即订婚,俗称“撒媒柬”。经过媒人从中斡旋,商定订亲的彩礼及选择好订亲的日子。订亲当日男方的亲朋在媒人的陪同下将用红纸写成的两份“媒柬”(媒柬的主要内容有:男女双方的姓名、年庚、男女方家长的姓名和媒人的姓名)和彩礼,(彩礼主要包括礼金、首饰、衣料及都是双数的酒、糕点、糖果、粉丝、鱼和四十个大馒头)送至女方家。

青岛结婚习俗讲解(说说老青岛的婚嫁风俗)(2)

女方家则设宴招待男方来客及媒人。男方归来时女方将签上女方家长姓名的一份“媒柬”和二十个大馒头及其他相应的礼品返还给男方,作为回礼(俗称“压回”)。彩礼和回礼的多少没有硬性规定,而是视双方的家庭经济条件而定。

订亲后由男方请人按男女两人的生辰八字算出结婚日子,并在婚前一百天内将结婚吉日通知女方,以便女方准备嫁妆,叫做“送日子”。是日,男方还是要携带与订亲基本相同的六样礼品,由男方的亲朋及媒人送往女方家中。女方设宴款待。

在结婚的前一天,准新郎在其舅父的带领下,携带礼品到女方家作首次拜会,女方家设宴招待,但准新郎和准新娘是不见面的。是日,女方请一位公婆、夫妇、儿女齐全的妇女给准新娘用红线将脸上的汗毛绞掉,并把头发挽成纂儿,这叫“开脸”(为新娘准备的嫁衣被褥也必须是由符合此条件的妇女缝制)。

傍晚,已打扮好的准新娘及家人为表示对其已故亲人的怀念,准新娘在远处遥望等候,其家人到茔地坟头上压红纸,当看到家人回来时准新娘才回家,寓意就是告诉去世的亲人,该女出嫁了。 在“发赴(富)闺女”的前几天,女方择吉日组织人员将陪送的嫁妆送往男方,一般是:大衣橱一个、梳妆台一个、椅子(或木凳)两把、大木箱两个、穿衣镜一个、及铜盆(脸盆)架、面盆、其它小日用品及两铺两盖的被褥和随嫁的衣物等。

男方设宴招待送嫁妆的人员,并付给一定数额的酬劳金。 在“将媳妇”的前几天,男方的姥姥、姑、姨等亲戚皆携带礼品前来祝贺,俗称“看喜”,路途遥远者由男方安排住宿。

青岛结婚习俗讲解(说说老青岛的婚嫁风俗)(3)

“将媳妇”当天的清早,男方家的门上张贴对联,正堂、照壁贴大“囍”字,胡同口两侧、拐角处及显眼处贴小“喜”字,将阳沟口等阴暗处清理干净并堵好,以防黄鼠狼等有灵性的动物偷窥带来晦气。

男方还备有官轿一乘(或高头大马),花轿一乘,新郎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披红挂花,乘坐官轿(或骑马)在前,花轿在后,在鼓手喇叭锣鼓仪仗队吹奏的欢快乐曲声中浩浩荡荡的去新娘家迎亲。

青岛结婚习俗讲解(说说老青岛的婚嫁风俗)(4)

女方宴请新郎后,新娘身穿红色的嫁衣,头蒙“覆眼”(红盖头布),由其兄长从炕上抱到正堂中间的椅子上,新郎对其行跪拜之礼后,再有其兄长抱到花轿上,并有四名“送客”(青岛方言:送kei)陪同去男方家。花轿行至中途时轿夫们就会在行进中颠轿,即有闹新娘的意思,也有讨要红包的意思,多数新娘这时就会塞出红包或吩咐随轿的“送客”给轿夫红包,要求不要再颠轿了,以免新娘晕轿。

迎亲的队伍必须在中午十二点之前到达新郎家。花轿在吹吹打打的喜庆乐曲声和鞭炮声中缓缓落地,这时新娘从轿中递出两个“红包袱”包裹,里面包有铜盆、衣物及新娘随身用品,寓意新娘是“抱福”而来,而铜盆里的花生、栗子(立子)、枣则寓意早生贵子且花花着生儿育女。

两名嫁女客接过红包袱扶新娘下轿,新郎在前,新娘在后,脚踏红地毯,跨过上盖马鞍、红毡的门槛进家门,意为进了此家门日子过得既平安又红火。在正堂设的香案处,新郎新娘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对拜后进入洞房(新婚的头两天,洞房一般设在父母的卧室)。

青岛结婚习俗讲解(说说老青岛的婚嫁风俗)(5)

上炕后新郎摘掉新娘的“覆眼”,新郎新娘喝合婚酒,吃宽心面,这是新郎新娘第一次面对面。这时人们方可进入洞房看新媳妇,讨喜糖吃。稍后便有嫁女客及新郎的伯母婶娘姑姨等陪同新娘在洞房的炕上开席。 与此同时分布在其他房间或邻居家的宴席也一起开席。

所有喜宴的重头戏是“送客”席,除要有新郎的舅舅叔伯或兄长陪同外,还要有酒量大的陪客,必须要让“送客”们吃足喝好,大有不把“送客”灌醉不罢休之势。因此在以前的喜宴中不少喝醉酒的大都是来自“送客”席的人,这也是当时的一道风景线。

鱼,象征吉庆有余,在喜宴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十分有讲究的,和尚鱼是不得入席的,散席鱼是必须要有的,而且必须是带鳞的,散席鱼上桌就是告诉大家,不再上菜了,但酒可以继续喝。还有一个规矩就是散席鱼是只可以看不可以吃的,是要余下的。

旧时的青岛既没有海水养殖鱼,也没有大型的水库湖泊所以也就没有淡水鱼,更没有冷库冰箱可以事先储备鱼。俗话说,敢许个猪,不敢许个鱼。如果办喜事时没有潮汛,或没有船出海打鱼,求个鱼是有很大难度的,厨师就会用咸鱼来作散席鱼,更有甚者用木鱼沾上面糊过油后当散席鱼,其原因就是散席鱼是只看不吃的,所以可以蒙混过关。但必须事前要和席中的陪客(喜宴的每桌酒席都安排一个陪客)沟通好,双方配合默契,待上菜的人员端着鱼盘上来时,喊着“散席鱼来了”,席中的陪客就会迎合的说“看到了,端下去吧”,随后还会幽默的加上一句“反正也不能吃”,其他人也会心知肚明的哈哈一笑。

俗话说新婚三日无大小,在新婚的三日之内无论辈分大小,年龄大小,都是可以闹房的。傍晚时分闹房的人就进入洞房闹房至深夜。这三天里新媳妇就在炕上盘腿坐着,以便随时应酬前来看媳妇讨喜糖吃的人。新娘家陪送的被褥及新郎家准备的铺盖都很整齐的叠好放在炕上向众人展示。吃饭时就有人将饭菜端到炕上来,而且还有人陪着新媳妇吃饭,俗称“坐三日”。

第三天的清早就要有新郎本家叔伯或哥嫂将新娘请到家中,给新娘梳头。其实梳头就是一个仪式,由其伯母、婶娘或嫂子象征性的给新娘梳理梳理头发,寓意新娘万事顺意。然后新娘就在伯母婶娘或嫂子们的陪同下吃一顿丰盛的早餐,这就是俗称的“梳头”。 梳头仪式后新郎新娘就携带糖果、供品、冥币、香等前往新郎家的祖坟祭祖认祖。

青岛结婚习俗讲解(说说老青岛的婚嫁风俗)(6)

中午新娘要给公婆、伯父、叔父、姑姑等长辈敬茶并磕头认亲,长辈们要给新媳妇磕头礼。还要宴请伯母婶娘吃面汤(面条),名曰吃面汤,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家宴,也有很多菜肴,也要喝酒。吃面汤的寓意是今后的日子过得顺顺当当。

傍晚时分新娘就要将洞房从公婆的卧室搬到自己的房间。

第四天,新郎携其弟或侄子(俗称小兔子)同新娘一起携带礼品去女方家,俗称“望四日”。新郎拜见岳父岳母,宴后在下午太阳落山之前回到男方家。新娘带回礼(馒头、花生、糕点糖果、黄花鱼、粉丝、鸡蛋等)馈赠公婆、伯父叔父、姑、嫂等,还要给新郎一份,名曰“上炕礼”。

婚后第七天新娘的父亲或兄长到男方“搬闺女回娘家”,新娘在娘家住八天再由其父或兄长送回婆家,俗称“叫七还八”。在新婚的第一年,新媳妇都有住娘家的习俗,逢年过节或男方家有大事才能到婆家住几天,在前几次到婆家时,新媳妇都要带一些馒头、花卷、鱼花等面食送给公婆、伯叔、姑嫂、兄长等。作为礼尚往来,在新媳妇回娘家时,长辈和兄长也要准备一些礼品回敬。 结婚以后男方要带上猪头等礼品到媒人家登门答谢。

现在的婚嫁习俗与六十多年前的婚嫁风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 是: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婚姻自主,自由恋爱;以前是从一而终,休妻离婚极为罕见,而今是动辄离婚并不稀罕;女方出嫁不再穿红色嫁衣而是穿白色婚纱;出嫁不再是坐花轿,而是坐轿车;迎亲也不再是鼓手喇叭锣鼓仪仗队,而是婚庆的舞狮表演;嫁妆(家具)不再是女方陪送,而是男方准备;以前是男女双方进入洞房揭掉红盖头才第一次面对面,而今婚前同居者比比皆是;喜宴不再是在家中举行,而且请婚庆公司在饭店举办;以前的喜宴请客,请一个客人要跑几趟,请客人的人跑断腿,而今是请柬一发过时不候。

现在还衍生出诸如:求婚、婚戒、迎亲遇堵门,新郎家门口的古力盖、雨水篦子、柱子、树干等处都用红纸包裹起来,还有闹伴郎伴娘等的新习俗。 随着经济条件、居住条件、社会风气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婚嫁的风俗不是墨守陈规一成不变的,也在与时俱进不断的演绎着。

来源:青岛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