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须生贾登智(介绍晋剧著名男须生降经元)

刻苦奋进 锲而不舍——介绍晋剧著名男须生降经元李春芳

晋剧须生贾登智(介绍晋剧著名男须生降经元)(1)

降经元是晋中地区晋剧团的艺术骨干,主攻须生。他个子不高,嗓门不大,但唱、念、作、表均有扎实的基本功。作戏严肃认真,善于真假声结合,声腔饱满,擅长演激情戏。无论演传统戏,还是现代戏,演主角,当配角,都能较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使自己塑造的角色,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在《于谦》、《卧虎令》《杨儒传奇》、《智取威虎山》《三下桃园》、《海港》、《划线》、《传枪》以及广播戏《金牛河》等戏中,他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广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1946年,降经元出生在介休县义棠乡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解放以后,家乡人民闹自乐班,降经元是最热心的一位小观众。有时看戏到深夜,总是由邻居送他回家。从那时起,就和晋剧结下不解之缘。

1959年,降经元13岁,他听说孝义县文艺训练班招收学员,他徒步往返70里,去孝义城应试。夙愿终于得以实现。他随孝义新艺剧团赴四川演出,领导就留他在成都戏校学习。因而有机缘接近川剧、评剧、京剧等姊妹艺术,成为他广收博撷的好机会。

晋剧须生贾登智(介绍晋剧著名男须生降经元)(2)

1961年,新艺剧团回山西,组建了晋中青年晋剧团,他又被送进晋中地区戏校学习。在学校,降经元是一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刻苦上进,品学兼优的共青团员。深受老师们的器重。尤其是须生教师李玉环,在艺术上、生活上、政治上既关心体贴,又严格要求。因为经元的忠厚好学,后来竟被李老师选为二姑娘的女婿,这是后话。有一次,李老师给他排《舍饭》,朱春登的出场、亮相,看到地上摔破的饭碗,要有对中军的嗔怒,对讨饭者的责备,对事情的探询......这复杂的感情,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自然是难以表现出来。这段表演降经元反复几十次,一连排上十几个小时,还不能使李老师满意。降经元眼里转着泪花,又不敢掉下来。他暗下决心“绝不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这个戏排出后,受到老师们的一致称赞。

晋剧须生贾登智(介绍晋剧著名男须生降经元)(3)

正在降经元艺术上奋发进取的时候,由于变声期,降经元几乎唱不成一句完整的唱腔。但他不悲观,不灰心,继续苦练基本功。有的同学说:“你的嗓子坏成这个样子,还想唱戏呢?”他回答:“万一嗓子缓过点来,不练好基本功,岂不后悔?”冬天,他把茶缸盛满水,冻在院里,清早端着冰杯喊嗓子,硬是把冰哈成水。虽讲不出多少道理,但嗓子湿润润地感到舒服。后来,果然在排现代戏《两块六》、《赶花轿》时,他唱出了一股假音,找到了脑腔共鸣,成为他演唱的有利条件。于是他真假声结合,高腔处多用假声演唱。喊嗓子练功更加起劲了。演出任务越少,越是坚持喊嗓子。有一次睡醒一觉,又和伙伴起床喊嗓子,谁知管衣箱的师傅们,整理完服装尚未入睡,降经元已经开始迎接新的一天了。

1965年,经元毕业分配到晋中青年晋剧团,有幸和晋剧艺术前辈程玉英、程玲仙、张鸣琴、侯玉兰等同台演出,给了他学习的极好机会,技艺逐渐长进。他文化程度不高,但经常坚持写演员日记,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阐述自己的见解,为自己创造的人物形象寻找依据。在晋剧《太行英雄》中他扮演老地主。因为自己个子小,也比较瘦弱,他分析一般地主,不愁吃不愁穿,多是挺胸腆肚的胖子,可他演的这个地主奸诈、狡猾,挖空心思剥削穷人,因此谢顶、瘦腮,猴精,正是他的个性。他根据自己的分析,努力塑造了一个瘦地主的舞台形象。

在晋剧《海港》中,降经元扮演了退休工人马洪亮。“自从退休离上海”那一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多少年了,人们依然百听不厌。这段唱没有特别的板式,也没有“嘹子”,只是夹板、二性,但他吸收了京剧的韵律,保持了晋剧的演唱方法,用饱满的热情,塑造了一个热爱码头,热爱社会主义的老工人形象,让观众也能通过他的演唱看到码头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这段唱无论在城市,在农村,在工厂,还是在部队,每次清唱,都掌声不断。

在晋剧《卧虎令》中,降经元扮演杨长贵。杨长贵和女儿小霞,卖艺为生,元宵节小霞被快马穿街的湖阳公主之总管唐丹,活活踩死,杨长贵悲痛欲绝。降经元的演唱感情充沛,声泪俱下,很富有感染力。

《墙头记》是很多听众熟悉的一出传统戏。说的是张木匠早年丧妻,两个儿子都不愿意赡养老人。寒冬腊月,把老人放在墙头上无人接管。好友王银匠为张木匠订计,扬言张木匠有一笔私房积蓄。儿子和媳妇们听了此话,都想得到这笔财产,于是争着孝顺老人。降经元扮演王银匠。张木匠死后,王银匠灵前吊丧,有一个大段唱,抒发了王银匠对逆子的控诉以及对老来无靠的万分感慨。

在晋剧《于谦》里降经元扮演了于谦。于谦是明朝英宗年间一位民族英雄。明朝遭到瓦刺侵略,英宗又宠信太监王振,玩忽军纪,一战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太后和大臣们,不顾民族危亡,企图迁都,于谦染病在床,毅然写下血书,要求征战,终于击败侵略者,迎回明英宗,挽救了民族危亡。表现了于谦的民族正气和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在“血书”一场有个大段唱,降经元声腔饱满、慷慨激情,轻重缓急,跌宕有致,安排得十分妥贴。尤其是“斩我于谦一满门”的高腔,很见功力。

戏曲广播剧《金牛河》是我省作家王东满为广播写的一出现代戏。降经元扮演有福老汉,说的是农民富裕起来以后,自愿修桥,沟通山乡交通,利于扩大生产,也为子孙后辈造福。歌颂了八十年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这是降经元被借调山西晋剧院期间录制的。他和田桂兰、姬荣生、刘宝俊、梁小云等著名演员同台演出,在吐字、喷口、气息运用以及人物塑造上都学到不少东西,他向更高层次迈进了一步。

晋剧《杨儒传奇》是我省剧作者梁波、张正申、陈正华编写的近代历史剧。说的是清末,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及一些大臣避往长安,沙俄也趁机侵占我东北三省,清政府派了外交使臣杨儒赴俄谈判。杨儒不畏强暴,据理力争,始终没有在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为维护祖国尊严,葬身异国。在这个戏里,降经元扮演主人翁杨儒。唱、念、作都十分吃重。他的演唱既从容、又激情,既有一国大臣的威严气质,又有对祖国江东父老的深沉爱恋。十分成功地刻划了这个不辱使命的外交官。在几个重场戏中,本来个子不高,不易压台,却因为他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把杨儒刻划的丰满、高大。这个戏在1984年四省参加的晋剧振兴调演中,名列榜首,获编剧、导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演员、演出、伴奏等多项奖励。降经元获演员一等奖。晋中地区还为他记大功一次。

降经元戏路较宽,须生、老生均演。他还自导自演《杀狗》,他扮演老旦曹母。他把现代戏的生活化表演融在传统戏中,一些熟悉他的观众竟没有认出这位“男旦”。

人常说:戏好不如德好。降经元凭着刻苦奋进、锲而不舍的追求,凭着自强不息的苦练和对艺术严肃认真的精神,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也因为戏德好,赢得了同行们的尊重。乡下演出有群众问他“降师傅,你还没退休?”他打趣道:“上边没批下来!”因为人们记着20年前他就是《海港》中的退休工人,人们哪里知道,那时候的他还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