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为什么总被误解 为什么很多人会恶心林徽因

本文来自周刊君的家族成员

反观(ID:dongdianlishi)

林徽因为什么总被误解 为什么很多人会恶心林徽因(1)

1938年抗战期间,(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岳、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梁再冰及梁从诫(两小孩)在昆明西山华亭寺

把这张照片放在前头,因为它比较符合林徽因在大众心中的形象。

在多数人眼中,林徽因就是这样——众星捧月、爱慕者无数,一般能接触到的关于她的故事也多以风流韵事为主。倘若问起作品,大概也只读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罢了。除此之外,问起林徽因,大家也就语噎词穷了。

故事还是那些故事,八卦还是那些八卦,然而短短几年间,林徽因就从“民国第一女神”跌落至“绿茶婊”的境地,小史不得不说:舆论才是第一生产力!

林徽因为什么总被误解 为什么很多人会恶心林徽因(2)

她的那些儿女情长小史就不多扒拉了,情场上的事情难以考证,而且意义也不大,我就直接说说为啥她在大众心中的形象直接从范冰冰跌到了张馨予。

1、网络乐于毁神。为了满足网友们日渐扭曲的猎奇心,内容制造者们必须得去颠覆一些更为鲜明的形象,像汪峰黑无可黑,接下来一定得往暖男的方向打造。而林徽因,不知道是多少男人向往的十全女神,段子手和鸡汤族们想赢的关注,再捧她是无效的,只能一黑到底了。所以像柴静这种也是必须要黑到底的,这年头连静香都被黑成女茶婊了,不躺枪只能说你没有价值。

2、八卦心理。我们初次接触鲁迅、林语堂,徐志摩等,都是从作品开始的,甚至连萧红和张爱玲我们都是有小说可读的,而林徽因呢,仅仅是靠着在读者意林以及坊间的小故事和她的容貌就被推上了神坛。加之她的情史随便拿出一段都是“锋菲恋”这种级别的,想不上头条都难。媒体树立她的正面形象轻而易举,同样的,想要推倒她,也易如反掌。

试问,有多少人读过她完整的作品?又有多少人知道她在建筑史上的成就?与此相同的还有仓央嘉措、纳兰容若、三毛等,哪天谁又不高兴了,想把这三位变成绿茶,总会找到证据的。

鲁迅说:“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他末一点,画起像来,挂在妓院里,尊为性交大师,那当然也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然而,岂不冤哉!”

对她真正靠谱的评价,不是你我能定下的,有价值的参照来源于他们:

萧乾

"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这是1933年11月初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萧乾做客林徽因家中吃茶时发表的感慨,同时,这也是林徽因一生做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萧乾绝笔《才女林徽因》)

冰心

“她很美丽,很有才气。”比较林徽因和陆小曼时,更以为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与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谈是如何地令她们倾倒。

(陈钟英:《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采访札记》)

张幼仪

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张邦梅:《小脚与西服》)

文洁若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

(文洁若:《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

卞之琳

“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

(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费正清

“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著她转”。

(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李健吾

然而,也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这样的林徽因,在朋友间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种评说,李健吾抗战期间闻听林徽因虽罹患重病而不离开祖国时,激动地说:“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后,美国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

(李健吾:《林徽因》)

梁从诫

回忆母亲林徽因的文章《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中,他写道:“三十年代,在梁思成作为一个年轻、热情的建筑学家所进行的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开创性的科学研究活动中,林徽因始终是他最密切、最得力的合作者之一。她不仅陪同梁思成多次参加了对河北、山西等地古代建筑的野外调查旅行,而且还同梁思成合作或单独撰写了调查报告多篇,发表在专门的学术刊物——《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它们至今仍被这个行业的专家们认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她为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工具书《清式营造则例》所写的《序》,可以说已成为这个领域中所有研究者必读的文献了。”

回归一个平凡的林徽因,你应当知道这些:

一、多才少女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杭州,祖籍福建。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至1921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

关于林徽因童年的文字材料少得近于零。父亲去世过早,母亲没有文化,几乎没有人确切、具体地记述过她的童年。她自己不会没有记忆,也不会不曾对人说过,但未留下多少文字痕迹,即使对她儿女也不大愿意回首那些往事。

林徽因为什么总被误解 为什么很多人会恶心林徽因(3)

童年林徽因

现存最早的林徽因照片是三岁留下的那张,一人立在院子里,靠着气派的座椅,个子仅及椅子扶把,朦胧的眼光注视着陌生世界。还有一是张到了八岁,是她和胞妹麟趾(五岁,不久夭折)及表姐王孟瑜(十四岁)、王次亮(十二岁)、曾语儿(十一岁)的合影。那天林长民带她们逛街,留影纪念。照片有林长民题识,其中说道,“徽音白衫黑绔,左手邀语儿,意若甚暱。实则两子偶黠,往往相争果饵,调停时,费我唇舌也”。

林徽因的一篇散文透露她六岁得过水痘,儿童都要经历一回的这个疾病,她家乡叫“水珠”。她竟然不像许多儿童那样感受难忍的病痛,却说:“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在这异乎寻常的感受是她最早显露的艺术气质。

幼小的林徽因和一群表兄弟表姊妹住在杭州祖父大院里,享受了大户人家少爷小姐们都有的欢乐。她的启蒙教育落在同住一起的大姑母身上,大姑母出嫁后依然常年住在娘家。林徽因异母弟林暄曾回忆:“林徽音生长在这个书香家庭,受到严格的教育。父亲不在时,由大姑母督促。大姑母比父亲大三岁,为人忠厚和蔼,对我们姊兄弟亲胜生母。”(致著者信)这位姑母弥补了母亲性格、文化方面的缺陷,此时林徽因的天地有如祖父的庭院一片阳光灿烂。

父亲时常在外,留林徽因在祖父身边,留下一个通信员。她六岁开始代笔为祖父给父亲写家信,今天无法读到这些信了,所幸家人保存了一批父亲给她的回信,此录最早的一封,那年林徽因七岁。

徽儿:

知悉得汝两信,我心甚喜。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闻娘娘往嘉兴,现已归否?趾趾闻甚可爱,尚有闹癖(脾)气否?望告我。

祖父日来安好否?汝要好好讨老人欢喜。兹寄甜真酥糕一筒赏汝。我本期不及作长书,汝可禀告祖父母,我都安好。

父长民三月廿日

要说此时的林徽因还是个需要父亲哄骗的孩子,那么从下一封信可以见出,尽管她还只是十二岁儿童,却已长成能够倾听父亲心声的早熟的小姑娘:

本日寄一书当已到。我终日在家理医药,亦藉此偷闲也。天下事,玄黄未定,我又何去何从?念汝读书正是及时。蹉跎悞了,亦爹爹之过。二娘病好,我当到津一作计□。春深风候正暖,庭花丁香开过,牡丹本亦有两三葩向人作态,惜儿未来耳。葛雷武女儿前在六国饭店与汝见后时时念汝,昨归国我饯其父母,对我依依,为汝留□,并以相告家事。儿当学理,勿尽作孩子气,千万□□。

徽儿

桂室老人五月五日

林徽因对知友费慰梅谈论过自己的童年生活,费慰梅这句话或许是那时林徽因情状的记录:“她的早熟可能使家中的亲戚把她当成一个成人而因此骗走了她的童年。”(《梁思成与林徽因》)

早熟二字点中了林徽因童年生活的特征。祖父病故以后,父亲常在北京忙于政事,全家人住在天津,林徽因几乎成了天津家里的主心骨,伺候两位母亲,照应几个弟妹,乃至搬家打点行李,全部由这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承担起来了。她成年后在保存的一封父亲给她信上这么批注:“二娘病不居医院,爹爹在京不放心,嘱吾日以快信报病情。时天苦热,桓病新愈,燕玉及恒则啼哭无常。尝至夜阑,犹不得睡。一夜月明,桓哭久,吾不忍听,起抱之,徘徊廊外一时许,桓始熟睡。乳媪粗心,任病孩久哭,思之可恨。”

林徽因所以早熟,除了由于聪慧,主要应该归于几乎是遭遗弃的母亲给她心理蒙上的阴影。纵然她自己深得父亲以及其他长辈的宠爱,但是,当受宠之后回到冷落的后院,面对母亲阴沉怨愤的神情,她不得不过早地体会世态的阴暗。

一九一六年林长民全家开始定居北京,林徽因进了有名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此前京城政局不定,林长民卷入是非,家庭便安置在天津,他乃两地往返。四年前合影的表姐妹都进了培华女中,林徽因又和她们合拍了一张照片,统一的校服,个个亭亭玉立,美丽端庄。四姐妹像幼时一样的亲密无间,如今依旧形影相随。姑娘们星期天上街特别招引目光,有轻薄男子尾随而来,于是不得不叫来身材高大的表兄弟充当保镖。

林徽因为什么总被误解 为什么很多人会恶心林徽因(4)

少年林徽因(右一)与表姐妹们

培华女中是所教会办的贵族学校,教风谨严而得法,原本聪明的林徽因受它良好培育,日后出色的英语水平即起步于此。由大户旧宅跨入这一方充溢朝气、讲究文明的新天地,为不久放飞的才女奠定了坚实基础。置身这样的教育环境,林徽因早早萌生了文化意识,乘父亲远游日本的时候,她翻出家藏的数量可观字画,一件件过目分类,编成收藏目录。编得幼稚是一定的,她在父亲家信上注道:“徽自信能担任编字画目录,及爹爹归取阅,以为不适用,颇暗惭。”

培华女中的林徽因已走出了她的童年。

二、新月派诗人

林徽因为什么总被误解 为什么很多人会恶心林徽因(5)

林徽因,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在中国

林徽因出版的诗集有《林徽因诗集》(1985)等,现摘录一首如下: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选自《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

三。梁思成的妻子

1928年,二人在加拿大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备至。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灵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二人做了大量的古建调查和实测,贡献巨大。

林徽因为什么总被误解 为什么很多人会恶心林徽因(6)

结婚照

35岁之后,林徽因重病缠身,日日咳血,在生死线上挣扎,很多时间只能卧床。抗战中,林徽因和梁思成共同守在贫穷的李庄。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降到四十七公斤。

林徽因为什么总被误解 为什么很多人会恶心林徽因(7)

婚后欧洲行

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完成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初稿。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去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中国在受难,他们要与自己的祖国一起受苦。

四、温柔的母亲

林徽因为什么总被误解 为什么很多人会恶心林徽因(8)

1935年北京总布胡同3号家中,林徽因和孩子们一起看杂志

在孩子眼里,林徽因是怎样一位母亲呢?在《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一文中,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写到了他眼中真实的母亲形象。

林徽因享有过为人母的快乐

一九二九年八月,林徽因的第一个孩子梁再冰在沈阳出生。此后不久,林徽因回到北京香山养病。初次做母亲的快乐和北平朋友们的真挚友情,使她心里充满了宁静的欣悦和温情,也激起了她写诗的灵感。从一九三一年春天,她开始发表诗作。一九三二年,儿子梁从诫出世,林徽因怀着儿子出生的喜悦,为儿子写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闪烁着母爱的光辉,成为经典诗作。

林徽因注重家庭氛围的熏陶

林徽因虽然性格独立不羁,与婆婆关系紧张,不爱忙家务琐事,但她仍是一位热心的主妇,一位温柔的妈妈。三十年代,林徽因的家座落在北平东城北总布胡同,是一座租来的有方砖铺地的四合院,里面有个美丽的垂花门,一株海棠,两株马缨花。中式平房中,几件从旧货店里买来的老式家具,一两尊在野外考察中拾到的残破石雕,还有无数的书,体现了她的艺术趣味和学术追求。当年,每逢假日,林徽因的亲友就在这四合院里高谈阔论,笑语喧声,热闹非常,让孩子们也享受到良好的熏陶。

林徽因为什么总被误解 为什么很多人会恶心林徽因(9)

林徽因与女儿梁再冰合影。为了纪念饮冰室主人梁启超,取名再冰

林徽因用书陶冶孩子的心灵

卢沟桥事变后,林徽因一家开始了九年的颠沛生活,他们从长沙辗转来到昆明,梁从诫这时上小学二年级,林徽因非常擅长朗诵,她教《唐睢不辱使命》,自己读给两个孩子听。一篇古文,被她读得绘声绘色:唐睢的英雄胆气,秦王前踞而后恭的窘态,听来简直似一场电影。

三年后,他们又从昆明辗转来到四川宜宾附近的一个小江村─李庄。战争和疾病击倒了她,但她在病榻上读了大量的书。她读了许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她非常喜欢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而且要求十二岁的儿子梁从诫也当功课去读,还要梁再冰和梁从诫一句句地去体味屠格涅夫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对于英文书《米开朗琪罗传》,两个孩子读不懂,林徽因就朗读并讲解给他们听,详细动情地描述米开朗琪罗为圣彼得教堂穹顶作画时的艰辛。

林徽因兴致好时,间或喜欢让两个孩子坐在床前,轻轻地为他们朗读她旧日的诗文。梁从诫在回忆中写道:“她的诗本来讲求韵律,由她自己读出,那声音真是如歌。她也常常读古诗词,并讲给我们听,印象最深的,是她在教我读到杜甫和陆游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家祭毋忘告乃翁’,以及’可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等名句时那种悲愤、忧愁的神情。”

五、建筑学家

林徽因为什么总被误解 为什么很多人会恶心林徽因(10)

1936年前后,与丈夫梁思成在北平天坛正在修缮的祈年殿屋顶上

林徽因为什么总被误解 为什么很多人会恶心林徽因(11)

实地测量

六、“太太的客厅”的主人

自搬到北总布胡同3号的四合院,梁、林夫妇所具有的人格与学识魅力,很快吸引了一批当时中国知识界文化精英围聚而来,如当年在英国狂追林徽因,时已名满天下的诗人徐志摩;在学界颇具声望的哲学家金岳霖,另有政治学家张奚若、哲学家邓叔存、经济学家陈岱孙、国际政治问题专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社会学家陶孟和、考古学家李济、文化领袖胡适、美学家朱光潜、作家沈从文、萧乾等。

这些学者与文化精英常常在星期六下午陆续来到梁家,品茗谈天,坐论天下事。每逢朋友相聚,风华绝代、才情横溢的林徽因,总是思维敏锐,擅长提出和捕捉话题,具有超人的亲和力和调动客人情绪的本领,使众学者谈论的话题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社会广度;既有学术理论高度,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谓谈古论今,皆成学问。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家的交往圈子影响越来越大,渐成气候,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时人称之为“太太的客厅”。对于这个备受世人瞩目,渐成国际俱乐部特色的“客厅”,曾引起过许多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学青年的心驰神往,如萧乾、沈从文等小字辈人物,就曾因前来请教而得到林徽因的欣赏和提携。

七、梁家的新派媳妇

林徽因为什么总被误解 为什么很多人会恶心林徽因(12)

一家四口,右一是梁启超夫人。这位婆婆曾反对过这门婚事

本文由反观整理,转载务必经过授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