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目标的理解 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名词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释义》一书收录了纲要中涉及的272个名词解释,为读者更好理解纲要提供了支持与帮助今天为大家分享与“十四五”规划要义相关的名词解释,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目标的理解 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名词解释?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目标的理解 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名词解释

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目标的理解 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名词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释义》一书收录了纲要中涉及的272个名词解释,为读者更好理解纲要提供了支持与帮助。今天为大家分享与“十四五”规划要义相关的名词解释。

新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重大课题,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刻阐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世界各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作出正确选择,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协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为人类社会破解世界难题、携手共创美好未来提供了中国方案,增添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力量。

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要加快形成并不断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对“十四五”时期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必要性、紧迫性,可从三个方面认识:一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突出。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二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又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是要在质的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遵循经济规律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这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高速增长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而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国家和地区,都没有自觉推动和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中量的积累到了一定阶段必须及时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需要顺应并遵循这一规律。

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原则,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新发展格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供给和需求这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要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不断让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让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从而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

完整内需体系

完整内需体系涉及国内各类需求构成的全领域、多层次的综合体系,既包括需求也包括供给,既包括消费需求也包括投资需求,还包括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和促进要素流动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我国经济体量大、产业门类齐全、消费市场潜力足等优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二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快构建以内需为主的国民经济循环,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发展模式。三是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全面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四是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维护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安全可控,增强应对外部风险的抗冲击能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