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县婚丧习俗(婚丧喜庆习俗一览)

来源:松溪县人民政府网松溪旧婚俗,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仙居县婚丧习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仙居县婚丧习俗(婚丧喜庆习俗一览)

仙居县婚丧习俗

来源:松溪县人民政府网

松溪旧婚俗

婚姻问题是人生的—件大事。松溪县地方习俗把结婚佳期说成是:“大登科三元及第,小登科洞房花烛。”还有一句口头禅:“做过婿,考过试,死了没悔气。”这都说明婚姻之事至大,必须慎重处之。

旧婚俗总的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也要权衡势利与门庭,选择门当户对来结亲。旧社会妇女在“三权”的压迫下,受“三从四德”的约束,在婚后只有“嫁狗跟狗走,嫁鸡随鸡飞”,幸福与痛苦,更是一嫁定终身。

  现就旧婚姻的嫁娶历程形式分别述介于下,作为掌故,使后人略知过去乡风民俗旧习之梗概:

1、规范婚嫁。经双方家长同意,当年插茶定婚,次年纳彩遵聘,要写乾坤书“卜云其吉,文定厥祥”于面上,内写生庚和四六对仗句。三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才迎亲过门,其中有年已及笄和弱冠定婚,也有指腹为婚的。完婚,要坐花轿,戴凤冠霞帔,选请全人接亲、牵婚,要吃团圆饭,拜堂告祖。牵入洞房时,点燃花烛,要吃“交杯酒”,口念“糖交墨,墨交糖”,互换交杯喝。还要“掷床”,内容为诗话,祝福“百年偕老”、 “早生贵子”等。掷床时手把瓜子,边念边撒瓜子于兰床。翌日中午,“庙见”请新娘。除请亲友吃喜酒外,还有请亲家喝会亲酒。请女方六亲九眷,要备全帖,礼节隆重,酒席丰盛。只有名门富豪人家才会请会亲,一般小户人家则铺排不起。

2、入赘:即男方到女家落户,俗叫“上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因女方父母没有男孩,招郎入赘,生育子女随母姓,作为接代宗支;另一种是女方发夫死亡,子女多且幼,招夫养子,帮助其赡养家庭生活,生育子女随父姓,亦有办酒。

3、上半门。也有两种形式:女方发夫在,长期患病,对子女无力抚养,生活艰难,经夫妇二人同意,女方情愿招壮汉维持家庭,生育子女归男方。另—种是男方发妻无生育,经人介绍,自愿到女方家,而女方有夫在,贴些衣服银钱,专为欲谋他人借种“继嗣”。须经两家双方同意。

4、童养媳。收受重养媳情况不—,有男孩多,娶媳妇负担不了;另一种为家生女孩多怕赔嫁,或者无偿送人,或收受对方少量钱物;又有—种收受人家,生育男女都遭夭殇,愿收他人女孩作为养女,随后生男孩顺利养大,改作童养媳。以上三种童养媳,在父母选好良辰,让子媳结婚,由分房住宿,改为合房同眠,俗称“拼房”,并办酒请客。

5、二婚。男已婚,女已嫁,有育子女和未育子女之分。夫妻间正常死亡,夫死妻嫁或妻亡夫娶,俗称“二婚亲”。可是二婚新娘,不能在娘家或夫家上轿,要出嫁的头一天晚上,住宿在庙宇或粪塘间过夜,翌晨上轿抬走。

6、续娶。一对夫妇婚后,忽在青壮年丧妻,随后又娶个媳妇叫“继娶”。过—些年,妻又病故,须人照料家务,不得已又央媒撮合,再找青壮女子结婚叫“再娶”。有子女的则随母改嫁,于是一家有同父异母兄弟姐妹。如系前后夫死了,女的又嫁给人,分别叫“继字”

和“再醮”。这是男女双方已婚嫁后又婚嫁,即再婚醮的称谓。

7、偏房和纳妾。在官绅富豪家庭,原配夫妇未生子女,征得发妻同意,娶一闺女叫“偏房”,称夫发妻为“大娘”或“大姊”。如又未能生育,于是又继续再娶,叫“纳妾”。新纳之妇,分别称长次为“大娘”、“二娘”,或“大姊”、“二姊”。这样的家庭,因有三房四妾,兔不了彼此嫉忌,互相倾轧,同室操戈,日夜斗气,有时闹出大小争锋,笑话百出,被人传为茶余酒后的淡资。这是旧社会婚姻制度的产物。

8、凶娶。早年定婚纳彩,不曾迎亲过门。突然遭逢父或母死亡,征得女方家长同意,举行结婚。或以父母病重,危在旦夕前迎娶。前后两种均属凶娶。若公婆亡故,新来媳妇要披麻戴孝。但是也有父母病危之际,侥幸以凶娶而转危为安的,则合家庆幸。尚有一种双方儿女已定婚,未曾迎娶和出嫁,男女—方有父母或祖父母病故,男的到女家,女的到男家凭吊送殡,行祭礼时,内套红外披白,戴孝志哀,今仍沿袭这习俗。

9、卖妻。卖妻有几种情况:一是妻子不贤;二是赌博、吸鸦片债台高筑难偿;三是男的有姘妇,姘头造成与原妻不和,争吵打架,以致生出卖妻恶念。夫卖妻时,妻不知卖与何人。卖妻要立“卖妻文书”,价有数十至百元(大洋)不等,当场画押按拇指印,随付卖身价银。

10、失婚与填婚。男女双方,经媒说合,父母同意,已纳彩送聘,待选吉期婚娶,不幸中途发生灾变,男女突然一方病故,叫“失婚”,只有另行嫁娶。大家闺秀—般不愿嫁给失婚男子,小家碧玉或以其男方有钱有势,也有肯下嫁的,这叫“填婚”。

11、冲喜婚。男女双方早经六礼纳彩,待选良辰迎娶,不料男方病魔缠身,时重时轻,以为邪祟作怪。亲友计议,认为“小登科洞房花烛”,吉星高照,邪魔畏避,于是经女方家长同意,选定良辰吉日,提前迎新冲喜。男女名虽结婚,实未同床,以期冲喜婚后,新郎能病脱灾离,化险为夷后再同罗帐。

以上婚嫁习俗,有的已废,有的仍旧沿用。而婚礼上所不同的,有烦琐和简单,铺张和节俭,完全以富贵贫贱而定。

婚丧喜庆

生 育

出 生 松溪县民间头胎婴儿出世,做父亲的要随带半瓶红酒、两个蛋、鸡头、鸡屁股、鸡腿等物到婴儿的外婆家报喜。生男的酒瓶嘴插红纸团。生女的酒瓶嘴挂红纸丝。外婆家看到酒瓶的装饰,便知道生男还是生女,随即把瓶中的半瓶红酒添满让女婿带回,把事先做好送给外孙(外孙女)的衣、帽、裙、袄、连同鸡、线面和红酒,装担送往女婿家。

产妇一个月内多吃鸡、线面、鸡蛋、桂圆干和红糖酒。生男先吃嫩母鸡,生女先吃公鸡。婴儿在别人的房屋出生,要杀公鸡挂红布放鞭炮,给房东“挂彩”。

满 月 婴儿满月要剃去胎发,第一胎婴儿满月要办“满月”酒。外婆家要给外孙(外孙女)送新衣服、新鞋帽、红蛋、粽子、七层糕,其中食品由男家分送吃满月酒的宾客和近邻。

周 岁 第一胎婴儿周岁要宴请亲友,称“做卒(加“日”字旁)”。外婆家除了送新衣服、新鞋帽外,还要送银手镯。外孙如果肖“猴”,还要打一条银项链让外孙戴上,意在锁住“猴子”不让跑掉,以保平安。

生日寿庆

民间除婴孩周岁“做卒(加“日”字旁)”外,10岁、20岁及成年人30岁生日的宴请活动叫“做拾”。唯40岁生日因忌“四”与本地话的“死”字同音,不举行宴会。

从50参起每增十岁的生日宴会叫“做寿”。

做卒(加“日”字旁)、做拾、做寿概不发请贴,亲友要事先送礼祝贺,与婚嫁收到请贴后再送贺礼习尚不同。这就是“请酒贺拾”之俗。

婚 嫁

建国前,男婚女嫁仍多沿用封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习,礼仪繁,多带迷信色彩,建国后已有重大变革。

提 亲 男女经托媒说合,双方父母同意后,是先送庚贴算命对庚,合则商议定婚日期。建国后,算命对庚之俗已不流行。

定 亲 又称“下定”,男家要做肉丸(取团圆之意),备六碗菜(取六合六顺之意),宴请媒人与亲友。将定亲首饰、男女双方庚贴“乾坤书”、六样干果装在一个特制的“红桶”内,由媒人送往女家。中午女家也备六样菜请媒人和亲友,赴宴的亲友均不送礼。

70年代后,民间定婚仪式有“大定”和“小定”之分。“大定”则男女两家设早宴,女方备午宴,定亲男女青年入席后,男(女)家的长辈要分别给“见面礼”,定亲礼品仍由媒人送到女家,但提红桶之俗已废。“小定”双方都不请客,男女青年会见当面赠送纪念品,商议有关婚嫁事项。

送 帖 又称送“日子单”,或者称“送银”。男家备早餐请亲友,将写上结婚日期的红贴连同聘金礼品,交媒人送往女家,女方备午饭接待。早餐与午餐菜肴与定婚一样。

迎 亲 旧时,结婚的前一天,男家要给女家送一坛“离母酒”。等女儿生孩子时,娘家又要用这个坛子装酒送女儿。渭田一带还要送一对“离母鸡”和两尾“离母鱼”。“离母鱼”肚子要剖洗干净,鱼煮好要把鱼头给新娘的父母吃,这就是俗话“生女儿吃鱼头”的来历。

结婚日,男家雇花轿鼓乐、举大灯笼到女家迎亲。抬新娘嫁妆的人同行。

结婚日中午,女家设“离母宴”送新娘。午后新娘要理去汗毛,梳装打扮,辫子要挽成发髻穿上新绣鞋,戴上风冠霞帔,拜别父母长辈,然后由父兄抱上花轿。新娘的小弟坐小轿送亲叫“做舅仔”。

建国后,挽发髻,戴凤冠霞帔,坐花轿等旧俗已废。新娘多由女友数人陪伴(其中一个撑伞)步行或坐车到男家。

婚 礼 旧时,花轿到男家,新郎要站到楼台高处,以示“男尊女卑”,门前放鞭炮接新娘的同时,撒食盐于火盆中发出爆响声,取“大发”之兆。司仪引新人在鼓乐声中拜堂成礼。随后喜宴开始,乐队弹唱侑酒,小舅坐厅堂首席,新郎要到席前端菜敬酒。新娘的公婆要给小舅送红包。

建国后原有男尊女卑,迷信习俗,拜堂礼仪多废除,其它习俗依旧。

拜 门 婚宴开始,新郎要给宾客敬酒,随后即坐蓝顶大轿,仍由灯笼鼓乐前导到岳家“拜门”。旧时做新郎叫“小登科”。相传知县遇到新郎拜门的仪仗也要让路。当晚岳家以丰盛的酒席请新郎,由本家长辈作陪,席间岳家直系长辈,要给新郎送“见面礼”,上菜过半,新郎辞席坐原轿回家。

建国后,送“离母”菜之俗依旧,拜门之俗已废,改为当天岳家设午宴请新郎。

倒 茶 婚宴之后,男家长辈们要到新房,由婆婆介绍与新娘见面,新娘以糖茶接待。长辈们吃茶后,要在杯内放一红包。

闹房与掷床 倒茶之后,长幼亲友都可以去闹新房,向新婚夫妇逗趣。俗话说:“三天新娘没大小”,“闹房闹喜越闹越喜”,旨在增加热闹气氛,但有的因戏谑粗野,反而闹得不欢蔺散。

临睡前还要请长辈念吉词撤瓜子于新人床上,以兆早生“贵子”,俗称“掷床”。当晚洞房灯光不熄,若有人偷得新娘的绣鞋,第二天新郎要办酒赎取。建国后,掷床与偷鞋之俗已废。

下 厨 次日早晨新娘要到厨房象征性做些炊事操作,建国后此俗已废。

丧 葬

旧社会,民间丧葬礼俗,男女有别,按死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繁简不同。

送 终 老人临终,子女亲属将病人移至厅堂,守候在旁聆听老人交代后事,家属都要到场送终。老人咽气后,子女下跪哀哭,给死者梳头、洗脚、更衣。在死者面部蒙一块白布,俗称“孝布”,同时点香、烧纸,在死者脚前点一盏灯。

报 丧 父母死亡的当日,孝子反穿上衣,胸前挂细麻束,向近亲长辈及舅家报丧。丧家门口张贴讣文,大门两旁贴白纸孝联,门上贴“严制”(父丧)或“慈制”(母丧)的白条,以表哀悼。建国后,报丧之习依旧。

入 殓 棺木颜色按死者年龄区分,未成年用白坯,中年用黑色,50岁以上老人用红色(现今一律涂红色)。入殓时,由子女抬尸入棺。如果死者有直系长辈健在,要给死者戴白帽服孝入棺,并将死者蒙脸白布取下撕成细条,分给子女扎在手腕上,俗称“孝带”。长寿死者,在胸前放一束麻线、入殓时,取麻线供亲友邻人索取给小孩戴,希望小孩像老人一样长寿。

吊 唁 盖棺之后,横置棺木于厅堂,以挽幛白布搭起灵堂定期开吊。亲友来吊唁时,孝子按长次顺序,跪地迎送,孝女则在屏后啼哭。富裕人家还要举行诵经及施斋食活动。建国后此俗已废。

出 殡 出殡之日,家祭之后启灵。灵枢经街道路口要设路祭,女儿要备素烛,猪头上供,孝子伏地陪祭。

民间送殡亲属服饰有严格规定,配偶丧亡,夫或妻均不服孝不送葬,直系子孙身穿白袍披麻布,腰系草绳,脚穿草鞋,头戴孝圈,手持孝杖。女儿、孙女、儿媳等内眷头披麻布。女婿、孙婿、侄儿等则头戴白方巾身穿白衫,其余送葬亲友头戴白方巾,腰系白布带。未过门成亲儿媳、孙媳、女婿、孙婿等人身穿孝服外,手腕扎一红布以示区别。

孝子(孙)低头执孝杖,走在灵柩之前,其余送葬亲友都尾随灵柩之后。棺至城门口,孝子要跪地谢客,送葬亲友与仪仗撤回,孝子与内眷扶柩上墓地。

安葬毕,孝子披红布持香火、灯笼随道士与乐队吹吹打打回家,称“接风水”。

当晚吃素,次晨吃荤,各备五碗莱酬谢送葬亲友,俗称“开荤”。

建国后礼仪简化,“接风水”已废,当晚只备一餐荤菜宴请送葬亲友。

埋 葬 本地埋葬方式一般在郊外山坡挖洞穴或拱砖窑土葬,有的丧家三年后的冬至日,开棺收骸骨于陶质骨瓮(俗称“金瓮”)中,并择地安放,俗称“拾金”。建国前,难产妇人去世要抬棺至郊外烧毁,建国后已无此俗。皈依佛门的去世叫“归西”,不啼哭,不论男女缚尸于木龛中,由亲属抬到郊外焚化。90年代后,全县逐步推行火葬。

做头七 死者亡故的第七天,请僧道设道场诵经追悼“亡灵”叫做“头七”,当晚要给死者烧纸钱和纸扎的房屋、车马、童仆等,俗称“烧库”。死者若是已生育妇女,要加做“忏血盘”道场。基督教徒去世无此习俗,多在家中举行追思礼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