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另一个名字(蟋蟀的描述Description)

蟋蟀的另一个名字(蟋蟀的描述Description)(1)

非洲田间双斑大蟋(African field cricket ,Gryllus bimaculatus)

蟋蟀的另一个名字(蟋蟀的描述Description)(2)

【体形】蟋蟀是小到中等大小的昆虫,身体呈长筒形。整个身躯分为3个体段:头部、胸部和腹部。体形最大的是大蟋蟀属的种类,体长可长到5cm。

【体色】蟋蟀的体色因种类的不同,变化很大。如树蟋亚科(Oecanthinae)的树蟋蟀(tree crickets)多为嫩白色或浅绿色、前翅透明或半透明。而蟋蟀亚科(Gryllinae)的田蟋蟀 (field crickets)多为棕色、褐色或黑色。

【头部】头部圆形或扁球形;头顶上的一对触角细长、多节、呈线状;一双大大的复眼位于触角基部后侧,并在前额长有3只单眼。

【胸部】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后胸3个胸节。前胸背板结实、骨化较硬、平滑无脊、呈梯形。3个胸节腹下方各长有1对足,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每只前足胫节上长有1个或几个听器(鼓室),是蟋蟀的听觉器官(声音感受器)。1对后足的腿节十分发达有力,有助于蟋蟀的跳跃,故称跳跃足;另外在后足胫节上还长有若干刺突,这些刺突的排布方式因种而异。中胸和后胸背部各具1对翅,中胸上的叫前翅,后胸上的叫后翅。前翅由坚硬的几丁质组成(革质),相互交叠平放于体背后翅之上,具有保护柔软的后半部身体及后翅的作用;另外,革质的前翅上具有一些摩擦发音的细微构造(有人叫擦片、有人叫擦突、有人叫音锉。)。后翅膜质,不用时像扇子一样折放在前翅之下。大多数种类的翅不用于飞行。翅的大小、退化程度和翅的有无等因种而异。

【腹部】腹部端末长有1对长长的尾须,是腹端节的附肢。雌蟋蟀位于腹未下方的产卵器细长如杆状或针状、光滑发亮。

【分布】在南北纬度55°之间的全球范围内都有蟋蟀的分布,而超过该范围的南北极地区,尚没发现有蟋蟀的出没。越往赤道靠近的地带,蟋蟀的种类多样性越高。如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附近,人们通过鸣叫声认别了88种蟋蟀。实际分布在该地带的种类这不止这个数,因为还有很多不会鸣叫的蟋蟀。蟋蟀在海洋中的一些离岛也有分布,它们可能是借助漂流物(如漂流的木材等)或人类的往来和物流扩散到这些地方的。在离大陆或主岛近的小岛上的蟋蟀,也可能是靠自己的迁飞能力扩散过去的。

【习性】蟋蟀食性很杂,栖境也非常复杂。从森林的冠层及以下各个层次、从灌木林到草地、从海边沙滩到沼泽地、从高山到水边,从土中到腐木,它们都能生存下去。靠水而居的有些蟋蟀,它们可以自由地在水面跑动与跳跃。蟋蟀是夜出性昆虫,白天它们常隐藏在裂隙、洞穴、枯枝落叶或草丛中、土块、瓦砾、石头、木材、树皮下等地方。很多种类的蟋蟀能在地表或朽木上掘洞而居。这在玉米地、小麦地或多种无水地带十分常见,洞穴深度一般在5cm左右。有的种类穴居在地表之下较深的地方。如大蟋蟀亚科的种类挖掘的穴居洞穴可达地表下1m的深度。凿洞时,蟋蟀用上颚松土,然后用后足扒土或用头部推土,通过触角的收拢与附肢或身体的扭动使洞穴基本成型。所以夏天在玉米地中,蟋蟀洞口常堆有碎土粒。蟋蟀也可以居住在现成的洞隙中,如在其他动物挖掘的或自然形成洞隙中居住。蟋蟀居住的洞穴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终生的。短的可能只是1天或暂时躲避一下,长的几天甚至交配、产卵等也在洞隙中进行。

蟋蟀的另一个名字(蟋蟀的描述Description)(3)

【防御】蟋蟀身体后半部柔软,抵御天敌的能力较弱,是很多捕食性天敌的美味猎物。昼伏夜出可避开大量日出性天敌的捕食。其他的防御对策有:有些种类的体色与背景物相似,这是运用保护色的伪装;迅速逃到安全地方;主动攻击;飞走,大多数蟋蟀极不善长飞行,在遇到捕食性天敌时还是逃窜到安全地方隐藏,而很少是飞离的。

蟋蟀的另一个名字(蟋蟀的描述Description)(4)

蟋蟀的另一个名字(蟋蟀的描述Description)(5)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