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扯淡的质量意识)

不知几时起,质量意识差成了大家的口头禅,从总经理、高管、中层甚至一线员工。当我们全员都在提“质量意识差”的时候,和我们全员都在提“流程再造/优化”的效果一样了,都是只说说而已,没人真的去细究问题到底是什么。

质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扯淡的质量意识)(1)

质量意识是个锅,是口大锅,基本所有的“质量”问题都可以扔到这个锅里,这样就没人需要对这些“质量问题”担责了。就像所有的问题大家都喜欢称之为“质量问题”,这样名字上天然的带有“质量”的部门就不得不背起这口锅。

质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扯淡的质量意识)(2)

基本上绝大部分的“质量问题”可以细分为设计开发问题、采购来料问题、生活问题、运输问题、安装问题等等,所以我们往往说“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今天我们就用“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来聊聊生产过程的质量意识是什么鬼。员工不按作业工艺要求进行作、员工生产出来的产品重量不合格、员工未进行设备/模具点检、员工未自检、不合格品和合格品混堆在一起、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标识和防护、生产现场乱的都没法下脚……这都是我们常说的“没有质量意识”的表现症状。细究一下,为什么没有质量意识?怪我们的员工素质差?

质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扯淡的质量意识)(3)

很多制造型工厂,关于质量,似乎谁都知道说,谁都会说,“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但是,说归说,效果却只能让相关质量管理人员苦笑。为什么这句正确的话没有效果呢?其原因在于,在大多数场景下,这句话往往只作为一个口号来使用。因这句话有其正确性,当作一个口号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对于工厂生产管理来说,口号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句话正确的话很难起到效果,似乎是必然的结果了。

要践行“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我提供一个思路,并且,我觉得必须要有这个思路,这句话才有可能真正的践行。这个思路是,任何与生产相关的质量问题,不管品管有没有失职,生产都脱不了干系。需要说明一下,质量出现问题,品管当然要首当其冲。我这个思路并没有说质量全是生产的事,说的是生产脱不了干系,生产要担责,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质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扯淡的质量意识)(4)

不过,这个思路有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才叫与生产相关的质量问题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为了避免歧义,我对“生产相关”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或标准:生产相关的质量问题----指生产按要求进行自检能够发现的问题。

也就是说,不管是因来料不良、工艺缺陷、或者因环境等其它与生产操作不相关的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只要生产按要求进行自检能够发现,那么,出现这样的质量问题,生产就不能脱掉干系。

比如,某产品重量不合格,生产只要一自检放到电子秤上就能发现,那么,不管这款这个产品的检验失不失职,只要出现客户投诉,生产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而如果不是重量问题,而是产品的材质出现问题,而这个材质问题靠肉眼看不出来,生产现场自检发现不了,那么,出现投诉生产不需要承担。

笔者在某工厂审核时就提出员工基本无自检意识和自检概念,针对此问题--我们生产员工不做自检怎么办?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分析不自检的原因,而不是笼统的说“员工质量意识差”:

  • 各级制度或文件没有要求生产做自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做的是完善和补充相关制度。生产过程中自检,这是对生产最基础也是最原始的要求。
  • 有要求做自检,但生产没有做。这种情况,可以简单的应对,那就是,默认为生产已经做了自检。即出现了质量问题,按生产已经做了自检进行处理。

质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扯淡的质量意识)(5)

一个方法:考核。

有了思路,接下来就是实现和贯彻这个思路,如何实现和贯彻呢?最低级但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考核。

生产人员要承担或共享品质的KPI,按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我提出如下三条建议。

1、生产基层管理,即生产组长、生产班长等,以制程合格率进行考核,制程合格率是体现生产质量的过程指标。生产基层管理,质量控制是其核心与重心之一,对生产基层管理人员的质量考核,占比建议不少于40%。

2、生产中层管理,即生产大班长、车间主任、生产主任(经理)等,以一次检验合格率进行考核,一次检验合格率是体现生产质量的结果指标,主要由内部考核,考核占比建议不少于30%。

3、生产高层管理,即生产经理(生产最高负责人)、生产总监、生产副总等,以客户投诉率进行考核,客户投诉率也是体现生产质量的结果指标,主要由外部反馈,考核占比建议不少于20%。

绩效工资占总工资比率最好在10%以上,否则考核意义不大。并且,品质的考核占比一定不能少,少了,就不痛。因为只有痛了,我们才能记住,这是考核的作用,也是考核的目的。

“质量意识有问题”,这句话没有起到效果,在大多数场景下下,是因为这句话只作为一个锅来使用。如何让这句话起到应有的效果,我提出一个思路:任何与质量意识相关的问题,不管品管有没有失职,责任单位都脱不了干系。

实践这个思路最有效的方法是考核,即由责任单位要承担或共享品质的KPI

转载自,胡说质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