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三个智慧(道德经为者败之)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来分享老子的《道德经》,今天我们来聊聊第63、64篇,这两篇中,老子阐释了一些了人生的智慧。这两篇也产生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金句,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等等。今天我们分两个方面来给大家分享,一个是做事的方法,一个是为人的智慧。

道德经的三个智慧(道德经为者败之)(1)

首先是做事的方法,《道德经》其实在之前很少具体谈论做事的方法,前面的上篇《道经》主要阐述的是道是什么,道本质和意义等等,比较抽象的内容,而下篇《德经》是阐述道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其实重点是在国家治理上,比如之前反复提及的“无为而治”的理念。那关于一个人应该如何在社会中为人和做事呢?这两篇内容至关重要,非常有价值。

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大概意思是说,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入手,实现远大的理想,要从细微的方面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要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要从细微的做起。所以有道的人始终不自以为大,因此能成就大的事情。轻易允诺的一定会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遭受更多的困难。所以圣人总把事情看得很艰难,最终就不会有困难。

道德经的三个智慧(道德经为者败之)(2)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时,须先从简单和细小的地方着手,面临细易的事情,更不能轻心,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见小曰明”。为什么要从细小和容易的地方着手呢?一方面,难是易的对立面,细是大的对立面,老子认为,大和难代表了一种复杂性,代表一种有为,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在国家治理上,难治在于有为,而道家思想推崇的是“无为”。另外一方面,道家思想一直推崇弱和无的意义的价值,因为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万物的初始,不管是无、易还是小,其实都代表了更纯粹、更根本、更本质的东西,所以这种思想也是让我们回到事物的本质去看待和解决问题。

道德经的三个智慧(道德经为者败之)(3)

其次是为人的智慧,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意思是,当世道安平的时候,是容易持守的;当事情还未见端倪的时候,是容易图谋的。脆弱的东西,容易分化;微小的东西,容易散失。因此,在事情还未发生时就处理,便容易成功;在天下未乱前开始治理,就容易见效。这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思想。

粗壮的树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开始的。这些道理,都是化有事于无事,变有形于无形。如果你坚持有有所作为,那么终究会失败;你越是执着于此,越容易失败。圣人无为而为,所以不失败;不执著于任何东西,所以没有丧失。

普通人做事,往往到快成功的时候失败,便是因为不能始终如一。如果对于一件事,从开始就循道而行,一直到最后还是一样谨慎,是不可能失败的。

就像马云说过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但是后天很美好,不过大多数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

道德经的三个智慧(道德经为者败之)(4)

其实这里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两句话看起来有点矛盾,前一句让我们不要执着坚持,而后一句貌似又让我们要从一而终,其实并没有矛盾,这两句合起来,大概意思是说:守住初心,坚持无为。这里的“为者和执者”,是有为的意思,和道家思想所推崇的无为是背道而驰的,而这里的“慎终如始”就是让我们以始为终,不要忘记初心和本原。道家思想这两篇非常朴实,道理虽然简单,但是做起来其实也很难。就像佛学中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做任何事情都要秉持最初的信念,只有这样最后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但初心虽然很容易获得,坚守初心并不容易,就“无为”很容易,但坚持“无为”其实很难一样。所以,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后面我将继续分享,更多有趣的中国哲学思想,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