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

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1)

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是一部电影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一部成功的影片在人物塑造上必会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吸引力,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病患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中人物塑造应具有典型性与社会性,通过写实手法能细致刻画出病患这类边缘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心活动和生活状态,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背后的真实故事,引发观众的共情和社会的关怀。

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2)

本人的毕业作品《在路上》塑造出两个具有典型性的社会边缘人物形象,男主人公李博是一个胃癌复发、拖着病体仍要努力工作挣药费的病患形象,江晨阳是一个缺少关爱、无家可归、常常被街头小混混欺负的中学生形象。

影片通过典型的形象特征、典型的人物事件、典型的社会现实处境,在写实的镜头语言下使观众体会到边缘化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与背后的艰辛。

普遍性与个性统一的典型化人物

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理论”认为个性只是普遍性的载体,是表现和揭示普遍性的途径。国内学者南帆也曾说“即使是描写挑水人也不仅是写某一个人,而是要借一个人写出一切挑水的人”。

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3)

人类是生活的主体,故事的主体也在于人物,所以影片中主要人物的选择要遵守“典型化”这一原则,这也是现实主义电影的一大特征。

现实主义电影起源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目的是真实展现社会生活,批判社会的不良现象,使用自然光和较为简单的电影语言形成真实的画面影像,引发现实社会的群体性共鸣。

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4)

现实主义电影对人物选择是具有代表性的,要承载当下社会群体的共性,通过这些极具代表性的典型化人物和人物生存现状反映现实、反观社会。

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注重对“普遍性”和“共性”的追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试图用一个人物来代表或象征一个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获得一种广泛的共鸣。

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5)

比如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主人公程勇,虽然生活拮据、生活窘迫,但对亲情非常看重,通过对他亲自照顾重病的父亲吃饭,再穷也给孩子买上想要的运动鞋等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兼具孝子与慈父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再有,影片中对于慢粒白血病患者群体的生存境况描写,也可以通过吕受益这个人物形象瘦弱的身躯、惨白的面容得到生动真实地呈现。

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6)

此外,像影片《无名之辈》中的马嘉旗、胡广生;《送你一朵小红花》中的韦一航、马小远;

《再见吧!少年》中的王新阳与母亲等人物形象,都具有一鲜明的代表性,都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以小见大,描绘在生活中奋斗的小人物形象。

影片聚焦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使人物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引起观众普遍的共情和社会群体的广泛共鸣。

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7)

病患题材影片的特殊性在于“病患”这个人物或相近关系人物,他们是整个社会的小众群体,通过记录真实平凡的人物故事,塑造一个具有特殊性人物的本质状态,反应整个病患群体的内心世界、家庭氛围与社会现状。现实主义风格的纪实影像能真实描绘出病患这类特殊群体的痛苦与无奈。

影片《无名之辈》中的马嘉旗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连自杀自己都实现不了;《我不是药神》中的病患们,为了让程勇卖给他们药,摘下口罩。

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8)

这些正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真实还原出病患者的生活现状,将这些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再现于观众眼前。这些人物在疾患中展现出强烈的悲剧性,引起人们对社会中这一群体生存的思考和关注。

复杂与真实兼具的多元化人物

随着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多元化的影片进入观众视野,与之前影片中人物的单一化、绝对化相比,当下的现实主义电影人物塑造愈发趋向复杂化与去绝对化。

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9)

当下的现实主义电影人物中没有单一的好坏之分,创作者更多用包容性的眼光去审视人性,用艺术的方式去塑造人物的复杂性、立体性与真实性。

创作者有意将造成人物性格的因素全面化,将人性善恶边界模糊化,将人物塑造的更加真实与现实。

如病患题材影片《我不是药神》中的程勇,卖印度药的初心是为了赚钱,用商人的思维与病患接触,在相处过程中与病患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最后冒着被抓的风险免费发放药品。

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10)

现实社会的复杂性赋予了现实主义电影多重的人物塑造,展现了更加强烈的社会现实,体现剧情张力。

独具社会人文关怀的边缘化人物

情感是塑造人物形象最关键的因素之一。病患题材着眼于病患与家人、病患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多种社会因素反映病患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引发社会性情感,给予病患群体更多的人文关怀。

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11)

如《我不是药神》和《送你一朵小红花》这两部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社会群体性人文关怀的展现,社会群体关怀对于病人来说有时比家人还重要。

这两部影片都对病友圈群体进行了真实描写,用大段的镜头描述主人公与病友圈群体之间同病相怜的感情,细致的描写也刻画出群像人物的生活环境,使观众了解这个陌生的群体,引发社会群体性关注,给予病患群体和社会底层生活群体更多的人文关怀。

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12)

影片《我不是药神》中,通过吕受益这个病患人物使观众了解白血病病友的真实生活现状。死亡率极高的疾病、糟糕的生活环境、昂贵的治疗药物都磨灭不了他们对生的希望,也最终促使主人公程勇看到病友真实的生活后进行违法售药。

影片通过对社会中身患恶疾却没钱治疗的众多患者中一小部分的描写,反映出“买药难,治病贵”的社会现状,呼吁观众对这类群体给予关怀与理解,最后引发社会对医药系统和对医疗体系进行改革。

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13)

影片《送你一朵小红花》中对假发店老板这一人物的塑造,也起到了小人物反映大社会的作用。影片着重表现了更多的癌症患者群体和社会中平凡的小人物。

通过主人公韦一航唯一的朋友假发店老板和他组织的抗癌群,以小人物的的视角展示抗癌病友群的朋友们、为女儿治病不舍得吃饭的爸爸、聋哑的外卖小哥等感人的故事。

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14)

这些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设置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和现实感,使影片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观众,一幕幕温暖人心的画面缓和了沉重的话题氛围,赋予影片强大的治愈力。

这两部影片以贴近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使观众对病患这个群体的真实生活有所了解并为之动容,强烈饱满的情感与社会无尽的关怀,又展现出生命的脆弱与伟大和社会人道主义关怀。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创作挑战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