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解析第一百二十一讲(第三遍读左传之修身篇)

我读《左传》的原因并不是做学问,只是觉得读起来有意思才读。所以并没有一上手就读注释版本的,最初想法就是如读《史记》一般读一遍。

我之前读《伤寒论》,知道关于《伤寒论》的注疏不胜枚举,我听说读注疏容易为一家之言先入为主所障,所以没有一开始就读注疏。是反复诵读条文,期待有一天如人所说在无字处读经典,于无声处听惊雷。

一边工作一边应酬生活,抽空读《左传》,这两天读到《桓公七年》。觉得很有必要及时总结,以免时日驰逝,空对此书了无所获。

前边有君子朋友评价《左传》包罗万象,其中就包含了修身之道。

《左传》借助郑庄公寤生之口说了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后世人们竞相引用,小说和电视作品中也屡见不鲜。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这句话上下功夫及时点检自己,必能免除很多祸端。

首篇中又讲了一个颖考叔行孝的故事,二十四孝中没有把颖考叔列举进去,但颖考叔的孝行至今还广为人们传颂和效仿。故事大概就是:郑庄公请颖考叔吃饭,过程中,颖考叔把肉留了出来。郑庄公问他怎么不吃肉呢?颖考叔回答说:我有老母在家,平常都是和我吃一样的伙食,没有吃过公侯的宴席,我留着肉是想带回家让母亲也尝尝。

这不禁让郑庄公想起来自己的母亲武姜,武姜因为偏心,造成庄公兄弟不和,最后庄公打败弟弟。因心不满母亲所为把她安置颍地一个小城里,并发毒誓:不到黄泉不相见。

看到颖考叔给母亲留肉,他想到自己母亲。但有誓言在先,不好去见母亲。颖考叔给他出了个主意,挖隧道,在地下见面。这样满足了郑庄公当个孝子的心愿。

左传解析第一百二十一讲(第三遍读左传之修身篇)(1)

颖考叔这个故事在民间被广为称颂,世人纷纷效仿,甚至没有听过这个故事的人,也能做出这样的举动。任谁身边都有一两个小朋友在学校老师发好吃的东西后舍不得吃,留着回家送给父母吃,我自己小时候也做过这样的事情,我儿子也做过。

有一次我接儿子放学,他从学校出来,我就见他手里攥了一大块纸巾,到我跟前说是给我留的。我打开一看,是一个鸡翅。他说中午老师发的,他舍不得吃,留给我了。我马上抱住他亲了他一下,夸了他两句,很香的把那个沾了纸巾的鸡翅吃掉了。我鼓励他的孝行,因为这是做人的根本

《左传》引用了《诗经·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是一句非常著名的诗句,展现了先民对孝的肯定,出现在儒家众多经典之中。为什么这么受用?儒家认为做人的基石就是孝。《论语》在开篇第二句借用有子之口讲了孝的重要性: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经》上一句话能诠释前边有子说的那一句,“孝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人因为心里有孝敬,不敢生轻慢父母之心,推而广之,不敢轻慢于人,所以不会犯上作乱,安于本分生活,自然不会招来祸端。所以《诗经》说:“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隐公三年里又讲了信。郑国和周王朝相互不信任了,双方为了相互约束,交换了太子。这在战国时期非常盛行。《左传》借用君子之口来讽刺说:“信不有中,质无益也。”如果一个人不是发自内心的去做事情,任何质押都是没有用的。《道德经》说: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结约如果同心,不必绳索束缚也不能解开。如现在的婚姻,媒妁之言,同心锁锁在庙门前,彩礼为质,房产为质,钻戒为质,结婚证为质等,两个人要是不交心,再多的质也没有用。如果两人交心,同甘共苦,就是住茅草屋也拆不散一对恋人。

隐公篇里还记载了一个 “大义灭亲“的故事,讲的是石碏杀子。其中有一段石碏讲了教子之道:“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子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老臣石碏论述教育孩子,不能使孩子沾染歪风邪气。骄奢淫逸这是人与生俱来会滋长的四种邪气,这个邪气滋生的土壤是给予孩子太多的宠爱和金钱造成的。宠爱太多的孩子很少没有不骄横自满的,骄横自满的孩子鲜能被降伏,能降伏鲜能不心生怨恨,怨恨而能自我克制的就更鲜见了。这是个逻辑叠加的关系结果,宠爱所加一步步把一个好孩子培养成了一个逆子。

左传解析第一百二十一讲(第三遍读左传之修身篇)(2)

又讲了六逆六顺,六逆为:职位低下的阻碍职位高的、年幼的逾越年长的、关系远的挑拨关系近的、新人离间老臣、力量小的压制力量大的、淫乱的破坏有制度的。六顺为:领导行事有法度、下属服从安排、为父能慈爱、为子能孝顺、为兄能关爱弟、为弟能敬事兄长,这是六顺。一个人如果脱离六顺去做六逆之事,那就是取祸之道。

古代人用这顺逆关系对比当朝的状况,基本能推断出来国家的兴衰。现在的人用以上这些对比一下工作的环境,基本上能推断出来一个公司未来的发展状况。

我知道有一个老板,生意做的可以,下边大概有二百多个员工。十几年来没有给工人涨过工资,在江浙沪之间到处置地产,孩子娶了媳妇很快离婚又娶了一个,高档车换了好几台。我跟他接触过一段时间,觉得他应该把盈利来的钱用在改善员工生活水平上一部分,再吸纳一批新的人才。在孩子花销方面应该节制,把钱用在谋取员工福利和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上,那样企业会走的更远。不然,金钱和宠爱只会徒增孩子的骄横自满,骄横自满性行自然不容易被驯服,从而四邪自然滋生,于身于家无益。

石碏论教这里面还有一句也比较重要,就是国君如果想立州吁,就该及早定下来,如果犹豫不决,时间长了就成祸胎。这种情况也很多,我前边文里写了我们村的烂脸(见《烂脸其人事略》),他就是因为一个应背疮,治疗好了不想给人钱,医生后来给他开了一剂发药,结果嘴脸开始烂,如果刚开始烂他就去找医生诚心认错,求人医治不至于后来嘴脸全部烂掉,死的可怜。这个思想在《左传》中晋文公从齐国返回晋国中也有体现:“需者,事之贼也。”软软弱弱不决断,会耽误大事。

这一篇中,可惜石碏深明大义,终究不能令自己儿子远离祸端,最后不得不杀子明义。也说明老臣石碏实际在教育孩子上是存在短板的。或许这里面还有隐情,老臣石碏故意让自己孩子和州吁在一起,以失去爱子的代价换取卫国安定。

隐公六年中语:“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又曰:“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善不能错过,恶不能任其滋生,说的是陈桓公吧,恶滋长而不能悔改,将要恶及自身了。作为领导,见恶事就该像农夫看见田间杂草一样务必拔除,拔除后堆积在一起,让它不能再继续生长,只有这样那些真正做事情的人才能有所作为。

这个现实意义非常强烈,开公司做事情不也是如此吗?你知道一个家伙不能胜任,整天胡作非为,还让他占着位置,那想有所作为的只能走路了。修身也是如此,不摆脱恶习,如何能树立自身正气?

左传解析第一百二十一讲(第三遍读左传之修身篇)(3)

《左传》中很多处出现“君子曰”的评语,最初读《左传》我怀疑是左丘明引用孔子的评语,后来发现不对,《左传》中引孔子评语的时候会说“仲尼曰”,难道是作者用“君子曰”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仔细读来,“君子曰”中的语句似乎晚于《左传》原文,文法稍有不同。或许是后人传经时候,随手注下评语。毕竟这不是我所能发明的,期待君子解惑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