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句式(论语曾皙言志解)

“四子侍座”章是《论语》中比较有名的篇章,孔子询问弟子们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先后发言,而曾皙最后言其志向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句式?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句式(论语曾皙言志解)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句式

“四子侍座”章是《论语》中比较有名的篇章,孔子询问弟子们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先后发言,而曾皙最后言其志向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关于这段话的主旨古今异议颇多。一般通行的解释是,曾点率冠者、童子,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风凉,然后歌咏而归。另一种解释以汉代的王充为代表,他认为曾皙这段话说的是雩祭的礼仪,“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并认为沐浴之说不可信,“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近年海昏侯墓出土《论语》有此章,“浴乎沂”作“容乎近(沂)”,释读者认为“容”应读作“颂”,与风(讽)、咏俱是歌咏。

其实,曾皙这段话描述的是暮春三月带领好友、弟子们去郊外水边祓除、修禊的情形。就字面意思言,“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是形容同行者年龄参差不齐,有成年人,有未成年人;“浴乎沂”,即在沂水边净身、洗浴,祓除不祥;“风乎舞雩”,“风”读作“讽”,是动词,即讽诵,“浴乎沂”与“风乎舞雩”词句结构是一致的;“咏而归”,唱着歌返回。这一点前人早有认识,只是很少为注《论语》者所关注,如汉代的蔡邕曰:“《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滨,盖出于此。”(《后汉书·礼仪志上》注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四库全书本)说:“孔子云‘暮春,浴乎沂’,则水滨禊除,由来远矣。”此说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全可以疏通前人成说:

第一,暮春到郊外水边洗浴、祓除不祥的习俗由来已久。《周礼·春官宗伯·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汉代三家诗之一的《韩诗》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后汉书·礼仪志上》注引)。《汉书·外戚列传》记载:“帝祓霸上,还过平阳主。”颜师古注曰:“祓,除也。于霸水上自祓除,今三月上巳祓禊也。”《后汉书·礼仪志上》又载:“(明帝永平二年三月)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晋书·礼志》载:“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下至魏晋,这一习俗更为流行,如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齐都赋》云:“青阳季月,上除之良。无大无小,祓于水阳。”

第二,暮春三月不会因寒冷不能沐浴。王充担心,暮春尚寒,在沂水沐浴不符合常理。前人有以温泉解释者,虽是别出心裁,但难免牵强附会。其实这一点大可不必担心,首先,暮春接近初夏,天气可能已经不太寒冷,水边洗浴并非不可能,今人尚有冬泳者,若考虑到习俗和信仰的力量,暮春下水祛除不祥有何不可?其次,浴当作广义的洗涤解,而不一定是脱光衣服洗澡,晋成公绥《洛禊赋》曰:“妖童媛女,嬉游河曲。或盥纤手,或濯素足。”(《艺文类聚》卷四引)晋张协《洛禊赋》云:“于是缙绅先生,啸俦命友。携朋接党,冠童八九。主希孔墨,宾慕颜柳。临崖咏吟,濯足盥手。”(《艺文类聚》卷四引)在水边洗手、洗脸、洗脚都可以,况且男女老少,脱光洗澡肯定不雅。所谓浴,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形式。

第三,暮春出游,其活动中心是在水边,故必与水有关。按海昏侯墓文献读为颂,颂乎沂,在沂水边诵读,沂水在这里就没有意义。况且若做颂乎沂,又作讽乎舞雩,既在沂水边讽诵,又在舞雩坛讽诵,二语重复。

第四,王充祭祀之说难通。雩祭即祈雨,是一种通天的巫术,由官方的巫师掌管,只有天子、诸侯才有资格举行,《周礼司巫》云:“国大旱则率巫而舞雩。”作为平民百姓的曾皙带领几个大人小孩就能举行雩祭?实在是不可思议。另外,举行雩祭需要在长期干旱的情况下,而原文中根本没有这个语境。其實,在孔子时代的鲁国,舞雩台虽然是祭祀场所,但在不举行祭祀活动时,则是一个休闲游乐的场所。《论语颜渊篇》有“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并向孔子请教“崇德、修慝、辨惑”的道理,师徒二人在舞雩台游玩、讨论学问。

总而言之,曾皙在这里描述的是,暮春三月,遵从水边祓除的习俗,带着伙伴、弟子到沂水边洗浴,洗掉烦恼、忧虑,祓除不祥,获得全新的精神状态,然后在舞雩台上讽诵诗书,抒发情志,发思古之幽情,最后歌咏而归。曾皙想要表达的大概是一种自得其乐、乐在其中的精神状态,此乐,与颜回的“回也不改其乐”、原宪的“居鲁,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桷桑而无枢,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以及孔子困于陈蔡仍“弦歌不辍”的精神状态是一致的,相通的,故孔子叹曰:“吾与点也。”2021年3月31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