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讨厌很反感自己的孩子(我讨厌我的孩子)

文/霓裳

爸爸妈妈们,你们有没有在一段时间里讨厌过自己的孩子?

当时,你们对自己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

01

看到一位妈妈说她非常讨厌自己12岁的女儿时, 我很心疼。我既心疼那位女孩,也心疼这位妈妈。因为只有从小没有被父母好好对待过的人,才会如此不喜欢自己的孩子。

这位妈妈说:

看见女儿我都不想说一句话,她又懒又馋,不讲卫生,顶撞奶奶,对弟弟也没有耐心。每次想跟她好好说话,但是一看见她乱糟糟的坐那里看电视头发不梳脸不洗,打从心里就来气,没揍她算我忍住了!

但凡她每天能自觉地抽出一个小时来学习,我也不会是现在这种心态。我不是一味的追求分数,如果你真的努力了,就算考不及格我都不会骂你的,关键是我是一点都看不见她对学习的付出。但是只要听我说去哪儿玩,立马来兴趣,好吃的,我不管放哪里都能找出来。

最难听的话我都骂出来了,没有一点点自尊心,但凡有一点点自尊心的话,都默默的跑一边学习去了!

我现在真的懒得骂她懒得打她,跟我说话我都不想搭理她!如果只是学习不好,生活习惯好的话,我也少生一点气,让她去洗澡,跑洗澡间逛一圈都没碰水,内裤都不换,就换个睡衣,出来就骗我说洗过了……

这样下去将来不知哪个男孩子会倒霉遇上她!

真的很讨厌很反感自己的孩子(我讨厌我的孩子)(1)

当班主任老师告诉这位妈妈:“你家丫头不笨,就是不自觉,好好督促,将来考个一本是不成问题的”时,妈妈的感觉是“可笑”,她的反应是:“天呐,班主任是逗我开心吧?能考个二本我做梦都能笑醒了还一本呢!没这个命,好孩子都是别人家的,我还是不要做梦了!”

其实,从妈妈的描述中,我还是感觉到了她的女儿其实是有优点的,只是妈妈没有看见。

比如,她这样说:“我心里还是希望她能考个好成绩,将来能有好的生活,她不认我这个妈都没关系,我现在对她狠一点,希望她能发恨心,努力学习,将来考到好的大学,远离我身边!说不定也有可能呢,偶尔还能考个前三名的。”

看到了吗?孩子并没有像妈妈说的那样“一点都看不见她对学习的付出”, 甚至,她有过很优秀的学习表现,只是被妈妈屏蔽了。

02

当父母讨厌孩子的时候,是在讨厌什么?

当我们讨厌孩子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到自己也很糟糕,心情很不好,很沮丧?

仔细回想我们对孩子发火的场景,我们常常会发现,我们生气并不一定是因为孩子有什么特别不好的表现。可能很多时候,只是我们自己处于忙乱或心情不好的状态中,导致了对孩子的不耐烦。

  • 当我们讨厌孩子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我们忙和累,顾不上孩子,所以不希望孩子给自己添麻烦;
  • 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无力处理自身当前面临的糟糕处境,让我们内心有挫败感;
  • 还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心情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孩子就会成为我们情绪的出口。

可是,我们发现,对孩子发完火后,我们的感觉并不会变好,反而会变得更糟糕。因为,我们自身内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的真正,所以,下一次,我们还是会忍不住火气又出来了。

真的很讨厌很反感自己的孩子(我讨厌我的孩子)(2)

当我们讨厌孩子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

就像这位妈妈说的那样“看见孩子就来气”,看女儿什么都不顺眼,甚至理都不想理她。其实是对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她自己没有意识到。

因为,孩子是我们父母的一面镜子,他们会从各个侧面照见父母看不见的自己身上的模样。我们看见的孩子的样子,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样子。

比如,孩子脾气坏,往往反映了我们内心对孩子的不耐烦。

这位妈妈也说,女儿其实很像她自己:“样子像我,脾气像我,不好的都随我!”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身上有某些“不好”的东西,但是孩子会把这些如实地呈现出来,让父母看见,无法回避。

因为孩子是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的,他们的样子,就是对我们最真实的呈现。

当孩子呈现出我们不能接受的一面时,会让我们感觉痛苦和恐惧。所以我们会把这些对自己不接纳的方面,转化成了对孩子的讨厌。

03

心理学上有一句话:“你和孩子的关系,就是你和自己的关系。

所以,当我们感觉到讨厌孩子的时候,请一定要先多关爱自己。否则,就算我们花再多的精力来陪伴孩子,也很难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有人提醒那位妈妈反思:是不是对孩子陪伴太少了?妈妈回答道:“就是因为陪伴的日子太多了,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真让她当留守儿童可能会比现在懂事多了!”

这句话里反映了什么?

妈妈在潜意识里也承认,自己在孩子身边时给孩子带来了问题,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于是她也会不由自主地觉得,如果自己不在身边,女儿可能反而会更好。

其实,孩子表现不如意,并不是因为我们陪伴太多,而是因为我们把对自己的不满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符合我们的期待,让我们满意。而孩子要满足我们的期待,是很难做到的。

而且,这样也对孩子自我的成长不利。他如果活着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就没有办法活出他自己的人生,将来他也会去为别人的期待而活,活得既然辛苦疲惫,又充满着挫败感。

真的很讨厌很反感自己的孩子(我讨厌我的孩子)(3)

如果我们对自己很满意,我们就不会把自己的期待强加到孩子身上,这样,我们才能轻装上阵,在陪伴中可以专注投入地帮助孩子自我成长。这时,我们对孩子的陪伴,才会起到积极的效果。

受到用心陪伴的孩子,体会到爱的滋养,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可爱的,是有价值的,自尊就这样培养起来了,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并从中学到如何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而心不在焉的陪伴,往往只会对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发展起到相反的作用。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忽略,没有价值,就会通过一些有问题的行为方式提醒父母:“请关注我,看见我,不要忽略我”。

但是,如果我们不理解,就会以为这就是孩子自己的问题,甚至认为是我们给孩子的爱太多了,才把他们宠坏了。于是就会把爱收回,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就像这位妈妈说的那样:“我经常在想,很多重男轻女的家庭,女孩子反而倒是特别懂事,也很争气,我要不要也是这种方式来改造一下,说不定能有效果。”

于是她就会很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04

我们家长很容易在溺爱和严重忽略这两极摇摆:从最初的溺爱到后来的严厉打击或严重忽略。

其实,这两种方式都不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溺爱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忽略,把孩子当婴儿来过度保护,一味地满足孩子,忽略了真实的孩子情况和成长需求。

这位妈妈说:

我现在反思是不是小时候带她玩的太多了,在她小时候总有个误区,女孩子要富养,只要她想吃的想玩的就没缺过。想想小时候,她有多么可爱多么懂事,吃饭给我拿碗盛饭,好吃的先给妈妈吃!走哪都喜欢带着,爷爷奶奶也是喜欢得很,无限宠爱。只有我一个人对她严厉一点,或许是我对她要求太高了,别人对她的评价多数是懂事!其实我一直都是以成人方式在与她交流,我不希望她过于幼稚,成熟的思维可以避免将来少吃亏!

从这段“反思”中可以看出,妈妈依然只是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为主,并没有真正去看见孩子的真实情况和成长需求。同时,一家人对孩子的做法,也在两个极端中摇摆。

这样,孩子的自我成长就遇到了两难的困境,她的自我甚至找不到出口。她会觉得自己无论怎样都有问题,从而对自己彻底失望。

真的很讨厌很反感自己的孩子(我讨厌我的孩子)(4)

找不到自我的孩子会有两种表现,一是小时候特别懂事听话,长大后要么特别听话,要么特别叛逆;二是缺乏激情,做什么都没有动力,容易感觉疲惫,所以表现懒散。

不仅如此,小时候太懂事的孩子,长大后还很容易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

一位妈妈说:“我家孩子跟这孩子有一拼,懒得要命,嗜吃如命,不爱动弹,不光学习,干啥都不爱干,就爱躺着。”

另一位妈妈说:“同款大女儿,最悲催的是还诊断出来抑郁症!回想小时候也许是太宠溺吧!”

如果我们不愿意承认孩子的问题可能出在自己身上,就会很容易在这两端折腾,结果就是孩子的成长被扭曲了。

怎么办呢?

05

从接纳和承认自己的问题开始,去调整自己

不接纳自己的问题,就是不愿意去接受真实的自己和孩子。这样一来,即便真相很清晰地摆在你面前,你也会视而不见。

有位妈妈说:

仿佛在详细的描述我的女儿,所以真的是感同身受。我经常自责而恐惧,因为现在我很烦她,甚至跟我撒娇我都不愿意应付一下。要知道她原来可是这世界上我最爱的人,我看着她心都要融化了,想象不到没有她的日子我还是否能活。现在的她怎么着就是不学习,孩子大了自己上厕所洗澡只要不催都要超过一个小时,就是在那愣着发呆。我也是什么难听的都说了,也是觉得她没自尊,知道这样骂她不好但真的是没办法。你那句“学习不好生活习惯好也行”,就是我说她的话。很多人都会指责咱们的简单粗暴,不过这些人就是没摊上这样的孩子,所以说后天教育再重要也得是先天的好孩子,除非你是教育家,反正我不是。

和前面那位妈妈的女儿“小时候多么懂事可爱”一样,这位妈妈的女儿原先是个让她“心都要融化”的孩子,后来才变成了令她讨厌的人,她却觉得这是因为“自己摊上的不是先天的好孩子”。

真的很讨厌很反感自己的孩子(我讨厌我的孩子)(5)

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与外界提供给他们的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看法,决定了他们往哪个方向发展。

用另一位母亲的亲身经历来现身说法:

同为母亲,同款女儿,已一本毕业。简单说下转折:请教了网上一位心理专家,老师建议凡事征求孩子自己的意见,用询问的语气,你说呢?你看呢?我开始有点别扭,慢慢地坚持下来后,就看到了效果。

放下固执的父母视角,你才会走出自己的误区,看到孩子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