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重用百里奚概述(秦穆公有贤臣百里奚)

《说文》:“奚,大腹也。”此义不确。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说文解字》‘奚,大腹也’,予意罪隶为奚之本谊,故从手持索以拘罪人。其从女者与从大同,《周官》有女奚,犹奴之从女也矣。”罗氏的观点应是正确的。“奚”为会意字,甲骨文从爪从幺从大,爪即手,表手抓,幺即糸,表绳索,大即人,表身体,会手持绳索以拘有罪之人,故“奚”的本义是手持绳索拘系罪人。古代罪人一般都被罚为奴隶,所以“奚”又引申指奴隶,《周礼·秋官·禁暴氏》:“凡奚隶聚而出入者,则司牧之。”孙诒让正义:“奚为女奴,隶为男奴也。”春秋时,秦穆公手下有个著名贤臣叫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国假道伐虢灭虞时成为晋国俘虏,后来秦穆公与晋国结为秦晋之好,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隶到了秦国。后又逃到楚国,秦穆公听闻他的贤名,用了五张黑羊皮把他赎回,世称“五羖大夫”。在他的辅佐下,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百里”为复姓,“奚”则指明他奴隶的身份。有一个词儿叫“奚落”,指用尖刻的话数落别人的短处,讥讽嘲笑,使人难堪。成为奴隶绝对是人生的最低谷,所以被人挖苦也是难免的。

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阶层的奴隶聚到一起,免不了如看门大爷般的终极三问:何人?从何来?因何来?所以后来“奚”借为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唐韩昭《和题剑门》:“三山奚所赖?双剑最堪矜。”又引申为疑问副词,相当于“为何”,《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有人认为“奚”做疑问代词时,可构成黄县话特有的一种疑问句式,比如:奚有在黄山馆下车嘞?你奚去赶集?你奚好上书坊喽?你奚肯听话?药奚苦?其实这是不对的,在黄县话中,奚、溪、喜、戏发[çi]音,西、什、习、细发[ʃɿ]音,“奚”的发音不符,用在上述疑问句式中作疑问副词“是否”讲的应该是“什”或“什么”,比如:你看这事儿什(什么)行?你什(什么)能把你嘞脾气改改?你什(什么)好挨揍喽?

后“奚”为借义所专用,拘系罪人之义便又另加“亻”写作“傒”,从亻从奚会意,奚也兼表声,《淮南子·本经》:“驱人之牛羊,傒人之子女。”“奚”与“傒”为古今字。

凡从“奚”取义的字皆与牵系、奴隶等义有关。

“溪”,原指山间的小河沟,繁体写作“谿”,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称为谷,有谷才有谿,故从谷。《南史·陈后主纪》:“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这是成语“一衣带水”的出处,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谿为小水,比衣带还要窄,顶多算个细绳,从山谷间牵系而出,故从奚。古人用“谿壑褊小”来形容人心胸狭窄,气量狭小。后为与“江、河、湖、海”相统一,写作“溪”。

古代根据道路宽窄不同分别称之为“路、道、途、畛、径”,能并行三辆马车的称“路”;能通行两辆车的称“道”;能通过一辆车的称“途”;仅牛车能过的称“畛”,后指田间道路;《说文》:“径,步道也。”徐锴曰:“道不容车,故曰步道。”“径”是只能步行不能跑车的小路。与“径”同义的为“蹊(xī)”,《释名·释道》:“步所用道曰蹊。”有个成语叫“蹊田夺牛”,《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人牵牛从田中走过,因牛践踏了田,便抢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轻罚重。《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范成大《宜春苑》:“狐冢獾蹊满路隅,行人犹作御园呼。”这几个“蹊”都有人、兽脚踩出来的小道之义。“蹊”与“径”合称“蹊径”,用以代指小路,如独辟蹊径。细小狭路如衣带一般,盘纡大地之上,这也是“蹊”字从“奚”的原因吧。

“蹊”读作qī时,有一个词叫“蹊跷”,意为奇怪、可疑,蹊为小径,不是寻常大路,故有奇怪之意。2012年,“元芳体”走红,起因是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狄大人遇到案情总会问一声:“元芳,你怎么看?”李元芳总是回应一句:“大人,此事定有蹊跷。”既点出疑问,又不多嘴,待神探大人将案情分析得头头是道,说出自己的判断,他再补上一句:“大人真乃神人也。”“蹊跷”一词也跟着火了一把。俏皮话是含讽刺口吻或开玩笑的话,比如:算啦?蒜辣吃韭菜。你不对?你还骑兵连呢!别挤,再挤就成儿照片喽。黄县话称俏皮话为“蹊跷话”,其与“蹊跷”一词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属于另避蹊径、不按常理出牌的回话(与脑筋急转弯有点类似),故而也显得新奇和有趣。在黄县话里,“蹊跷”之“跷”轻声减音,“iao”读作“iu”,“和调”“鼓调烟儿”“蛣蟟”都作如是读。

“鸡”,繁体写作“雞”“鷄”,一从隹,一从鳥,《说文》:“隹,鳥之短尾总名也。”“鳥,长尾禽总名也。”鸡是从原鸡驯化而来的,公原鸡尾羽较长,特别是中央一对尾羽,像两把长长的镰刀,母原鸡则是秃尾巴。

秦穆公重用百里奚概述(秦穆公有贤臣百里奚)(1)

原鸡

或许古人是把公鸡写作“鷄”、母鸡写作“雞”?捉来的原鸡一时吃不完,就用绳索系住鸡脚拴养家中,慢慢就变成家鸡。可见不管是长尾巴还是短尾巴,只有囚禁起来才能变成鸡,鸟与鸡的距离,就是一根绳子,故“雞”“鷄”皆从奚。日本街头到处可以看到的“烧鸟屋”,翻译成中文就是“烤·鸡的各种部位·肉串”,即日式烤串。明明烤的是“鸡”,为什么却叫作“鸟”呢?原来江户时代曾颁布过禁肉令,禁食“牛、马、狗、猴、鸡”五兽,当时只能以野鸡等野味(也包括鹌鹑、鸽子、麻雀等)制作烧烤,故名“烧鸟”。后来废除禁肉令,烧鸟变成以鸡为主,但名字却仍沿用未变。

秦穆公重用百里奚概述(秦穆公有贤臣百里奚)(2)

“豯”指小猪,《方言》卷八:“猪,其子或谓之豯。”古代多是栅栏式猪圈,小猪也是要系起来养的。我小时候,父亲有次赶集,正赶上一家母猪死了,小猪崽儿便宜处理,便买了只回来,拴在院里的梧桐树下,当作我的宠物。后来越长越大,这才不得不放回圈里,卖给食品站的时候已经长到二百多斤了。故“豯”从豕从奚,以绳系豕,还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

“鞋”,繁体写作“鞵”,《说文》:“鞵,革生鞮也。从革,奚声。”段玉裁等改“革生”为“生革”,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五引《证俗音》:“鞵,今内国唯以麻作,南土诸夷杂以皮丝及革诸物作之。”说明“鞵”是用生皮子做的,以皮绳为系带,“奚”为声符,亦兼表义。俗字作“鞋”,《释名》:“鞋,解也。著时缩其上如履然,解其上则舒解也。”后推行简化字,以“鞋”为规范字。至今在黄县话里,“鞋”“奚”同音,说明黄县话保留的仍是古音,也说明韵母“ie”是由“i”分化而来的。在黄县话里,“姥爷”“丈爷”“熨帖”“歇歇”“蔑斜”在轻声减音时,“ie”读作“i”,这是不是语音的返祖现象呢?

补记:在黄县话里,“鞋”还有一个读音,读作[çiai],“蟹”“械”“澥”“懈”“解”都发这个音。汉字的读音从古到今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音韵学的角度讲,今天各地的方言向上追溯,大体都能追溯到隋唐时期的韵书《切韵》时代的中古汉语。通过语言学界的多年研究,中古汉语时代的汉语读音基本被构拟出来,“鞋”在当时读为ghrai。在大多数方言里,中古汉语gh声母后来都演变成了h。最初的读音ghrai,声母gh演变成h,介音r直接掉了,韵母ai基本没变,这就是鞋读hai的演变路径,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等地,读“鞋”如孩,就是这个缘故。湖南话“解放”读如改放、“蒋介石”读如蒋盖石、“芥菜”读如盖菜(有的资料上解释说盖菜是芥菜的一个地方品种,其实这只是芥菜的地方读音)、“上街”读如上该,大致也是这种情况。如果是声母gh演变成h,介音r演变为i,韵母ai基本没变,就读了hiai。而h与i相配,也不好维持,声母就变成x,于是,就由hiai演变为xiai,再演变为xie,也就是普通话读音的演变路径。黄县话的读音在演化的半途停了下来,没有进化彻底,读作[çiai]。打个比方,中古读音是个蛋,到了普通话已经是孵出小鸡了,而黄县话的读音相当于停留在毛蛋的状态。“街”“秸”“解(解放)”“界”“介”“戒”“诫”“芥”在黄县话里读作[ciai],也存在类似的进化路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