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成诗人(张书成远去的纸喇叭)

我家门头上

有个小喇叭

祖国前进的脚步声

传进山洼洼

……

这是我四十多年前写一首小诗,现在看到它,不由得引起了对风靡十多年的纸喇叭的回忆,虽然它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过来的人,仍对它怀有深深的记忆。

张书成诗人(张书成远去的纸喇叭)(1)

1965年12月9日,毛主席发出了“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的号召。举国兴起了大办广播的热潮。不光省市办起了广播电台,各县也都有了广播站,每天三次播送节目,用当时的话说,就是“传达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声音”。

但是,一直到七十年代初,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十分落后,广大山区信息不灵交通不畅的现象还十分突出,我所在的圪崂村一有重大政治活动或上面有新的政策,全靠大队干部用铁皮卷的话筒站在村里的最高处大槐树下传达,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新闻大事,常常由一帮学生晚上提着马灯,一人念稿子,一人用铁皮话筒播送。这种宣传形式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信息来源单一,多数靠当时的报纸和文件,而报纸是全大队一千多口人仅有一份《人民日报》和《陕西日报》,还有一份《参考消息》,那是干部们看的,一般社员根本看不上。社员们的文化娱乐活动,除过干部们开会和话筒宣传,剩下的就是几个月一次的看电影,或者撵到三十几里外的县城去看戏,那时候多数人都没有自行车,只好步行,来回六七十里路,走得人困马乏,小孩子和老年人就没有这个福气,有的人几十年窝在山村没出过远门,可以说孤陋寡闻,谁家有个小小的收音机,那在方圆几里的村里可就有了名气,令多少人眼气不已。庄稼人到县城里去一趟,回来就对那里电线杆上的大喇叭说个不停——那里面有人唱戏,有“毛主席的声音”。

张书成诗人(张书成远去的纸喇叭)(2)

1973年春天,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了山村——公社决定为每家每户安装喇叭,并在公社大门口修建广播放大站。这消息一下子传遍了整个山乡,许多群众纷纷奔走相告,像相传大喜讯一样。果然,在通往北边脱山七个大队和丹江南岸的南沟大队以及公社所在地的棣花、西街、农科共十一个大队的路边,栽上了涂了黑漆的电线杆子,公社抽调的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身背踩板、脚勾,腰里系着工具包,爬上电线杆,装上撗担,瓷葫芦,架设了一条条广播线路。惹得一群群小孩追来追去看热闹,一时成了各村的新闻。

我家的广播线路是在这年初夏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架设的。那天放工回家,一进大门就见两个面色黝黑的小伙子,从邻居家的房檐下拉过一条铁丝,并隔一截钉一个小瓷葫芦,用细丝将铁丝固定在瓷葫芦上,并告诉我,喇叭要掏钱买,舌簧喇叭4.8元一个,纸喇叭0.5元一个,我和母亲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还是买个纸喇叭——因为相差4.3元呢!母亲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了几张毛毛钱,还有两个硬币,凑够交给了安喇叭的一个小伙,他们遂接上线,把纸喇叭挂在堂屋檐下的门边,又拉了地线,告诉我们:一会十二点,就响了,然后到另一家去了。

那时候家里没有钟表,我奓起耳朵,一边看那碗口大的薄纸圆片,突然,它嘶嘶了几下之后,响起了《东方红》乐曲,母亲也停下了做饭,跑出来看这新鲜的玩意;接下来,它传出来男女播音员圆润动听的声音:“丹凤县广播站,现在开始今天的第二次播音………”嗬!这是我家里出现的第一个电器,以后就能倾听党中央的声音!我也不知道肚子饥,端个小凳子坐在院子里从头听到尾,就连吃饭也端着碗眼瞅着喇叭……

张书成诗人(张书成远去的纸喇叭)(3)

“户户安喇叭”一时成了全公社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新闻,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人们的议论和评说,公社门口新修的五间放大站,红砖青瓦,白灰抹墙,从全公社选拔出来的两名技术员,一个叫董铁栓,一个叫许春富,有技术,会修理,成了众人瞩目的人物。

纸喇叭那时只卖五毛钱,在农民普遍收入低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农村适应农民欢迎的宣传與论工具。

这小小的纸喇叭,迅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对它格外喜爱,许多人专门做了一个漂亮的小木匣,把它装在里面防止风吹日晒,我家也不例外,母亲让隔壁木匠启明哥做了一下四四方方的木匣,木匣的外面刻了一只五角星,并且用红漆涂染,挂在墙上,格外醒目。它一天响三次,每次播音一个小时,早上5.50,中午12点,晚上7.30开始,成了社员上工、放工的时间表,每天天麻麻亮,随着嘹亮的《东方红》开始曲响起,庄稼人就摸黑起来准备一天的饭食,喂猪喂鸡,然后踩着黎明的曙光走向田间地头,中午,喇叭响起,队长便一声吆喝——“放工啰——”饥肠辘辘的社员们便掮着工具,赶紧回家做饭,喂鸡喂猪……上学的孩子也是一样,随着喇叭的响起,胡乱地穿衣、洗脸,向学校跑去……在绝大多数人没有钟表的情况下,喇叭成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报时钟。

喇叭开阔了庄稼人的眼界。几千年落后闭塞的山村,几乎与世隔绝,唯一的信息就是干部拿铁话筒的喊话,喇叭的出现,节目比较丰富,有《新闻和报纸摘要》《本县新闻》《农业科技》《农村实用技术》《每日一歌》《小喇叭》……真是丰富多彩,老少皆宜,让从没见过世面的山里人,一下子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国内外形势,听到了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知道了美国总统是尼克松,日本首相是田中角荣……劳动中,谈论的不是过去的家长里短,猪鸡牛羊……

喇叭给农村人生活注入了科技含量。解放后的几十年,虽然农村的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科技在农村并没有大面积普及,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还很低,广播的普及,以其覆盖面大、传递信息快的特点融入了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短短一年多,我所在的生产队就从喇叭中播送的《红薯下蛋》《红薯贮藏技术》《玉米授粉技术》中,学到了红薯下蛋技术,使红薯产量由过去的亩产三四千斤,增长到亩产五六千斤;红薯蘸药下窖也改变了过去很多腐烂的状况,提高了农业生产和群众的生活水平……

喇叭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让农村人感到了人生的乐趣。当时兴盛的八个样板戏和《战地新歌》,给沉闷的农村生活注入了生机,老年人那个不会吼几句“样板戏”?年轻人都会唱《北京颂歌》《在北京的金山上》《英雄赞歌》《阿佤人民唱新歌》等歌曲,就连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也在一块唱一段《老俩口学毛选》,逗得在跟前的人,想笑不敢笑,怕笑羞了唱得投入的老年人……

喇叭里的节目,让许多庄稼人忘记了烦恼,感受到了生命的快乐。一次在地里锄包谷时,嘴里少了几颗门牙的德升老汉说“喇叭里说’要肚子吸收’不知道是要干啥呢?”,原来他把“要斗私批修”听成了“要肚子吸收”,一时成了全队人的笑话。

张书成诗人(张书成远去的纸喇叭)(4)

那小小的喇叭,也帮助我改变了命运。1977年冬天,当高考制度恢复的消息从广播里传到我所在的山村时,打动了我的心,经过紧张的复习考试,当公社副主任从放大站向各大队宣布考上的学生名单时,我有幸成为全公社8名分数上线者之一,那几天,考上的学生名字成了全公社的热点,我的名字也传遍了山乡的角角落落……

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广播里正热播《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的歌曲,一连十几天晚上,我躺在炕上,满心喜悦地一遍又一遍地学唱,终于学会了那动听优美的乐曲,并记住了那诗一般的歌词: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

那个赛朝霞

延安那个窑洞哟

住上了北京娃

……

张书成诗人(张书成远去的纸喇叭)(5)

师范毕业后,开始那几年回家,还断断续续地听一听广播,后来,自己攒钱买了收音机,又停了几年,买了黑白电视机,再买了彩色电视机、电脑……

随着电视网络的日益普及,当年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纸喇叭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它的身影,它的声音,却永远镌刻在一代听众的记忆深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时代记忆。

张书成诗人(张书成远去的纸喇叭)(6)

作者简介:

张书成,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会员,丹凤县作协理事。

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金秋》、《先锋》、《共产党人》、《当代陕西》、《教师报》、《陕西教育》、《工商时报》、《农民日报》、《陕西农民报》、《法制周报》、《文艺报》、《商洛日报》、《丹江潮》、《山泉》、《丹水》等发表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数百篇(首),《万湾农家乐》、《旅游遐想》等获丹江旅游征文二等奖。部分散文、诗歌被收入《采芝商山》、《丹风文学》丛书,巳由北京团结出版社结集出版《棣花细语》散文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