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托尔斯泰经典语录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

名人传托尔斯泰经典语录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1)

1873年3月19日,托尔斯泰伯爵夫人喜出望外,因为她的丈夫终于重新拿起创作的笔,开始写小说了。

《战争与和平》之后,托尔斯泰彻底出名了,可是他却以一种狂热的姿态去办学校,搞教育。

但伯爵夫人觉得,托尔斯泰就应该写作,搞其他的事情是浪费时间,为此她操碎了心。

1872年,托尔斯泰听闻一个女子在得知情人背着自己另结新欢之后,一怒之下离家出走,最后撞向货车自杀身亡,这件事给了托尔斯泰创作的灵感,于是就有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

可是,《安娜·卡列尼娜》还没创作完,托尔斯泰就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他厌倦了这一切,觉得一切都毫无意义,他想自杀。

有一天,他疯了似的冲进屋子,将屋子内所有绳子全都收起来,将自己的猎枪也锁起来,他怕自己忍不住上吊或者开枪自杀。

他功成名就,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可是他却觉得这一切都毫无价值,人生就是一场虚妄,几十年的努力,在他看来也只是白费功夫,因为最后都是要死的。

死亡是人人都要面对的平等,而意义和价值则是少数灵魂追问的自由。

名人传托尔斯泰经典语录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2)

01

在俄国文学的两座高峰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真正的“贫民”出身,而托尔斯泰则是当之无愧的贵族。

托尔斯泰的家族上,有随侍亚历山大大帝的人物,有七年战争中的将军,有过许多颇有名气的官员,也有过文学家和艺术家,而他的父亲,有着中校军衔。

母亲家世显赫,外祖父是退役的陆军中将、军区司令官。

托尔斯泰的母亲继承有2500英亩的土地,也就是一万五千多亩。这些土地,一半是肥沃的天地,一半是茂密的森林。

而这些,只是母亲继承来的财产。

1828年9月9日,托尔斯泰出生,他一出生,就是当之无愧的“富二代”,家里有几百个农奴替他劳动,有着别人几辈子都奋斗不来的身份地位。

两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但对年幼的托尔斯泰而言,生活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他们兄弟姐妹一起玩耍,有佣人照顾着他们的一切生活,还有慈爱的父亲。

在兄妹的眼里,托尔斯泰个性开朗,是个典型的乐天派,每次进入房间总是微笑着嚷着跳进来,时时可爱,时时温柔。

每当被人欺负了,他就跑得远远的,偷偷哭,兄妹们问他:“怎么啦?”

他哭着说:“大家都在欺负我。”

然后颤抖着肩膀掉眼泪。

童年的孩子,不知道美丑,不知道贫富。

渐渐长大了一点,每次照镜子,托尔斯泰都对自己感到绝望,因为镜子里的人长得太丑了,一个大而扁鼻子,一双小眼睛深陷到骨头缝里去,嘴唇厚得像两根香肠。

他说:

像我这样丑的人,幸福之神一定不会降临到我身上,除非神能赐予奇迹,让我变成美男子,否则别无他法。

有评论家说:

设计这张脸的,绝对不是希腊艺术之神,而是一个平凡的木匠,还偷工减料了。

名人传托尔斯泰经典语录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3)

02

在托尔斯泰眼里,大哥是个很厉害的人,想象力丰富,口才又好,长得还顺眼。

最重要的是,还会教他们有趣的游戏。

那个盛夏,大哥告诉他们,“绿杖”是一根魔杖,长什么样子藏在哪里,没人清楚,可他的确存在,而且魔杖上面刻有魔法文字。那些文字能告诉你,如何使世界上的人都变得幸福,没有战争,没有怨怼,不会生病,世界一片安乐和谐。

他们一起去后山的森林里寻找魔杖,在后山跑来跑去,寻找着这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这就是他们的游戏。

八岁的时候,托尔斯泰第一次离开家乡那个“乐园”,前往大城市莫斯科,在路上的时候,他摇手和别人打招呼,可是理他的人没几个,他看见的路人,都是一副冷漠的表情。

他看见了衣衫褴褛的乞丐,托尔斯泰全身颤抖,可他只能在胸前画十字,给这些可怜的人祈祷。

到了莫斯科,他又发现,这里虽然人很多,但人与人之间都是陌生的,他们不会相互打招呼,哪怕是你的邻居,也是陌生的。

1837年,父亲因为中风去世,第二年,祖母跟着去世了,又一年,一直照顾他们的保姆又去世了。

死亡令人深思,令人恐惧,托尔斯泰脸上的笑容开始减少,常常对着天空独自思考。

名人传托尔斯泰经典语录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4)

03

兄弟姐妹当中,托尔斯泰看起来既不聪明,学习也不认真,他也没有大哥那么好的想象力和口才。

他除了长得最丑,其他的都没什么特别的。

15岁,托尔斯泰报考大学,结果好几门不及格。

1844年春天,他继续补考,可是结果还是一塌糊涂,没考上。

这年八月,终于获准到东方语言系就读,可是他懒得上学,经常逃课,升级考试又不及格,只能转学法律,从一年级开始读。

上课虽然不认真,但是看书倒是很积极,尤其喜欢卢梭的作品,《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有一本算一本,他全都读过。

爱屋及乌,他对卢梭这个人,也喜欢得不行,他将卢梭的肖像做成饰品挂在脖子上,带着“卢梭”去上学。

年岁日长,身上的烦恼也渐渐增多,生的烦恼,活的烦恼,死的烦恼,托尔斯泰有时候不得不去忏悔,可是一想到自己看过的书,他又无法相信“教义”的真实性。

托尔斯泰刚上了一年大学,他的兄长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正准备回少时生活的故乡。

托尔斯泰说:

“我也要回去。”

他对学校的教育已经不感兴趣了,他要回到故乡重新学习人生,要回去做一个令人尊敬的领主,改造家里的700个农奴,让他们都得到幸福。

他在写给姑母的信中说:

我要在田园实行我的新理想,我想我是天生适合田园的。

没有人能阻碍我对使命的自觉,我也不希望有人阻碍我行善和爱善的理想。

姑母告诉他:

一个人要了解自己天职的意义,不是心血来潮或一天两天就能悟出来的,这必须要经过几次失败。

你说要使农奴们得到幸福,可是要使自己幸福尚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是让别人幸福呢?

名人传托尔斯泰经典语录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5)

04

1847年,19岁的托尔斯泰回到了故乡,开始改造农奴。

回到家里,托尔斯泰就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其中有一条是每周和农奴座谈一次,检讨农庄内的规则是否妥当。

计划有了,托尔斯泰就开始实行,他深入田间,和农奴们一起生活,但农奴翻着一张白眼看着他,仿佛说,你一个大少爷,装什么装。

他又想起一个瘦弱贫穷还经常生病的老婆婆,托尔斯泰准备和老婆婆座谈一下,他说,“您应该躺下来休息休息,否则您的病是不会好的。”

听见这话,老婆婆第一反应是,扯淡吧,这小子明明就是骂我不中用了,她回:“虽然您是领主,但请您客气点!”

托尔斯泰继续苦口婆心地劝老婆婆休息,他甚至建议老婆婆去疗养院休息,没想到老人大发雷霆,“你如果再叫我去疗养院,我今晚就去自杀。”

老婆婆的儿子回来了,将托尔斯泰赶出家门,还骂他是恶魔。

身份和地位的差距,让这两个阶级的人很难相互理解,明明是好意,却得不到理解,托尔斯泰很忧郁,一连几天都吃不下饭。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他不得不开始思考人生。

他又觉得,农奴之所以不理解他,是因为他们没有知识,于是托尔斯泰开始办教育,他要为孩子们建一所学校。

开学后,托尔斯泰老师开始上课,可是有农奴请求他,希望他快点关闭学校,停止教学,为啥呢?因为孩子们读过书,就没法好好种地了。

托尔斯泰又苦口婆心地劝,但还是没有人听他的,大家都说,农奴的儿子只有当农奴的份儿,书读得再多也成不了贵族,而且读了书,人就变得神气起来,就不愿做农事了。

办学又失败了,托尔斯泰都快绝望了,他喝酒、打猎、赌博、打牌,开始用娱乐的方式忘记存在的痛苦。

他对哥哥说:“我已经完全没有兴趣当领主了。”

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托尔斯泰,又跟着哥哥去当兵,镇压少数民族的起义,维护当地的和平。

战斗的时候,他很英勇,不战斗的时候,他和其他士兵一样,喝酒,赌博,还负了债。

托尔斯泰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没有沉迷其中,他抽时间思考,读书,写小说。

名人传托尔斯泰经典语录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6)

05

1852年7月,他完成了《童年》的写作,将稿件寄给了《现代人》的主编,但是他并没有用真名,而是另外取了一个笔名。

稿子被采用了,并开始连载。

彼时已经成名的作家屠格涅夫看了,赞叹不已。

当时,托尔斯泰的妹妹就住在圣彼得堡,和屠格涅夫是邻居,有一天,屠格涅夫拿着一本杂志,一脸高兴地谈论《童年》,不断称赞作者,还朗读了其中一些段落。

《童年》的发表,让托尔斯泰看见了人生的另一条路。

1854年,《少年》创作完成。

1857年,《青年》创作完成。

亲临战场,见到了无数死亡,见过了无数悍不畏死的英雄,托尔斯泰写了一系列的战记。

一个热爱思考的人,总不会心安理得地接受一切,而是对一切充满怀疑,托尔斯泰开始思考战争和人性,他开始怀疑战争是否真的像对外宣传的那样正义。

后来他说:

这是非常可怕的,人类从来就没有过,也不可能会有不以爱国为借口的战争。

任何战争,都打着爱国的旗号屠戮敌人,人生的问题,不想的时候,啥都好,一旦开始思考,各种问题就来了。

托尔斯泰越是思考,越觉得战争无意义,越想离开。

名人传托尔斯泰经典语录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7)

06

1855年,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前往圣彼得堡,受到一众作家的热烈欢迎。

此时的托尔斯泰,因为一系列作品的发表,已经成为一名新星作家,耀眼夺目。

屠格涅夫说:

“俄国出现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是一种奇迹。”

在掌声和吹捧之中,托尔斯泰“好像飞上了天空”,

可是在酒杯和欢乐之中,那些底层人民的苦难,却像刀子一样地割着托尔斯泰的心,那些战士的呼唤时刻提醒着托尔斯泰那些歌舞升平中的著名作家,凭什么自认为能教导别人如何生活?

他对屠格涅夫说:

人是平等的,为了增进人类的幸福,思想家必须担任重责,应该以领导世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为使命,可是现在的艺术家和诗人,大多数都是不道德也没有人格的人云亦云的人。

托尔斯泰的话,遭到屠格涅夫的反对,他对周围的人说:“托尔斯泰和我们不是一条路上的人,他在监视我们,如果我们稍微做错事,他就会把我们送进地狱。”

和屠格涅夫决裂了,托尔斯泰也开始反思自己。

1857年,托尔斯泰踏上前往欧洲的旅途,在那里,他看到了罪犯被斩首的过程,为此,他战栗不已,失眠了很长一段时间。

1859年8月,旅行结束,他回到家乡,继续改造农奴,重新办教育。

他对农奴们说:“让喜爱玩耍的孩子到学校来吧。”

这次他搞得很成功,开了作文、书法、文法、历史、绘画等一系列课程,上课的方式也很自由,来不来上课,都由学生自己决定。

自己做校长,他又找了几个大学生来当老师。

为了把教育搞好,他研究教育理论,还参观了其他国家的教育方式,但是在那种强制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战战兢兢,像呆头鹅一样。

在那种充满束缚的教育中,托尔斯泰看不到学生有什么快乐可言,也看不到学生有什么前途远大的迹象。

所以,他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办学校,自由,没有太多规矩,让学生自由成长,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

春天的时候,托尔斯泰还将自己的土地给学生耕种,收获归学生所有,就这样,愿意来上学的人越来越多,托尔斯泰和农奴的关系也有所改善。

当整个世界都充满黑暗的时候,第一束照进来的光,一定会遭到人们的反对,有人诬告托尔斯泰有违反政策的活动,学校遭遇大搜捕,托尔斯泰的农奴改造,再一次失败了。

名人传托尔斯泰经典语录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8)

07

托尔斯泰曾告诫自己:

“不要老想着结婚,你应该有自己神圣的使命。”

他追求真理,理解他的人却越来越少,而当他追求物质享受出入各种聚会时,身边的人却很多。

他已经三十多岁了,他渴望婚姻。

1862年,托尔斯泰和自己心爱的女人索菲亚结婚,那一年,托尔斯泰满34岁,而索菲亚只有十八岁。

婚后没多久,他就萌生了创作长篇小说的想法,并于1863年开始创作《战争与和平》。

六年后,让托尔斯泰走上文坛巅峰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完成。

《战争与和平》第一卷发表的时候,反响却不好,遭到了各方批评,进步主义觉得这本小说太保守,是旧思想的作品,在保守派的眼里小说又过于激进。

批评声音最大的,是屠格涅夫。

到第四卷发行的时候,人们开始接受了这部作品的伟大,屠格涅夫说:

“真是无话可说,这的确是一部非常完美的作品,俄国没有比这更优秀的作品了。”

他还称赞:

“除了托尔斯泰,全欧洲没有一个人能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

小说如此成功,但托尔斯泰并没有趁热打铁,相反,他又去搞教育了。

托尔斯泰充满着搞教育的激情,他把自己的身体都给累垮了。

不止搞教育,他还投身到慈善事业,在网上登文募集善款,为饥荒中的人民东奔西走。

“不务正业”的托尔斯泰,让其妻子索菲亚头疼不已。

但托尔斯泰太不是放弃了写作,相反,他的创作欲望越来越高。1873年3月19日,他终于开始写作了,这让伯爵夫人兴奋不已。

几年后,《安娜·卡列尼娜》完成。

名人传托尔斯泰经典语录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9)

08

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还没有完成,托尔斯泰就陷入到严重的精神危机里。

他说:

那时我还没有五十岁,我爱, 我亦被爱,我有好的孩子,大的土地,光荣,健康,体力和精力都好,我能如农人般割草,能连续工作10个小时不觉得疲倦。可是我突然之间没有活下去的欲望了,我连追求真理的欲望都没有了。

所谓的真理就是:人生是不合理的。我那时到了深渊面前,我显然看到了,除了死亡,人生一无所有。

在这精神危机之前,他觉得自己是“彻底幸福的人”,他有幸福的家庭,有大量的财富,有好的名声,他什么都有。

可是突然之间,他看到人生的路,除了死亡,一无所有。

为了避免自杀,我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办法,我这幸福的人,竟要把绳子藏起来以防上吊自杀,我也不敢拿着猎枪出去打猎,就是怕先把自己杀死。

那时候的托尔斯泰,一直在想,活着有什么意义?可是他从文学里,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作家连自己的人生都不了解,却妄想指导别人生活。

他从宗教里,也没看见意义,他十六岁开始就停止祷告。

总而言之,他看不到人生有什么意义,所有的一切,最后都会随着死亡的降临而变成虚无,可是为什么还要活着呢?

他不止思考自己,同时思考着所有人都是凭借什么东西在对抗死亡的虚无。

最终,在《忏悔录》中,他给出了4个答案:

第一种:无知;

第二种:享乐;

第三种:毁灭;

第四种:苟延残喘;

他觉得自己就是第四种,明明知道生命无意义,又没有能力去尽快结束这场欺骗,不敢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且似乎还在期待些什么。

所以他每天像往常一样洗脸漱口,穿衣吃饭,侃侃而谈,写作出书。

可是最终,他找到了答案,他丢掉了自己贵族的身份,开始做辛苦的劳动工作,衣食简朴,并说:

“我终于从特立独行中解脱出来,看见了普通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明白了这才是真正的生活——这拯救了我。我明白了,如果我想认知生命,参透生命的意义,我就不应该像寄生虫一样生活,而应该过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真正人类赋予生命的意义,和生活融合,从而来阐述和验证生命。”

当然,托尔斯泰找到的答案,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的答案,但就是这个答案,给了他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但自从五十岁开始,托尔斯泰就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在活着。

他思考信仰,思考人生,思考爱,思考信仰,也思考人的救赎。

同时,他笔耕不辍,一直在写,写自己的认识,写自己的思考,写自己的困惑。

名人传托尔斯泰经典语录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10)

09

托尔斯泰的精神革命,于自己而言痛苦不堪,可是他周围的人,却没有几个人同情他。

他和其他人一样劳动,可是他的妻子却觉得他是在浪费时间。

她说:

看到这样聪明的灵智力量用在锯木头、煮汤、缝靴子上,我不能不感到忧郁。

而托尔斯泰呢?他说:

你不能想象我是多么的孤独,真正的我是被我周围的一切人士蔑视到何种程度。

屠格涅夫还写信请求他重回文学方面去。

他们希望托尔斯泰将全部精力都放在文学上,因为他是那样的天才,而事实上,托尔斯泰也一直在写。

《伊凡·伊里奇之死》《黑暗的力量》《克莱采奏鸣曲》《主与仆》等作品相继完成,1899年,代表他思想的巅峰之作《复活》也完成了。

对于《复活》这部作品,罗曼罗兰说:

“透过这部作品,能够见到托尔斯泰闪耀的眼睛,他那双灰色而锐利的眼睛,能够立刻看穿人心,并且能找到人性的精神所在。”

《复活》之后,他又开始搞事情,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社会论战中,宣扬反战思想,宣扬和平主义。

他一边宣扬,一边反省,他说:

我的活动,不论对于若干人士显得如何有益,他都失去了大半的重要性,因为我的生活不能和我所宣扬的主张完全一致。

名人传托尔斯泰经典语录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11)

10

1884年,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过:

要是不单独自己一个人,就无法接近神明。

也是从那时候起,他和妻子就在思想上激烈摩擦,他曾步行前往托啦,想离开出走,可是走到半路又折回来,因为他放心不下自己的妻子。

然而,思想的不和,总是让他们争吵不断,有一天,托尔斯泰看见一个老太太扛着沉重的袋子,他和人家打招呼,表示自己的同情。

老太太说:你的同情,未必就是真正的同情。

托尔斯泰说:我是发自内心的。

老太太说:“那就请把这些栅LAN拆掉吧。”

托尔斯泰一看,才发现妻子叫人将自己家广阔的庭院团团围住,这些农人要去割草,就得绕很远的路。

托尔斯泰想把这些栅栏拆了,可是妻子坚决反对,为此两人发生激烈的争吵。

1910年10月28日,托尔斯泰给妻子留下一封遗嘱,离家出走了。

遗嘱说:

现在我已经80多岁了,费尽精神想要获得心灵的平和,想要尽力调和横亘在我的信仰或良心与生活之间的隔阂。

在离家出走的路上,托尔斯泰觉得:

我已经不是托尔斯泰了,我可以把隐藏在内心的东西发泄出来了。

旅途中,由于身体原因,他几乎不能吃喝,也无法睡眠,他病倒了,在病床上,他对照顾他的女儿说:

“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近了,我要你记住的事只有一件,世界上还有无数人在受苦受难,然而你现在却只担心我,你不要只照顾托尔斯泰一个人啊。”

1910年11月20日,托尔斯泰病逝。

他曾在遗书当中明确写过,他的葬礼要和乞丐的葬礼一样,用最便宜的棺木,就葬在他死去的地方或某个最廉价的公墓里。

不用举行追悼演讲,也不用请教士来诵经,不希望在报纸刊登讣告,更不要披露自己的经历。

然而,托尔斯泰死后,他的遗体被带回故乡,当天的报纸上用最大号的字体写着“托尔斯泰的死是世界的不幸”这样的大标题,还有许多新闻记者也在“迎接”他。

在托尔斯泰看来,死,是该被祝福的。

在死前,他重复说:

这是一个可怜的生物,但他是真诚的,他一直想要而且也一直诚心诚意地希望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上帝的忠仆。

名人传托尔斯泰经典语录 名人传之托尔斯泰(12)

11

人这一生,不管活着的时候拥有什么,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显得仁慈。

一个人死了,他生前所拥有的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他的死会被遗忘,或者被别人谈论,但是这一切他都不会知道。

有心理学家说,人的所有努力,其实都是为了对抗死亡。

死亡如影随形,随时都会降临在我们身上,一场意外,一次生病,都可能会带走这唯一的生命,这么一想,令人恐惧,因为人的努力有时候变得脆弱,甚至变得虚妄,但同时也让人安心,因为既然都是要死的,人就会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托尔斯泰是作家,是教育家,是700多农奴的领主,是数千英亩土地的主人,但在死亡和无意义面前,他曾痛苦地寻找,并且一刻也没有放弃寻找。

这种寻找,不说最后他找到了,就算没有找到,这种寻找意义的旅程,也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我们来说,死亡不值一提,因为他总会在该来的时候来,但在那之前,我们先要好好收拾好自己的一生,让我们时时刻刻都知道,这一生努力了,问心无愧了就好。

我们可以追求生活的享受,可以追求永恒的意义,可以追求内心的安宁,在死之前,我们将想做的能做的都做了,就可以坦然地面对死亡了。

文|不有趣灵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