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的地位有多高(我相信毕摩文化不会消失)

来源:玉溪网

毕摩,在彝语里的字面之意是“有知识的长者”。毕摩学识渊博,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播种等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毕摩是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毕摩文化,就没有优秀的彝族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毕摩文化离人们越来越远。近日,记者来到新平县古城街道他拉社区扒芝哩小组,探访当地毕摩的后代普顺元,了解神秘的毕摩文化。

毕摩的地位有多高(我相信毕摩文化不会消失)(1)

普顺元一直珍藏着从爷爷手里传下来的经书

55岁拜师

采访当天,记者在古城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傍晚时分到达扒芝哩小组,普顺元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家中。黝黑、瘦削的普顺元看上去并不像一位学富五车的智者,更像一位普通的农民,他的汉语里带着浓浓的彝语腔调,常常说着说着就变成了彝语。

普顺元告诉记者,他文化水平不高,10岁才开始上小学,只读到三年级。他出生在毕摩世家,爷爷、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毕摩,但他55岁才开始学做毕摩,师从平甸乡的毕摩李永才。“早些年我是不愿意学的,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50岁出头以后,我生了一场重病,人们都来劝我不能丢了家族血脉赋予的神圣职责,然后我才有了学的念头。我父亲去世得早,就只能到外面拜师。”普顺元说。

普顺元跟着李永才学习了三年,他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学习毕摩应当具备的本领。其间,只要李永才教他读经书,他都拿录音机录着,过后一遍遍跟读。“在学习经书的过程中,我渐渐有所领悟,不再认为它们是没有用的东西。”他谈道。虽然儿时没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教育,但拜师学习的日子为普顺元打开了另一扇了解人生、认识世界的窗户。

如今,普顺元已经当了14年毕摩,主持的祭祀仪式他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场了。在他看来,毕摩所做的祭祀诵经活动,其核心就是教育后辈学会感恩、不忘先人。他觉得,为老百姓消灾避难、求福祈愿是毕摩的职责,无论富贵贫穷,只要有人来请,就必须去。他说:“算好了日子,不管刮风下雨,必须准时赶到。毕摩‘作毕’不是做生意,报酬是随意给的,信义最重要。”

古城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李娟告诉记者,普顺元出去“作毕”时穿上法衣、戴上法笠,手持法扇或是法铃,看上去显得比平时高大威武。“作毕”时的说唱更是一种以彝族民间特有的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具有古朴、恐惧、高亢或低沉等变化无穷的腔调,令人听了感到深奥而神秘。

毕摩的地位有多高(我相信毕摩文化不会消失)(2)

毕摩普顺元在读经

坚守与传承

普顺元觉得自己没有学够的一天,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况且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的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毕摩不断地传承着彝族的语言文字,规范着彝族社会的伦理,毕摩文化是值得每代毕摩一生努力去钻研的。“我爷爷、父亲当了一辈子毕摩,我也必须把这条路走下去。一天当了毕摩,一辈子都要当毕摩。”普顺元说道。

多年来,普顺元珍藏着9本经书,是从他爷爷手里传下来的老古董了,纸张已经泛黄,甚至破损,稍不注意一些书页就会散落下来。对此,普顺元解释道,当年家中许多经书毁于“破四旧”,这些经书是他父亲藏在用泥巴糊上的墙洞里才得以保存下来的。这两年来,普顺元开始誊抄这些经书,目前抄写完了两本。“老的经书上很多是古彝文,这些文字只有毕摩才能看懂。我虽然能看懂内容,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没法译成现代彝文,或者翻译成现代汉语。”普顺元遗憾地说。

这些年来,普顺元深感毕摩这一古老职业的式微。他告诉记者:“自古以来,毕摩文化传男不传女,也就是由年老的毕摩传给年轻的毕摩。我们这一辈都已经老了,年轻人对毕摩不屑一顾、不感兴趣,殊不知这是漫长的岁月中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东西。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会失传。”记者就此问起是否愿意把平生所学传给年轻人,普顺元坚定地说:“我非常愿意,只要愿意来学,我个个都教。”

采访中普顺元说,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不能依靠“作毕”解决的问题。不过,他始终认为,人要相信科学,但是传统也不能丢。

记者了解到,新平县长期重视毕摩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实施了毕摩文化抢救保护项目,开展毕摩传承人及彝文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举办毕摩培训班等。同时,整理、发掘、翻译了诸如《尼租谱系》《吾查们查》《指路经》等多部彝文经典古籍。有了政府对毕摩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重视,坚持毕摩文化抢救保护项目的实施,相信毕摩文化不会消失,会一代代传承下去。(玉溪日报记者 李艾丽 文/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