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技术与绿色金融实验室(绿金院ESG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刘嘉龙)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德尚玉 实习生 崔净萌 北京报道,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碳中和技术与绿色金融实验室?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碳中和技术与绿色金融实验室(绿金院ESG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刘嘉龙)

碳中和技术与绿色金融实验室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德尚玉 实习生 崔净萌 北京报道

碳排放统计核算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科学提高减碳效率、制定评估考核企业绿色活动进展等提供必要的数据来源。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今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系统部署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融科技可为全流程碳核算、碳溯源、碳账户、碳交易、碳资产管理提供集成式解决⽅案。”近日,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主任刘嘉龙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

“金融科技,顾名思义就是金融加科技,科技公司用科技力量给传统金融机构包括授信、风控、监管报送在内的整个业务流程赋能。”刘嘉龙介绍,区分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的不同,要重视科技对金融的力量,这将对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创新发挥重要作用。

鉴于此,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与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近日共同发布《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2)》报告,对⾦融科技赋能中国绿⾊⾦融发展过程中的市场趋势、典型案例、技术应⽤、 前沿产品与场景等⽅⾯的最新趋势与实践开展研究与分析。

全流程碳核算集成式解决⽅案

“‘双碳’目标下,仅靠政策、资金支持绿色金融发展仍然显得发力不足,需加强科技对金融的支持作用,目前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已有较多实践,并且向更多领域扩展。”刘嘉龙表示。

《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出台以来,许多城市和企业表示支持碳核算体系,并将积极践行碳核算蕴含的理念。刘嘉龙对纳入《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2)》报告里的典型案例之一——湖州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实践进行了分享:湖州市尝试碳核算体系,开创了企业碳核算数字化、智能化的碳账户建设新模式。

“湖州运用碳核算机制的大多是中小企业,而不同企业根据需要不同的碳核算方法学,运用金融科技可以给企业节省成本。另外,金融科技一定要通过市场化的方法检验,它的成效和成果应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认可。”刘嘉龙表示。

据刘嘉龙介绍,出于各行业标准、区域、技术工艺的源头性差异问题,碳核算无法做到统一化。且由于处在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工艺手段,碳核算得出的数据也不一样。其数据可以证实企业的绿色活动是否有效,行业影响力如何,后续碳配额是否存在风险,并将企业的碳排放量纳入风控流程,进而影响企业的信用和信贷资金配额,实现闭环。

目前,我国碳核算的数据收集和统计还处于初期阶段,各部委仍在出台相应的减排措施。刘嘉龙认为,要做到标准先行,金融科技和传统IT技术最大的差别在于,金融科技能够做好底层数据,以待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用新算法证实企业活动的可靠性。

金融科技可跟踪企业绿色转型活动

“双碳”目标下,转型金融将帮助高碳企业和棕色活动破除高污染带来的负面社会效益及影响,运用资金和绿色技术减污降碳,补充绿色金融覆盖面以外的经济活动。

今年7月,第三次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召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牵头做好制定转型金融政策框架等工作,与各方共同推进落实《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

“转型金融有转型失败的可能,金融科技能够为转型中的企业提供证明,跟踪企业绿色转型活动,披露信息,跟踪企业活动中存在的失败风险,对外解释不成功的原因。” 刘嘉龙介绍,转型金融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多个行业,需要有国家、部委和行业协会去认定。

在谈到企业自行填报数据时,刘嘉龙提到如何最大程度规避道德风险的出现:一方面是使企业违法违规的成本高于收益;另一方面是企业自行填报,再用政务数据去证实,同时发挥第三方的监督作用。

与此同时,刘嘉龙介绍,国内外存在相同的问题,即转型金融的经验无法复制,因为它和行业本身的特性有直接联系,仅流程和方法学有可推广性。企业和政府各方要认识到转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以此来创新,并联合金融机构鼓励支持。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