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和赵本山唱京剧(相声小品里的地摊经济)

“地摊经济”最近频频见诸各大媒体,甭管上班的还是不上班的,有的人已经开始行动,也有的人蠢蠢欲动,据说连某鹅的HR总监都上大街上摆摊招聘人才了。

在这万众瞩目的地摊经济之下,曲艺界怎么能免俗呢,要知道,相声最早的表演形式之一“撂地”也属于地摊经济范畴啊。

姜昆和赵本山唱京剧(相声小品里的地摊经济)(1)

“摆地摊”一直是社会基层人民谋生的一种手段,由于其接地气、人物鲜明、故事丰富等特点一直是曲艺界创作的素材之一。只是在近些年包括相声小品在内的曲艺作品开始网络段子化、空洞化之后,相关作品就少了。

笔者就遴选出近几十年来最精彩的“地摊题材”的相声和小品分享给读者,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姜昆和赵本山唱京剧(相声小品里的地摊经济)(2)

一、陈佩斯朱时茂《羊肉串》

黄金组合陈佩斯朱时茂在1986年春晚上的作品,看到这个小品你就知道,撸串文化早就有了,而且在一开始就有关于“肉品”的争议。这个小品讽刺的意味在于,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自作自受、难逃惩罚。

有意思的是,也就是从这个小品开始,笔者所在的学校门口开始有人摆摊卖羊肉串,但那个肉也不地道,好像是猪肉,那大概是笔者第一次撸串。

姜昆和赵本山唱京剧(相声小品里的地摊经济)(3)

二、赵本山巩汉林《如此竞争》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把这个小品叫《十三香》,这个小品是赵本山早期成名前的作品,当时的巩汉林还在沈阳曲艺团说相声,这也是一段非常接地气的小品。

《如此竞争》的立意、表演和结局都非常好,现在看来也有现实意义。小品从两个摆摊的小贩竞争地盘入手,通过斗嘴制造包袱笑料,结尾两人化干戈为玉帛成为互帮互助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这小品别看不如《卖拐》《卖车》搞笑,但在艺术性、现实性上远胜之。

此外,巩汉林的唐山话和那段“十三香”也非常精彩。

姜昆和赵本山唱京剧(相声小品里的地摊经济)(4)

三、姜昆唐杰忠《特大新闻》

这是1989年元旦晚会上的一段相声,作者是梁左,但创意来自于姜昆,因此这段相声相当于是梁左和姜昆共同的作品。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特大新闻》是相声界有史以来最好的相声,这一点笔者不敢苟同。这段相声的结构并不好,立意一般,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胆子大,敢开ZZ玩笑。

这段相声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是:TA门改农贸市场,因此该作品也堪称脑洞最大胆子最大的地摊题材相声。

姜昆和赵本山唱京剧(相声小品里的地摊经济)(5)

四、郭达、杨蕾、吴刚《换大米》

1991年元旦晚会上的小品,这个小品有两个时代意义,一个是记录了达康书记年轻时的鲜肉颜值,另一个则是记录了“换大米”这个行当。

现在基本上没有“换大米”之类的职业了,当年不光是“换大米”,还有“换鸡蛋”等相关行当。这个小品如果拿给年轻人看,估计很多人都会对郭达的身份表示看不懂,其实这种走街串巷换大米的职业也属于地摊经济的一种。

这个小品其实还有个时代意义,那就是记录了一段国人的审美变化,那个时代流行一种风潮叫“黄土高坡”,电影、电视剧、歌曲加小品都有很多这样的题材。而该小品中唱的《红高粱》无疑是那个时代最火的IP。

姜昆和赵本山唱京剧(相声小品里的地摊经济)(6)

五、赵连甲、牛振华、潘长江、杨青、李嘉存《市场一角》

这大概是笔者看过的最荒诞、最搞笑又最有创意的一个反映“地摊经济”的小品。

姜昆和赵本山唱京剧(相声小品里的地摊经济)(7)

首先是小品的结构和道具,用转动式的屏风隔离出三个场景,分别是煎饼果子摊、修锁配钥匙摊和两个豆腐脑摊,然后用三个小故事组合成一个小市场里的形形色色。

不得不说,这个小品的创意绝了,而且演出效果也极好,不知道大家还记得那些经典台词吗,尤其是杨青那句“三鲜豆腐脑,二毛二分五一碗哩。”

姜昆和赵本山唱京剧(相声小品里的地摊经济)(8)

六、赵连甲、李建华《五毛钱俩》

可怜的李建华,相声大赛力压谢天顺、陈涌泉、李国盛、冯巩等人拿了最佳捧哏奖都没红,结果演了一个小品《五毛钱俩》反而火了,而且还奠定了一个傻乎乎的形象,以后不管是相声还是电视剧,都往这个路线上走。

《五毛钱俩》外表上看是一个关于摆摊卖鸡蛋的故事,但内涵却是讽刺近亲结婚,“五毛钱俩,一块钱不卖”成了多少年的流行语。

姜昆和赵本山唱京剧(相声小品里的地摊经济)(9)

七、石小杰、李绪良系列小品

现在在股市上很有名的“石爷”石小杰,在八九十年代非常有名,他不光玩儿吉他相声赚了大钱,还联合李绪良、单联丽等人演了很多接地气的小品,基本上都是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小人物题材,比如《石记理发馆》、《石记饭馆》,《宠物诊所》等,石小杰永远都是扮演奸商,而李绪良总是出演倒霉催的消费者。

其中笔者印象最深的是石小杰、李绪良和单联丽的小品《两头忙》(大概是这个名字,记不清了),石小杰同时摆了两个地摊,一个修鞋一个摊煎饼果子,为了挣钱他来回跑,结果把鞋钉放在了李绪良买的煎饼果子里。不知道这个在网络上已经找不到的小品还有多少人记得。

姜昆和赵本山唱京剧(相声小品里的地摊经济)(10)

八、黄宏系列小品

黄宏在他红火的那些年里陆续上演了一系列“地摊经济”题材的小品,从修鞋师父和老板之间的《鞋钉》,到修理自行车师父和句号的《打气》,再到《花盆》,甚至还可以加上黄宏和魏积安的《擦皮鞋》,黄宏可谓是将摆地摊的几个大神行业全演了一遍。

但是呢,黄宏的作品普遍问题是不接地气,和赵本山、潘长江等人形成鲜明对比,他每次都是借摆地摊的小品去讲述一个另外的故事,颇有一些“流浪汉和国王”的感觉。

姜昆和赵本山唱京剧(相声小品里的地摊经济)(11)

九、高秀敏、范伟、黑妹《将心比心》

这种时候怎么能少了高秀敏和范伟呢,范伟在春晚上真正摆了一回地摊,卖衣服的架势颇有地摊小老板的神韵。

这个节目告诉我们,摆地摊是真挣钱,不到一天的时间这小摊位就有三千多流水,考虑到服装的高毛利,你想想,一个服装摊位能赚多少钱?

笔者高中时利用暑假摆过服装摊,一件设计很简单的裙子,进货价4块,摊位上标价80卖40,剩下两件拿到夜市上处理也能卖10块。

所以,不要小看地摊经济,那玩意儿是真挣钱。

姜昆和赵本山唱京剧(相声小品里的地摊经济)(12)

笔者期待的倒是另外一件事,反正剧场不能开门,相声演员们索性画锅撂地去啊,你干这行得有这个心理素质和准备。

期待中。

#地摊经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