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人知道的潮牌(我从来不敢买潮牌)

MK的小宇宙

我在I.T买了一双内增高

很少人知道的潮牌(我从来不敢买潮牌)(1)

Hey girls~

潮人,这个标签一度离我很远。在我过去经历过的大部分时尚潮流里面,潮,意味着慵懒、拖沓、繁复、漫不经心、层层叠叠、千丝万缕、破破烂烂、适当累赘。

作为一只资深哈比人,我只能常年以高腰裤、超短裙、短上衣为伍,与软萌、学院风、公主范儿、少女心作伴。图案必须明朗经典,颜色必须柔和克制,剪裁必须简明扼要,腰线必须高,整体搭配必须干净活泼。

大概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学校里一个家境不错的同学,穿上了一双马丁靴。由于马丁靴配校服的造型太奇特,于是,每一次做早操的时候,我都忍不住盯着她看。陆陆续续地,校园里有了更多“将校服裤脚塞进马丁靴”的潮人,我也被科普了Dr. Martens——这个被I.T(前身Green Peace)卖火的牌子。

“在百德新街的爱侣,面上有种顾盼自豪。”听着TWINS的《下一站天后》读完了中学。

高考完之后,跟着表姐去了一次香港。表姐把我带到百德新街,走过旧式大厦,乘过逼仄的电梯,看到一堆一堆的潮店,表姐说,这是邱淑贞老公开的店。就是在那里,第一次逛了I.T。

“太潮了,不适合我”——就是我对I.T的第一印象。

1.

每个哈比人都应该有一双合脚百搭的内增高

再一次看见I.T,它已经不是扎堆潮店了。

大三那一年的寒假,在海港城对面的新港中心,我看中了一双外毛内皮的内增高短靴。35号的脚伸进鞋子里,包裹得严严实实,皮革柔软而具有弹性,楦型稳当,走起路来步态轻盈。鞋头微微收窄,修饰脚型,让内增高的外表不太笨重,反而有点小可爱。外层毛毛柔顺滑溜,全黑的颜色,配上黑色长袜,既温暖百搭又显腿长。

这是我第一次被内增高的鞋子打动。翻了一下价格,却是一千三百多,刷新了当时的鞋子历史单价记录。试了很久,犹豫了很久,拿起来,又放下,离开了又回来……

为了得到“三件八折”的折扣,我还努力联系过亲戚朋友凑单,未遂,结果一个人买了一件斗篷外套、一双毛毛内增高靴、一双纯粹为了搭单的袜子。

付款之后,接过I.T打折专用的纸袋,才发现,原来这家b ab就是当年那个“太潮不适合我”的I.T旗下品牌。

这双内增高毛毛靴,我穿了4年。广州每一个短暂又突然的冬季,我在商场里、在网上大手大脚,有时候大胆地买下“矮子应绕道”的及膝裙,有时候犯糊涂买下臃肿的毛衣裙,有时候是暴露腿型的skinny长裤,有时候是过于自信的超长风衣……

无论我穿起来是显矮还是显腿粗,无论衣服是臃肿还是宽大,只要我拿出那双内增高毛毛靴,往上面一站,它总能修补一点点缺陷。因为腿部线条的稍微拉长,及膝裙也变得摇曳生姿,毛衣裙的臃肿也变成了上松下窄的慵懒范儿,skinny暴露的粗腿也有了一点拉伸,超长风衣穿起来起码不像浴袍了。

每一年,把它从鞋柜里拿出来,简单地擦拭,在每一个不知道穿什么的出门,身上套上任何衣服,脚往这鞋里头一蹬,就可以参加同学的婚礼、长辈的寿宴、公司的尾牙、部门的会议,可以逛大商场也可以穿小街小巷,可以拜访客户也可以通勤约会。

在I.T里买下这双内增高,合脚又百搭,舒适又耐穿,让我在冬天敢于尝试更多变的风格,并轻而易举地激活了衣柜里的闲置,把我这个矮子从基本款推向了潮牌的世界。

从这双靴子开始,我对I.T产生了深厚的好感。刚开始,是在它打折的时候买,天天穿,年年穿,然后在它正价的时候,在它上新的时候,只要喜欢,只要有点钱,都会买一两件。

就像一个军长四处收编自己的军队一样,从b ab,到chocoolate,再到日系品牌E hyphen world gallery 和earth music & ecology,一点一点收入衣柜,不久,我这个哈比人,就有了一柜子晋升潮人、走向时尚的武装储备。

2.

I.T的老板和邱淑贞的老公

他来自香港的一个潮州家庭,住公屋,中学毕业就开始闯荡,没学历没背景,家境一般。在银行工作的同时,还兼着在铜锣湾开了一间服装店Green Peace。

适逢欧洲朋克文化、街头文化的崛起,一个来由德国创立英国生产的工作鞋品牌Dr. Martens,以它的耐穿和旷野深受年轻人喜爱。几乎在同一时期,美国品牌Levi’s的牛仔裤也在学生、年轻人里热卖。他从中看到了商机,通过空姐代购的方式买入,以三四倍的价格卖出,生意稳定,客似云来。

从英国到欧美再到日本,他将一个一个小众品牌带到香港,在这个弹丸之地,把它们卖火卖出了溢价。而当这些品牌发现自己不再小众,就更愿意自己来操作这盘生意。合同期满,经营权就要交还给品牌。但对于一个已经尝到了潮牌事业甜头的他来说,受制于人,不是长久之计。

他继续往产业链的上游走去,要做出自己的品牌。于是,有了我很喜欢的b ab、chocoolate和5cm、izzue。这些自有品牌定位为cheap & chic,价格区间跟代理回来的国外品牌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得到了年轻人的热捧。

他的王国进一步扩大。2015年,国际设计师品牌达到了300个,自有品牌或特许经营品牌有10个,以坚定地步伐走向了内地,开设了近300家门店。他用自己的努力和胆识,证明了自己。

而这个他正是现在I.T集团的总裁沈嘉伟。

如果说,白手起家已经让他成为一个励志人物,在1999年娶下邱淑贞就使得他的故事更富有了传奇色彩。“他迎娶的不仅仅是一位女明星,而且是当年全香港男人的欲望”,当时的媒体报道中这么写道。

3.

I.T = Income Team

I.T的全称是Income Team,意为“赚钱团队”。透过这个直白的名字,可以看出一个年轻人对财富最原始的渴望。

然而,2016年5月发布的去年业绩显示,这个赚钱团队的香港业务录得了它上市11年以来的首次亏损,这只潮人巨轮触摸到了自己的航行边界。

事实上,随着香港旅游业的低迷,游客人数大大减少,租金上涨,人民币贬值,以香港为业务大本营的I.T,能够把同店销售做到与上一年持平已经很不容易了。

下一年面临的必然是,将主要收入从香港迁移到内地,那又是一个激烈的战场。在这里要同时面对快时尚ZARA、H&M和电商平台的夹击。快时尚拉升租金,拼出货速度,获取人流的效率比设计师品牌要高。而电商挑战的是,整个公司的架构,从市场、运营、客服、仓储、物流、供应链上都需要独立配备人才和制度。

另一方面是文化,I.T的崛起是背靠着80、90年代香港影视文化、明星娱乐。但如今香港文化对内地的影响已经大不如前,I.T是否能探索出能适配内地市场,同时又新鲜独立的潮流文化,继续走在时尚潮流的前沿?

对于这些,沈嘉伟依然保有信心,27年的生意经验,他早已身经百战。经历过无数的高潮和低谷,不断地自身调整,进入下一个循环,在每一个循环里活过来,又摆脱了一群对手。

他相信,“人最后都是想一些质量高、服务更好的东西”。

被I.T的设计所打动过,在里面找到过不同风格的自己,从一个路人被驯化成半个潮人,当我在广州的太古汇看到第一家I.T的时候,心情无比雀跃。

每个潮人的衣柜里,都应该有一件I.T,给人“时尚未满,潮人有余”的中间选项。

With Love,

MK

评论分享一个你喜欢的潮牌

很少人知道的潮牌(我从来不敢买潮牌)(2)

--

小宇宙系列文章:

留言/点赞↓轻轻支持 ( ̄3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