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大城市会有变化吗(这些大城市的扩容梦)

原创 刘晓博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在官网发布了《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并配发了答记者问。

其中关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一节的表述,非常引人注目。文件的原文是: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确需调整的要严格程序、充分论证。稳慎优化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

“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的类似提法,已经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原文是“严控撤县建市设区”)。但“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的提法,是第一次公诸于众。

这是否意味着中央不再支持各地的“强省会战略”?一批大城市的“扩容梦”,是否已经破碎?这将对各地的楼市,产生怎样的影响?

“撤县(市)改区”近年非常流行。

具体来说,就是直辖市、省会城市或者地级市,把代管的县、县级市改为区。

未来的大城市会有变化吗(这些大城市的扩容梦)(1)

上图就是最近几年里,被改为区的县、县级市名单。

最典型的,是四大直辖市的撤县(市)改区。以前,北京、天津、上海、重庆下面都有很多县或者县级市,目前北京、天津和上海代管的县全部转为了区。只有重庆还留下了几个县、县级市。

为什么各地热衷于“撤县(市)改区”?

“面子”上比较好看,可以迅速提升城市的人口等级,做大做强;“里子”上,容易获得规划上的各种利好,提升房价、地价。

比如要建地铁,城区常住人口必须超过300万,代管市县里的城区人口是不算的。部分城市“撤县(市)改区”的直接冲动,就是想修地铁。

过去这些年,通过“撤县(市)改区”做大的城市很多,比如济南、成都、长春都通过合并“别人”代管的县、市,实现了外延式扩容。烟台、漳州、南通等城市,则是把自己代管的市县改为了区,实现了内涵式的扩容。

越来越多的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希望“撤县(市)改区”迅速实现“强省会”的梦想。

疫情之后,高层对中国的城镇化战略进行了反思。2020年11月1日,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的文章,关于城镇化有以下新提法:

1、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长期来看,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

2、不能盲目“摊大饼”。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

3、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4、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家发改委在2021年3月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提出:超大城市要“瘦身健体”;要划定并坚守城市开发边界,慎重撤县设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慎重撤县设区”进一步表述为“严控撤县建市设区”。

国家发改委最新文件进一步表述为:“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确需调整的要严格程序、充分论证。”

也就是说,“撤县(市)设区”的大门,进一步收紧了。

这对于希望通过“撤县(市)设区”做大做强的城市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

为什么政策会发生变化?原因大概有三个:

第一,行政区划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理应保持相对稳定。行政区划变化太大、太快,可能丢失很多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密码”。

第二,单个城市过于庞大,会让一个省级区域内发展失衡。“强省会”往往成为资源黑洞,把周边城市吸干。

第三,随着城镇化率提高、人口红利结束,再加上大城市房价过高,城镇化进程开始放缓。真正能承载农民进城梦想的,不是大城市,而是普通县城。多保留一些公共资源优良的县,有利于提升城镇化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

未来的大城市会有变化吗(这些大城市的扩容梦)(2)

上图是中国每年城镇人口增量的走势图。可以看出,最近几年出现了断崖式下跌。正常年份,全国一般新增2200万左右城镇居民,但2021年竟然下滑到了1205万人。

这固然有疫情冲击的因素,但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大城市房价太高,即便是地级市的房价都不是普通进城农民可以承担的。

所以,中央才审时度势提出“县城是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省城代管的县,往往是产业、人口的强县。如果改为区,房价马上上涨,对农民的承载力会显著下降。

城镇化是中国当前最大的内需,如果每年新增城镇化人口一直低迷,稳增长、保就业难度将大增。

而这,正是国家提出“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的根本原因。

这是否意味着,国家不再支持“强省会战略”了呢?

其实不然。就在最近两天,国家发改委批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里面就明确提出“强化三省省会城市引领功能”。

未来的大城市会有变化吗(这些大城市的扩容梦)(3)

“强省会战略”国家还是支持的,但“不能过多强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国家发改委答记者问)。

那么问题来了:哪些城市,是当今最急于“撤县(市)改区”的?它们还有戏吗?

看下面这张表,就一目了然了:

未来的大城市会有变化吗(这些大城市的扩容梦)(4)

上图是中国46个主要城市的市区面积排行榜。

在大家印象里,深圳、厦门是面积最小的城市。其实如果单就市区而言,还有很多城市比深圳、厦门更小。

比如郑州,市区面积只有1071平方公里。而合肥、太原、兰州、福州、呼和浩特、长沙、石家庄、银川、海口、贵阳,这些省会城市的市区面积都不算大。

而且,他们都有代管的市县。所以,他们基本上都有“撤县(市)改区”的打算。

最典型的,莫过于郑州和合肥。

未来的大城市会有变化吗(这些大城市的扩容梦)(5)

上图是郑州的行政区划图。

郑州代管了6个市县。两年前,郑州官方就透露了把中牟、新郑、荥阳、新密改为区的想法。这样,郑州市辖区的面积可以大大拓展。

郑州是一个拥有126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由于市区狭小,郑州的“城区常住人口”只有534万人,勉强达到了“特大城市”的标准。

未来的大城市会有变化吗(这些大城市的扩容梦)(6)

上图:第七次人口普查之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名单。

常住人口比郑州少了200万的东莞,因为下面没有代管市县,所以城区人口达到了956万人,将在3年内晋级“超大城市”,跟北上广深并列。

在中部地区跟郑州形成强竞争关系的武汉,虽然总人口比郑州少了20多万人,但很有可能在今年就晋级“超大城市”。

武汉为什么能这么快凑够“城区1000万人口”?最大的秘密就是,武汉早早就把代管的市县都改为区了。

也就是说,郑州在跟武汉、东莞等城市的“城市等级之争”中,被代管市县绊倒了!

未来的大城市会有变化吗(这些大城市的扩容梦)(7)

上图是合肥的行政区划地图,合肥的情况跟郑州类似。

虽然合肥在2011年通过“三家分巢”实现了外延式扩容,做大了整体面积,但新拿到手的巢湖市、庐江县都是代管的。再加上肥西、肥东和长丰,一共代管了5个市县。

其结果是:合肥虽然总面积达到了1.14万平方公里,但市区面积只有1345平方公里。

所以,合肥也一直有强烈的“撤县(市)改区”想法,首当其冲的是肥西、肥东和长丰三个县。如果都能改为区的话,合肥市区将扩大到7000平方公里以上。

现在,国家正式提出了“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郑州、合肥、太原、兰州、福州、呼和浩特、长沙、石家庄、银川、海口、贵阳、苏州等一大批城市的“内涵式扩容梦”,还能实现吗?

未来谁最有可能杀出重围,实现梦想?

我的看法是,国家并没有完全关闭“省会城市规模扩张”的大门,而是留有一个狭窄的小门:“确需调整的要严格程序、充分论证”。

所以,未来还会有“撤县(市)改区”,只是会非常慎重而已。

最有可能实现梦想的,是郑州。原因很简单,郑州市区面积太小了,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而且郑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很高。要实现这个定位,必须扩大市区面积。

其次是合肥。

合肥虽然没有“国家中心城市”的头衔,但它是中国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再加上近年来合肥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上进展很快,成为榜样,国家也有理由支持合肥。况且,合肥市区的确太小了。

福州作为沿海经济活跃省份的省会城市,市区面积只有1700平方公里,而且下面代管了7个县市,有平潭这样的承担国家战略的新区。所以,未来福州实现内涵式扩容,增加市区面积也是可能的。

至于那些在省内首位度本来就很高的城市,未来扩容的难度会比较大。

下图是2021年主要城市GDP省内占比排行,这是一个重要的“省内首位度”指标:

未来的大城市会有变化吗(这些大城市的扩容梦)(8)

银川是省内首位度最高的城市,而且在过去20年里提升最快。这样的城市,即便市区面积小一些,也没有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紧迫感了。

另外,像西宁、哈尔滨、成都、西安进一步扩容的必要性也不高。

在“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的背景下,计划单列市、普通地级市的扩容又将如何?

难度也都增加了。

目前5个计划单列市中,大连、青岛、宁波分别有3到4个代管的市县,估计改区也将变得非常困难。深圳、厦门已经全域“城区化”,他们没有内涵式扩容的空间了,急需外延式扩容,但短期内估计很难实现,要看特区成立45周年的时候了。

普通地级市的“撤县(市)改区”,未来难度比省会城市还要大,除非情况特殊。比如是国家承认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市区非常狭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