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探寻历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关于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探寻历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1)

古之圣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当做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并称“此之谓不朽”。纵观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实现此目标的人物犹如凤毛麟角。

唯有他,观其德,不但正己,而且正人,一生都在“致良知”。观其功,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平叛乱立不世之功。观其言,创立“心学”,成就一代宗师,讲究“知行合一”,国学经典永流传。他——正是王阳明先生!

立德

何谓立德?德,乃德行,德业。《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教育界里也有“立德树人”之说法。吴兢《贞观政要》也更明确指出,“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论荣贵。”

纵观古今中外,也唯有华夏民族,才能将德行,置于人生价值的最高点!曾子杀猪、韩信报恩、季布千金一诺,其德行千古名扬。不像如今,各种拜金主义、向钱看、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在当代抬头,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王阳明13岁母亲去世,那正是少年的青春期,但这不影响他对社会普通百姓的大爱之心。他问老师:什么是第一等事?老师回答:“惟读书登第二。”而王阳明则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在儒学的信仰之中,生命的境界被分为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庸人。圣贤即是圣人与贤人的合称,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窥一斑而知全豹,由此可见王阳明最初的志向是何等高远。

周恩来总理年少时有也曾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岳飞“精忠报国”,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

古语有云,三岁看老。无论古今中外,一向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如此,周恩来如此,岳飞如此……他们大都实现了自己的志向。

关于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探寻历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2)

立功

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

功劳,在古代自然容易获得。或是沙场秋点兵,获得彪炳战功,或是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百姓。

纵观王阳明一生,不仅是一个儒家学者,拥有杰出的政治才能,还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主要有正德十三年(1518年)巡抚南赣、正德十四年(1519年)平乱宁王、嘉靖七年(1528年)征伐思田等三大功业,特别是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夏,王阳明平定江西宁王之乱,一举成名,天下皆知。

为官一方时,王阳明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特别是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王阳明上疏论救被下狱的御史戴铣等人,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驿栈当驿丞,王阳明饱受旅途劳苦,到达龙场,在龙场根据风俗悉心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并在此潜心悟道,史称“龙场悟道”。

关于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探寻历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3)

立言

即著书立说。

无论立功,或是立德,或是立言,都脱离不了客观环境,时势造英雄,从后人的角度来看王阳明,以“龙场悟道”作为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王阳明对圣人这个概念的理解产生了质的变化。

龙场位于如今贵州贵阳市以北约八十里的修文县,当时尚未开发,人烟稀少,偏僻闭塞,散居着言语不通的苗彝等土著,环境十分简陋、艰苦。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越是艰难,越是修心时。正是通过谪居龙场三年的时间内,王阳明自己动手结庐而居,亲身劳作,自耕自食,为他的成圣追求打下坚实的根基。

王阳明融合儒、释、道三家之精华,创立与其分庭抗礼的心学,成为儒学又一宗,自古传承,影响深远。

王阳明广为人知的理论是“知行合一”。在这之外,还有“心即是理”、“致良知”的概念,三者其实是相互辉映的,从理论、行动,到目的,用心去感悟世界,用身体去付诸实践,最终达到“致良知”,更甚者,“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临终前说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君子坦荡荡,他自问一生问心无愧,他自信能守住内心的光明,还有什么多说的呢。

关于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探寻历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