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死后变成了什么 他就接过了衣钵

公元1155年,一代奸相秦桧病逝,但是主战主和的争议并没有结束。此后的朝廷,虽然宋高宗也有振作之心,虽然宋孝宗被认为是“南渡诸帝之称首”,也主持了隆兴北伐,但这时候主和派中又出现一名领袖,他就是汤思退。

也许权臣奸臣都有极高的天赋,汤思退年轻时非常聪明,读书天赋很高,28岁就考中进士。在同年的博学宏词科考试中,他豪取第一,从此踏入仕途。客观的来说,他为官的能力不错,也比较廉洁,逐步升为端明殿学士。

秦桧死后变成了什么 他就接过了衣钵(1)

这个时候,正是秦桧权倾天下之时,朝中百官无不畏惧,甚至连宋高宗每次召见他都藏着匕首防身。汤思退就是秦党中人,但他考虑到秦桧名声太臭,大张旗鼓倒向他迟早要倒霉,所以处于隐蔽状态。秦桧临终之前,召见的就是参知政事董德元和汤思退。

秦桧对他们的嘱托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等他死后,依旧力主和议,绝对不能向金朝开战,并以两千两黄金相赠。董德元接受了黄金,表达自己和秦桧一条心,然而汤思退的脑筋比较活络,他担心自己接受了黄金,秦桧以为是希望他早点死,怎么办?(“虑其经我期其死”)

谁知道,汤思退不仅接过了秦桧的官职,同样也继承了秦桧的衣钵。他当权时期,就是力主向金国乞和。他陷害抗金派的张浚,使得人心尽失,但金国仍然在不守承诺,多次南侵。特别是宋钦宗的死讯传来,南宋国民悲愤异常,而汤思退却固执的推行妥协政策。

朝野忍无可忍之时,金军又以三十万大军压境。和在于金,战也在于金,南宋方面完全失去了外交的主动权。侍中御史陈俊卿愤怒弹劾汤思退误国,他掷地有声地骂道:“挟巧作之心,济倾之术,观其所为,多效秦桧,盖思退致身,皆桧父子恩也”。朝中大臣也群起而攻之,直接导致汤思退被罢相,贬为崇安(福建)县尉,不准其再踏入首都临安一步。

秦桧死后变成了什么 他就接过了衣钵(2)

宋孝宗即位之后,马上主持了隆兴北伐,他为岳飞平反,重新启用了张浚,意气风发的出兵抗金。但是不久,南宋遭到了符离之溃,北伐刚刚开始,就已经名存实亡了。为了平息金国的怒火,为了两国能重新回到谈判桌前,宋孝宗只好又将汤思退重新请出山,再次主持大局。

然而汤思退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是坚决惩处主战派;二是量南宋之物力,交金国之欢心。对于第一条,他主要矛头是指向死敌张浚,这位最坚决的抗金派,也因此被他远谪,最后死在途中。张浚的死,既为金人解了气,又给自己除去一个政敌,汤思退的心中一定是美滋滋的。

关于第二点,他就做得更绝。南宋好不容易在这次战争中占领了海、泗、唐、邓四郡,也算取得了一些成绩。宋孝宗表示,与金人谈判,可以把这四郡的税收作为筹码,打下来的四郡不能吐出去。然而汤思退不同意,他认为那四郡本来就是咱们抢来的,不给金人,实在是说不过去啊。

秦桧死后变成了什么 他就接过了衣钵(3)

最后,南宋只好按照汤思退的条件与金人进行谈判。令人跌破眼镜的事情发生了,为了表达谈判的诚意,这位宰相马上命人拆除军备。诚意表达得十足,也天真得十足,这引发了金军的野心。他们马上发兵南侵,毫无守备的宋军败退,楚、濠、滁等州相继陷落。

其实宋孝宗对汤思退已经愤怒到了极点了,但还是给了他最后一个机会:带上人马,去前线督军去!不知道是不敢、不想对抗金人,还是自认能力不够,汤思退推辞了这份差事,他宁愿在后方嚼舌根。

秦桧死后变成了什么 他就接过了衣钵(4)

随后,朝野上下,汤思退受到千夫所指,群臣都在谴责他议和与撤掉守备的责任。这位奸相第二次被罢免,并且发配到永州。但是舆论依旧不放过他,太学生张观等人联名上书,要求以‘奸邪误国’的罪名立斩汤思退。

此时他正途径江西上饶,听说此事,又惧又忧,竟然暴卒,时年48岁。汤思退的一生,可谓是完美接过秦桧衣钵的一生,是把国家的底线一退在退的一生,更是将卖国进行到底的一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