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同理心怎么办(会教出情感匮乏的孩子)

情感匮乏的孩子很可怕

朋友的儿子上初中,朋友每天中午做好饭送到学校。有一次生病住院,与家里人没有衔接好,儿子吃饭给耽误了。后来儿子不仅对妈妈病情不闻不问,反而打电话一阵撒气,这让朋友既生气又难过。

现在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这种教育仅限于认知方面:考了第几名,能不能考一个好的大学,将来能否找一个好的工作?至于孩子情感方面的熏陶,则是少之又少。

现代父母倾其所有培养孩子,有些孩子在读书方面相当成功。但有的孩子不仅不感恩,而且认为理所当然,与父母感情疏离的同时,显得自私和冷漠。

网上曝光的许多校园欺凌、对动物的虐待等事件屡见不鲜,部分学生心理和情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缺失。

情感匮乏的人,即使能成为某个领域杰出的人材,但充其量相当于一个冷冰冰的机器罢了。他们缺乏合作意识,在以后人生的道路上,往往没有想象的那样成功。

孩子缺乏同理心怎么办(会教出情感匮乏的孩子)(1)


情感冷漠,是因为缺乏同理心的培养

同理心是指跳出自身的想法或感受,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感受或经历。当与别人共处时,去换位思考,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

同理心能帮助我们去同情、关怀他人,这是一种在充分理解了自身感受之后的一种延伸,一种对他人的感同身受。

这能让对方感受到被接纳和被看见,对于受过创伤的人来说,有一种被疗愈的效果。

有一次,一个学生因为没考好,当场哭了起来。她的同桌拍了拍她的肩,然后轻声对她说,“哭吧,我知道你很难过,虽然我没有哭,但我也考砸了,一样难过”。

前面的同学扭过头却对她说:“有什么哭的,真是的,我考得比你还差,你太脆弱了!”

那位同学听了,边哭边大声说:“要你管我!”

同桌深深地理解了正在哭的同学,一定会让她觉得十分安慰,这就是同理心。

而前面那位同学的话,一定会让她觉得更加生气和沮丧。

可能在小时候,她们的感受也不被允许表达,甚至,还会受到谴责,这使她们很小的时候就体会到不被爱,不爱自己,也就更谈不上去爱别人,也就没有了同理心。

比如,有的孩子摔跤了,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我跟你怎么说的,叫你走路要小心,你偏不听,这下摔跤了吧?看你以后还长不长记性?

孩子这时从父母那里习得的是,我疼不疼并不重要,也不值得同情,这是一件可以忽略的事,而且,我还有些活该!

这样的孩子,看到别人摔跤,他会看笑话,会完全忽略别人是否疼等感受。

那些虐狗虐猫的人,在虐待动物的时候,从没有想过动物的痛苦;校园里经常欺凌弱小同学的人,他们同样也不了解同学的感受,或者,他们把别人的痛苦与自己隔离开来了。

久而久之,就变成一个缺乏同理心的人。

孩子缺乏同理心怎么办(会教出情感匮乏的孩子)(2)


培养情感丰富的孩子,从父母具有同理心开始

孩子生下来就有了情感体验,父母是否爱他,会体现在父母对待他的一言一行中。

如果要培养孩子的丰富情感,最重要的是父母有同理心,培养出的孩子才能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在此基础上产生同情、关怀等情感。

如果父母是冷漠的,不关注孩子的情感,孩子从父母那里习得的也是不关心自己的情感,进而也不会关注别人。

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首先父母得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比如,孩子摔了跤,哇哇大哭,这时父母应该说:哦,宝贝一定很疼才哭吧?孩子就会关注到自己的感受,很疼,进而同情自己。如果碰到类似的情况,他就会关注别人是否会疼。

我们怎样对待孩子,孩子就怎么对待自己,也会怎么去对待别人。

其次,不要轻易用对或错去评价孩子。比如,大人说:你生气是不对的。这就是一种评价,这种评价会让孩子否定自己的情感。

有时候,对或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对孩子的某些激烈的情感要作出回应,哪怕只是“哦”一句话,孩子就能得到极大的安慰,进而学会对别人作出回应。

同理心是需要父母练习的一种技能,而只有父母拥有了这种技能,才能传授给孩子,进而培养出一个具有关爱别人、情感丰富的人。

曾经对男孩在人际关系中的最高评价是 “暧男”,对女孩最高评价是“善解人意”,

其实就是有同理心的表现。

孩子有了同理心,就拥有了善良和美好。愿天下父母的子女,都能成为“暧男”和“善解人意”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