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于哪里(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解释)

很多古语,在现在的用法,已经不是它在古时的本意了,而它的本意,往往也不被大家所了解。今天就聊聊“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

“是可忍,孰不可忍”大家现在都还挺常使用的,一般用在我们觉得忍不了的事情上,这样来一句,很有文化也很有仪式感。

“不能忍”的时候,用这句话,是现在大家对这句句话的普遍理解。甚至你要是百度一下查一下,解释也是说:“如果这样的事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极点”。

但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这样的事都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孔子之口。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春秋末年,鲁国贵族季孙氏操纵朝政大权,他自己放肆到,在家设置“八佾”这个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的大型舞乐队,严重违背了周礼,孔子气愤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于哪里(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解释)(1)

这里孔子并不是说,季孙氏这样做,让孔子自己觉得忍受不了,他的意思是,季孙氏这个人,连这个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是做不出来的。指他会做出更加无理的事来。果然,没过多久,季孙氏把鲁昭公赶到齐国,把鲁哀公赶往魏国。鲁国大乱,孔子也只好去了齐国。

解释一下“八佾”:八佾,宫廷乐舞制,八人一行为一佾,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六佾是四十八人,四佾是三十二人。按照周礼制定的礼法要求,应该是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季孙氏是鲁国三桓之首,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鲁国的新兴地主阶级。周朝天子可用八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季孙氏为正卿,按规制只能用四佾。

所以“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要是按照孔子的原意,应该是用来形容胆大妄为的人的所作所为的。这个忍,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忍耐,而是忍心的意思。

但是发展到现在,变成了对方的所作所为让人忍受不了的意思了。

像这样词意从古到今由于约定俗成的理解而发生了变化的,不止这一个,有些甚至褒贬都发生了变化,很有意趣。咱们有空再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