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十一课讲解:开学第13课爱莲说

【教材文本系列之记叙文阅读课】

(以写“物”为主的文言文)

课堂学习过程:

第一步:在“记叙文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自主探究原文,不断地生成并自主解决问题。(独探独练)

第二步:在“记叙文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自主探究原文,不断地生成并合作解决问题。(独探合练)

第三步:在“记叙文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合作探究原文,不断地生成并自主解决问题。(合探独练)

第四步:在“记叙文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合作探究原文,不断地生成并合作解决问题。(合探合练)

第五步:在“记叙文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展示探究成果,不断地生成并不断解决问题。(展示演练)

感受原文

【走近作者如沐春风,感受原文似逢甘霖】

爱莲说

周敦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探索之旅

【现成答案滋生惰性,探索旅程增长才能】

第一环节:明确与把握

一、目标

生成问题:1. 学习本文需要达到哪些目标?2. 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是什么?3.……

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 朗读并背诵课文。

3. 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文章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4. 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5. 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难点)

6.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环境产生的社会背景。(重点)

二、过程

(一)自主探究

自主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二)合作探究

合作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三、方法

类读法(全称“类中类文章读学法”)

第二环节:标段与勾划

生成问题:1. 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2. 需要画出哪些生字、难词及精彩词句?3.……

解决问题:1. 全文共两个自然段。2.……

第三环节:查阅与积累

生成问题:1.需要查阅、了解和积累哪些字、词、句? 2.……

解决问题:1. 陆:陆地。可爱者:指值得喜爱的花。蕃(fán):形容词,多。予:第一人称。独:副词,只,仅。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这里可不译。淤(yū)泥:指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濯(zhuó):洗涤。 清莲(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蔓(màn):这里用作动词,生蔓。枝:这里用作动词,长枝。益:副词,更加,越发。清:这里指清香。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呢”。谓:认为,以为。隐逸:指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逸,隐居避世。富贵者:指有钱有权势的人。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噫(yī):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xiǎn):少。同:如同,像,跟。宜乎:二字连用有“当然”的意思。宜:应当。众:多。矣:助词,了。2.……

第四环节:整体诵读

一、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一)从音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需要辨析哪些多音字? 2. 本文需要了解、掌握哪些字的音?3.……

解决问题:1. 多音字:蕃、鲜。2.……

(二)从形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需要区别哪些形似字? 2. 本文需要了解、掌握哪些字的形?3.……

解决问题:1. 形似字:濯与擢、涟与莲、亵与袭。2.……

(三)从难读字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本文需要了解、掌握哪些难读字?2.……

解决问题:1. 蕃(fán)淤(yū)泥 濯(zhuó) 涟(lián) 蔓(màn) 亵(xiè)玩 隐逸(yì) 噫(yī) 鲜(xiǎn)有闻 2.……

(四)从通假字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可爱者甚蕃(“蕃”通“繁”,繁盛众多的意思。“繁”是本字,“蕃”是借字)2.……

解决问题:1. 2.……

二、停顿恰当,节奏合理

从词和词的组合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怎样停顿?2.……

解决问题:1. 节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

三、语气明显,流畅自然

(一)从语调、语气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诵读这句话时,要用怎样的语调、语气? 2.……

解决问题:1. 陈述语气读出喜爱、赞美之情,读出敬佩的口吻。2.……

(二)从语速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诵读这句话时,要用怎样的语速?2.……

解决问题:1. 语速:稍快。2.……

四、按照要求,选择记诵

从强行记忆、理解记忆、想象记忆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哪些是需要反复诵读的? 2. 哪些是需要记忆的?……

解决问题:1. 正确、流利地诵读全文并背诵,注意积累精彩词句。2.……

第五环节:粗知文意

一、准确释词

(一)从掌握一般词语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哪些词语是需要了解的?2.哪些词语是需要掌握的?3.……

解决问题:1. 2.……

(二)从注意一词多义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文中哪些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2.……

解决问题:1. 鲜:陶后鲜有闻(少,形容词);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嫩,形容词)。之:水陆草木之花(的,结构助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表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远: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形容词)。者:可爱者甚蕃(……的花);莲,花之君子者也(与“也”结合,表判断);同予者何人(表语音停顿)。2.……

(三)从区别古今异义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文中哪些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2.……

解决问题:1. 宜乎众矣(宜,古义:当,与“乎” 连用,意为当然;今义:恰当、应当。)2.……

(四)从揣摩词的活用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文中哪些词存在词的活用现象?2.……

解决问题:1. 不蔓不枝(蔓:长枝蔓。名词活用作动词);不蔓不枝(枝:生枝杈。名词活用作动词);香远益清(远:远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香远益清(清:显得清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2.……

二、了解句式

(一)从省略句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文中哪些句子是省略句?2.省略了什么?3. 在译文的时候应该运用什么译法?……

解决问题:1.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莲)濯清涟而不妖,(莲)中通外直,(莲)不蔓不枝,(莲)香远益清,(莲)亭亭净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 省略了主语“莲”。3. 在译文的时候应该运用加法补上。4.……

(二)从判断句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文中哪些句子是判断句?2.是否有判断词?3.在译文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解决问题:1. 例: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者……也”,表判断。3. 在译文的时候应该注意将判断词变为现在的“是”。4.……

三、了解文化常识

(一)从国号、帝号、年号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文中出现了国号、帝号、年号没有?2.在译文的时候应该运用什么译法?3.……

解决问题:1.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2. 在译文的时候应该运用照搬法原封不动的搬过。3.……

(二)从官名、地名、物名、人名等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文中出现了官名、地名、物名、人名没有?2. 在译文的时候应该运用什么译法?3.……

解决问题:1. 隐逸者:指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2. 在译文的时候应该运用照搬法原封不动的搬过来,或用现代词语来置换。3.……

四、翻译文句

(一)从文言知识、词义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运用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将文言词语置换为现代词语。2.……

解决问题:1. 例:可(可以)远(远处)观(观赏)而(却,表转接)不(不)可(可以)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玩弄)焉(啊)2.……

(可以)(远处)(观赏)(却,表转接)(不)(可以)(亲近而不庄重)(玩弄)(啊)

(二)从翻译方法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运用掌握的翻译文言文的几种方法进行翻译。2.运用了哪些译法?3.……

解决问题:1. 译: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啊。2.译法:运用了加法、照搬法和置换法。3.……

(三)译文

水中的、陆地上的草本、木本植物的花儿,值得喜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我单单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过但(并)不(显得)妖媚,内心通达而外部挺直,不生藤蔓,不长旁枝,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纯芳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喜爱菊花的(人),(我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那)喜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人数就很多了。

第六环节:分类阅读

一、类型感知[浏览扫描,明确方向]

从文体、所写内容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从文中表达方式看,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吗? 2. 本文是什么文体?3.……

解决问题:1. 从文中表达方式看,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2. 在粗知文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写莲而不局限于写莲,实是写人抒情。因此,可判断这篇文章属散文,并且属“托物言志”类散文。“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3.……

二、类型切分[火眼金睛,透视切割]

从文体、所写对象、所写内容、表达方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文中写了“人”吗?写了事吗?写了“物”吗?写了景吗? 2. 其中以写什么为主?3. 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4.……

解决问题:1. 本文写了人,写了事,写了物。 2. 其中以写“物”为主。3. 主要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4.……

三、类型阅读[步步设疑,解剖麻雀]

(一)读“人”、读“事”

1.从对象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写什么人和什么事?2. 人物有怎样的性格特征?3. 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作本文的? 4. 对象具有怎样的典型性?5.……

解决问题:1. 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予(我)则爱莲。钟爱它们的原因:菊是隐逸者,牡丹是富贵者,莲是君子。2. 予: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随波逐流。陶渊明:悠闲之适、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薄名利。3.写作背景:世间污浊,大部分人都追名逐利,而趋炎附势的世态世风使一部分人消极避世,但作者两者都不愿取,而坚持自己的操守。4. “予”就是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那类人的典型,即使文中“君子”的代表。5.……

2. 从写法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运用了哪些写法来写人写事?2.……

解决问题:1. 对比手法的运用。鲜明的对比,表明各有所爱,突出予(我)之爱。2.……

3. 从意图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写人写事的目的是什么?2.……

解决问题:1. 在于抒情言志。2.……

(二)读“物”

1.从对象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写了什么“物”?2. 所写的“物”具有怎样的的特征?3. 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作本文的?4.“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5.……

解决问题:1. 写莲,写菊,写牡丹,其中重点写莲。菊、牡丹则是作陪衬。2. 莲的外在特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的内在特征:不为世俗恶习污染,洁身自好,通达,正直,不结党营私,不攀缘权贵,卓然自立,坚守节操,美德万古传扬。3.写作背景:世间污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世风使一部分人消极避世,但作者两者都不愿取,而坚持自己的操守。4.“物”的象征意义:莲,比喻君子。5.……

2. 从写法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运用了哪些写法来写“物”? 2.……

解决问题:1. A.善于抓住“物”的特征描绘。一方面描绘莲的外在特征(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另一方面则从莲的外在特征“形”中提炼出内在特征“神”:由“出淤泥而不染”之形提炼出“不为世俗恶习所污染”之神;由“濯清涟而不妖”之形提炼出“洁自自好,不媚人”之神;由“中通外直”之形提炼出“通达、正直”之神;由“不蔓不枝”之形提炼出“不结党营私,不攀缘权贵”之神;由“香远益清”之形提炼出“美传佳播久远”之神;由“亭亭净植”之形,提炼出“卓然自立,坚守节操”之神。如此一来,使莲形神兼备。 B.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物”与“人”必有“神”似之处。本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见陶渊明隐居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而“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愿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也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 C.衬托手法的运用。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D.本文章法极为严密。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E.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成功地突现了文章主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在文章中均有所见。开篇记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出了世态炎凉;继而描写,“出淤泥而不染……亵玩焉”,突出了“莲”高洁、单纯、雅致的形象;卒章议论,赞赏莲的君子风范。本文以“爱”这个主观感情为线索结构全文,抒情贯穿全篇,意在明志。 F.语言精练,骈散相间。充分调动排比、对比、设问、拟人等修辞手法。全文仅10句话,119个字,婉转曲折,摇曳多姿,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又讽刺了世态,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感情深切而打动人心。其中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尤为凝练而传神。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都是骈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因此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2.……

3. 从意图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写“物”的目的是什么?2.……

解决问题:1. 目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文中即借莲来抒发作者的感情。2.……

(四)读“记叙文”

1.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1)从主要内容的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2.……

解决问题:1. 赞美莲花的可爱。2.……

(2)从写作目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2.……

解决问题:1. “莲”象征的是举止端庄、人格高尚的“君子”,“菊”象征的是孤高自傲、避居山林的“隐逸者”,“牡丹”象征的是富贵华丽、趋炎附势的“富贵者”。作者写花的意图是借花喻人,借花言志,借花抒情。“物”之“神”即人之“神”!作者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

2.揣摩精彩词句,精读精彩片段

(1)揣摩词语

词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①从词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意思?2.……

解决问题:1. “独”,只的意思。2.……

②从技法及作用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这个词用在句中有什么作用?2.……

解决问题:1. 运用对比技法,世人爱牡丹,陶渊明爱菊,爱莲者只有我。通过对比,让自己的态度立场更加鲜明。2.……

③从用词意图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作者用这个词语是否有意图?2.……

解决问题:1. 一个独字,表现出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既不同于陶渊明的消极遁世,又不同于世人的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2.……

④……

(2)揣摩句子

句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①从思想内容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

解决问题:1. 这句话的意思是“喜爱牡丹(的人),当然人数就很多了”。2.……

②从技巧及作用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技巧?2.运用这个技巧有什么好处?3.……

解决问题:1. 这一句运用了隐喻的技法。2.好处:隐喻趋炎附势,追求富贵之风的盛行,不明说而暗讽,语带双关,含蓄隽永,意味深长。3.……

③从意图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这句话意图告诉我们什么?2.……

解决问题:1. 暗含作者厌恶争名夺利、趋炎附势的世态。2.……

④……

(3)片段精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①从知识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给蕃、鲜两个字注音。(从字的知识)2.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从写法知识)3.解释“不蔓不枝”中“蔓”的意思。(从词的知识)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将这句话变换成陈述句。(从句的知识)5.作者写莲的目的是什么?(从写法知识)6.……

解决问题:1. 2.……

②从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从理解能力) 2. 下列对短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了它们各自的德性品格。B.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所爱,对照效果强烈。C.文章描写三种花的德性品格,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从理解、概括能力)3. 短文借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怀,可生活中却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从应对能力)4. 莲具有什么特征?(从概括能力)5.……

解决问题:1. 2.……

③从意图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根据词、句、段来提出问题。2.……

解决问题:1. 作者写莲,为什么还要写牡丹和菊?(从写法知识、理解能力和意图)2.……

④……

四、类型迁移[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一)阅读能力迁移

按照“类中类文章读学法”阅读,从读学过程中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能不能运用这种方法来阅读同类文章?2. 将相同类型的文章比较。3. 将写作对象相同但文体不同的文章比较。4.……

解决问题:1. 读刘禹锡的《陋室铭》。2.读屈原的《橘颂》。3.……

(二)写作能力迁移

从写法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学习用比喻的方法开头。 2. 仿“陋室不陋”写两句话。3. 说说你的居室环境。4.……

解决问题:2.……

(三)口语交际能力迁移

1.从复述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复述课文。2.……

解决问题:1. 2.……

2.从倾听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1)从理解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莲有哪些方面的品质? 2.对别人的某一发言的理解。3.……

解决问题:1. 2.……

(2)从概括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概括两个段落的段意。 2.对别人的发言进行概括。3.……

解决问题:1. 2.……

(3)从评判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作者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理念是否吻合?请阐述。2. 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判。……

解决问题:1. 2.……

(4)从记忆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你记住了莲的特征没有? 2. 与莲有关的诗词你记住了几首? 3.……

解决问题:1. 2.……

3.从应对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你在某个集体之中,当这个集体需要共同来做某件事的时候,而这件事有与你的三观不是很吻合,你会怎么办? 2.针对别人的发言进行应对。3.……

解决问题:1. 2.……

第七环节:求异与创新

一、从内容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你看到很多写莲的文章,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在内容上的侧重点与本文有什么不同。2.……

解决问题:1. 2.……

二、从知识的角度求异

(一)从医学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本草纲目》中记载说荷花,莲子、莲衣、莲房、莲须、莲子心、荷叶、荷梗、藕节等均可药用。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一点来提炼这一物体的性格特征?2.……

解决问题:1. 2.……

(二)从生态环境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如果人人都不追名逐利、随波逐流,这对人际生态会不会有影响?2.……

解决问题:1. 2.……

(三)从食物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莲有些部分是可以食用的,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一点来提炼这一物体的性格特征?。2.……

解决问题:1. 2.……

(四)从文化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本文是用散文的形式来表现莲的,你还知道有用哪些方式表现莲的?2.……

解决问题:1. 2.……

(五)从教育学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本文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持批评态度,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趋炎附势这是肯定要批评的,洁身自好也是每个人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但追名逐利这一行为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是否就要否定?是否应该根据情况而定?2.……

解决问题:1. 2.……

(六)从经济学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假如人人都不追名逐利,社会的发展会不会受到阻碍?2.追逐正当的名利该不该鼓励?3.……

解决问题:1. 2.……

(七)从生物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趋利避害,这是所有生物的特性。人作为生物,能不能丢掉这一特性? 2.如果没有了这一特性,是否不符合人性?3.……

解决问题:1. 2.……

(八)从音乐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产问题:1. 有不有将与莲有关的诗词谱成曲的?2.你从中又感受到了什么?3.……

解决问题:1. 2.……

(九)从美术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产问题:1. 有些绘画、雕塑与莲有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

解决问题:1. 2.……

(……)从……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产问题:1. 2.……

解决问题:1. 2.……

(N)从语文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根据文中语文知识求异。2. 可根据讨论情况针对别人的展示,露露自己的知识面,寻机出击。……

解决问题:1. 2.……

三、从写法的角度求异

表达方式:记叙(直接、间接)

描写(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外貌、神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正面、侧面、场面、细节、感觉的角度)

抒情(直接、间接)

说明(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条理及顺序,结构,语言特点,意图)

议论(论题,观点,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思路,语言特点,意图)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引用、借代、反语、反复、双关等。

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伏笔铺垫,白描,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动静相称、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布局谋篇(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照应、过渡铺垫、结构严密、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生成问题:1. 文中用牡丹来反衬莲,用菊来正衬莲,是否能够用另外的物体来反衬、正衬莲?2.……

解决问题:1. 2.……

四、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你觉得莲还具有怎样的精神特征?2. 阅读其它写这个话题的文章,看看它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与本文的有什么不同?3.……

解决问题:1. 2.……

第八环节:归纳整理

第九环节:回望目标

【注:为了更好的阐释学法理念,在列举案例时部分内容来自于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一些教辅书籍和网络。若要求删,立删!】

【读恶,只为弃恶;读善,只为从善;读真,只为求真;读美,只为尚美。】

开学第十一课讲解:开学第13课爱莲说(1)

求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